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感動中國觀后感
2019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名單已經揭曉,他們分別是吳錦泉、張寶艷、秦艷友、郎平、屠呦呦、閻肅、徐立平、莫振高、官東、買買提江·吾買爾、王寬等。下面是整理的關于學習感動中國觀后感,歡迎閱讀!
2019年度感動中國觀后感
2019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他們分別是吳錦泉、張寶艷、秦艷友、郎平、屠呦呦、閻肅、徐立平、莫振高、官東、買買提江·吾買爾、王寬等。
其中王寬很讓我感動,他是鄭州戲曲圈里的一位老藝術家,1998年退休后,王寬夫婦陸續收養了6名老家的孤兒。為了供養這些孩子吃飯穿衣、讀書學藝,王寬決定放下自己國家一級演員的身段,去茶樓賣唱,這一唱就是7年。王寬老師用他的行動向大家傳達愛的意義。
他的頒獎詞是重返舞臺,放不下人間悲歡,再當爺娘,學的是前代圣賢,為救孤,你古稀高齡去賣唱,為救孤,你含辛茹苦十六年,十六年,哪一年不是三百六十天,臺上,你蒼涼開腔,臺下,你給人間作了榜樣。
看過《感動中國》之后,我的內心仿佛收到了神圣的洗禮,在感動于眼淚的背后,我收獲的不僅是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內心中無法言語的那份震撼與動容。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后感
2019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他們分別是吳錦泉、張寶艷、秦艷友、郎平、屠呦呦、閻肅、徐立平、莫振高、官東、買買提江·吾買爾、王寬等。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都是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動的人物。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點一滴的小事感動著我們,也感動著他人。
這些人物襯托著我們中華民族的文明,放飛追逐著我們的中國夢。感動中國,感動我們的心靈。中國夢,凝聚中華兒女的百年期盼,讓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烘托我們美好的中國夢,支撐我們美好的中國夢。
用十大人物去感染中國夢,感染我們視覺,給我們心靈上的洗滌,精華我們的心靈。為了中國夢的實現,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讓我們實現自身解放和自我超越。
感動中國,感動你我,感動中國夢。
2019年度感動中國觀后感
我看了感動中國后,總覺得那些評選出來的人物都讓人敬佩感動。在這個簡單的卻又內涵豐富的舞臺上,那些都不是耀眼的明星,而是我們生活中的普通人。
在他們身上,大家又一次體會著什么叫力量,什么叫理想,什么叫不惜犧牲,什么叫無私無畏,什么叫執著追求,什么叫大愛無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趕去非洲的中國醫生團隊,因為他們冒著被感染的危險,去到非洲幫助埃博拉病人。埃博拉是一種可怕的病毒,如果不及時治后果不堪設想。但是我們中國還是伸出了援助之手,幫助了非洲人民緩解埃博拉的傳染。雖然這些都是不起眼的普通人,但是他們都樂于助人,不畏犧牲,傳揚了中國人民的無私精神。
我被這些不平凡的普通人感動了,我要學習他們樂于助人、無私奉獻的精神。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后感(500字)
今天,我觀看了“2019年度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我看了之后,心里深受感動。
在今年的感動中國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吳錦泉。
2019年8月9日,吳錦泉收聽廣播時得知甘肅舟曲發生特大泥石流災害,將磨刀掙來的硬幣湊上1000元錢送給紅十字會捐給災區。2019年4月20日,四川雅安發生7.0級地震,吳錦泉得知此消息后,將兩年來走街串巷替人磨刀掙下的1966.2元辛苦錢,通過紅十字會捐給災區。自2019年汶川地震之后,累計捐款37000多元錢。吳錦泉,江蘇省南通市港閘區五星村一名普通村民,如今年過八旬,僅靠磨刀為生,生活并不富裕,老兩口還住在三間破舊的瓦房里,但他關心社會,為村里修橋補路,去福利院看望孤兒,將自己的辛苦錢毫無保留地捐獻出來。
我看完后,心里有說不出的感動,以及對這些偉大人物的敬佩。如果沒有這些默默為社會奉獻的人,如果沒有這些舍己為人的人,如果沒有這些不求自身幸福,只求他人幸福的人,我們的社會將沒有了生機,沒有了希望。這些偉大的人,我敬佩你們!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后感(600字)
昨天晚上坐在電視機前靜靜的看完《感動中國》,看完欄目,心中突然有種說不出的感覺,引起我久久的思索。是什么樣的情懷使他們造就了如此浩瀚宏闊的精神世界?走進他們,叩問自我,在感動中找尋本真。
1992年,兒子的一次意外走失,讓張寶艷、秦艷友夫婦體會到了走失孩子后的焦急,此后他們開始關注尋親信息,并嘗試為丟失孩子的父母提供幫助。2019年,夫婦二人建起“寶貝回家尋子網”,幫助家長們尋找孩子。為了運營好網站,張寶艷辭去工作成了一名全職志愿者。2019年,張寶艷提出的“關于建立打擊拐賣兒童DNA數據庫的建議”得到公安部采納,DNA數據庫為偵破案件、幫被拐兒童準確找到親人,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成立8年來,“寶貝回家尋子網”不斷壯大,志愿者發展到15萬多人,遍布全國各地,成為照亮寶貝回家路的一支中堅力量。目前,“寶貝回家”尋子網是唯一與公安部打拐辦合作的全國性尋子網站,截至2019年11月,“寶貝回家”志愿者協會幫助超過1200個被拐及走失的孩子尋找到親人。
用心去看世界,浮沉過后,去發現細節的感動!
2019年度感動中國觀后感
錦泉 高節卓不群
頒獎詞:窄條凳,自行車,弓腰扛背,沐雨櫛風。身邊的人們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標只有一個。刀剪越磨越亮,照見皺紋,照見你的夢。吆喝漸行漸遠,一摞一摞硬幣,帶著汗水,沉甸甸稱量出高尚。
事跡:吳錦泉,一位88歲高齡卻仍在堅守老手藝的磨刀老人,而更可貴的堅守,則是數年如一日,將磨刀積攢下來的一枚枚硬幣,捐給災區和慈善機構。他每月生活費不過300元,而捐出的善款卻超過了4萬元。
一位八旬磨刀老人,將自己磨刀賺來的五角一元零錢,一點一點攢下來,然后捐出去,至今超過了4萬元。他說,自己身體好,還干得動,不需要照顧,所以要去幫更需要幫助的人。老人的名字叫做吳錦泉,是南通市最年長的紅十字志愿者。
昨晚,中央電視臺正式公布了CCTV2019年度感動中國人物名單,南通精神文明代表人物——“磨刀老人”吳錦泉當選感動中國人物。
吳老以耄耋之年堅持公益,讓許多人眼眶發熱,心有所感。人們感慨評價,“慷慨不是看你付出多少,而是看你擁有多少。”而這位心懷大愛的老人,今天也不負眾望,走進央視演播廳,當選為“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
站在領獎臺上,年過八旬的吳老言辭質樸,他笑著告訴所有人,自己身子骨很好,一點都不累,而且,他還要“活到老,磨刀到老”。
290萬選票,他成為當之無愧的感動人物
吳錦泉是土生土長的南通市港閘區人,至今不會說普通話,卻是南通市最年長的紅十字志愿者。
如今雖然已經87歲高齡,老人卻幾乎還是一天不落地準時出門,在路口支起攤子,等待著生意上門。每次磨刀僅有幾元收入,老人省著攢著,攢到一定數目,基本悉數又捐了出去。
老人家里,幾乎沒有任何家具擺設,最值錢的就是一個可以聽新聞廣播的收音機,和他的一套磨刀工具。老人的收入隨著天氣冷暖漲跌,一個月維持在1400至2000元之間,但開銷卻幾乎從沒有超過400元。
“我真的沒想到,會獲得這份榮譽。”今天下午,吳錦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始終念叨著的就是意外。曾于2019年被選為“感動中國人物候選人”的他,怎么也沒有想到,自己會再次因為這一評選,進入公眾的視野。
如今,吳錦泉無疑已經成了一位名人。他住在南通市港閘區一間普通的平房民居里,門戶狹窄,一路走過去毫不顯眼。但當記者沿路打聽他的住處時,幾乎所有被詢問的百姓都會立馬反應過來,吳錦泉就是那個“做善事的磨刀老漢”,并發出由衷的贊嘆聲。
但對于他來說,自己過的日子并沒有絲毫改變。他依舊按照往日的作息,每天早上迎著日光,踏上自行車去找一個不固定的攤位,在一次次接過顧客手中的零錢后,再推著車,披著霞光,回到空無一人的家中……數著沉甸甸的硬幣,成了每天讓他感覺最踏實的事兒。
“我一個人,花不了多少錢,能存下來多少,就捐多少。”老人說。累計至今,他的捐款,已超過4萬元。2019年,他還倡導成立了“錦泉一元愛心社”,愛心社成立以來,收到愛心居民和企業家的捐贈近20萬元,幫扶困難群眾近千人次。南通市紅十字會也申請注冊了“磨刀老人”公益商標,并設立“磨刀老人”微公益基金,倡導“人人可為、力所能及”的微公益行動。
這位心懷大愛的老人感動了無數人。評選階段,無數市民通過網站、手機等方式為老人投票加油。截至1月19日12時投票結束時,吳錦泉以2989400票排名第二位。今晚,在無數家鄉人的期盼和網友的祝福下,老人出現在了“感動中國頒獎典禮”的領獎臺上。
為了節省開支,錄制一結束老人就回了家
今天晚上,不到7點,位于南通市港閘區天生港鎮的五星村社區里,就已經聚集了一幫熱心的村民,等著一個小時后在央視播出的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被他們圍在中間的吳老須發皆白,有些緊張地等著自己在電視上出現的瞬間。
電視機里,位于舞臺最前方的吳錦泉坐在小馬扎上,帶著他最熟悉的那套工具,安靜地磨著剪刀……這成為了感動中國頒獎典禮多年來,一個不多見的景象。“人性中最好的東西一直都在,可能在我們身邊,可能是你,可能是他。”今晚8點開始的“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以吳錦泉老人的故事作為了開場。
一幅幅畫面的閃過,讓臺下觀眾眼眶發熱,也讓臺上的主持人唏噓感嘆。“和很多慈善家比起來,老爺子捐的不算多,但和自己的生活比起來,老爺子捐的太多了,簡直就是以犧牲生活質量為代價,甚至以自己的生命做代價。”主持人白巖松說。而老人卻并不言苦,他笑著說,自己身子骨很好,一點都不累,而且,他還要“活到老,磨刀到老”。
這更讓白巖松感慨,他甚至發出號召,“南通的,老人身邊的,如果有天你走到了樓下,看到了老爺子,您要磨的,甚至可能不太用磨的,也都拿起下,幫幫老爺子。這時候您幫的不是老爺子,而是老爺子相幫的很多人。在這,謝謝您了。 ”同時,還報以一個鞠躬。
今晚,記者再次致電正在看頒獎典禮的吳老,老人說,在央視舞臺上站著的那幾個小時中,印象最深的,是接過獎杯的那一刻。“我想起了老伴兒,要不是她,我不可能把這份慈善事業繼續做下去。”2019年9月,他的老伴因為肺癌去世,老人從此再也沒法再牽著老伴的手,一起去紅十字會捐款了。
盡管老人此前從未去過的首都北京,但一月底接到邀請去到北京后,除了幾度彩排,一個下午的正式錄制,吳老幾乎沒動過要出門逛逛的心思——除了空閑時間不多,他想的是能盡量節省不必要的開支。節目錄制完畢的翌日,他就已經飛回南通,沒有在北京多逗留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