青春制造 觀后感
在《〈青春制造〉》里我還體會到任何人做任何事都要堅持不解,不斷創新,要合作要有團隊精神。像王棋他們自己創新修車工具經歷了很多次失敗,最后在雷的幫助下終于成功了,這種精神更值得我們學習。一個小組、一個班、一個部門都是一個小團體,都應該互幫互助,緊密團結,為一個共同的核心目標而奮!在一個班組里,每人進步一點點,整個班就進一小步;每個班組都進一小步,整個部門就進一大步;每個部門都進一大步,這個公司就開始騰飛了。。。。。。
大家還接的王棋爺爺說的一句話嗎?“你會那個,也就是剛入門,多學著點。”這句話我記憶猶新。王棋我們幾個在汽修廠時很資深,可來到大眾也算不了什么了。我們應該保持謙虛的態度和空杯的心態向所有人學習,取長補短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王旗他們打算修好報廢汽車的時候聽見德國人說:“絕對不可能”。王旗說:“我能!”他的那種自信,那種堅定,那種向不可能挑戰的決心值得每個人學習和發揚!正是那種向不可能挑戰的精神,給他鋪墊了成功的道路。
這兩件事只說明了一個道理“過去不等于未來”!不管過去怎么樣,失敗了多少次,經歷了多少的挫折。過去不等于未來。過去你做不到的事不代表你現在將來也做不到。不管你過去做錯了哪些事,有多么的糟糕,有多么們的不順利。都不重要,因為過去不等于未來!像陳安之老師,17歲到21歲做過服務員,賣過菜刀,賣過巧克力,賣過汽車。。。。。換了18份工作都沒有成功。21歲創業和朋友開了家公司,25歲的時候又倒閉了,分財產他只分到了張桌子,可是他27歲半的時候已經是億萬富翁了。這只說明了個事實,過去不等于未來!又如中國臺灣的經營之神王永慶,其父王長庚以種茶為生,生活頗為艱辛。15歲小學畢業那年,王永慶便到茶園當雜工,后又到一家小米店做學徒。第二年,他就用父親借來的200元錢做本金自己開了一家小米店,可是他在1954年籌資創辦臺塑公司,1957年建成投產。他的“臺塑集團”發展成為中國臺灣企業的王中之王,下轄:中國臺灣塑膠公司、南亞塑膠公司、中國臺灣化學纖維公司、中國臺灣化學染整公司、臺旭纖維公司、臺麗成衣公司、育志工業公司、朝陽木材公司和新茂木材公司等9家公司,在美國還經營著幾家大公司;部資本額在1984年就達45億多美元,年營業額達30億美元,如今,在中國臺灣的富豪中他雄居首席,在世界化學工業界他居“50強”之列,是中國臺灣唯一進入“世界企業50強”的企業王。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地震后,王永慶捐款一億元人民幣用于恢復建設。這也只說明了一個道理,過去不等于未來!
類似這樣的事例不計其數,朋友們,如果他們在當時的情況想著什么都不可能,那他們有進這樣的結果嗎?只要夠努力,團結就是力量,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向不可能挑戰!哪怕再大的金融海嘯,我們也能夠迎難而上,順利度過難關,等到風雨過后,我們又能看到燦爛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