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的哲學批判與科學理想淺析
又到畢業季了,大家的論文準備的怎么樣了,下文是馬克思的哲學批判與科學理想,一起來看看吧!
馬克思有沒有可稱之為“哲學”的學說?他算不算一個哲學家?這一公案直到今天未曾了結。問題的實質在于,在經歷了包括馬克思本人在內的對哲學的探究及根本的批判之后,我們今天究竟在何種意義上繼續使用“哲學”這個詞呢?
馬克思本人要求揚棄哲學的態度,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以及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都表現得非常鮮明。只要注意到“哲學”和“哲學家”在這兩個文本中都屬于貶義詞,即可看清這一點。
這一態度也為恩格斯所贊同。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文中這樣寫道:“對于已經從自然界和歷史中被驅逐出去的哲學來說,要是還留下什么的話,那就只留下一個純粹思想的領域:關于思維過程本身的規律的學說,即邏輯和辯證法。”[1](p253) 簡言之,哲學已經死亡,留下的只是它的一副軀殼或構架,即思維科學。
那么,那個被放逐了的哲學本身是什么呢?是關于自然界和關于人類社會歷史的思辨知識!兜乱庵疽庾R形態》中有這樣一段話:“思辨終止的地方,即在現實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們的實踐活動和實際的發展過程的真正實證的科學開始的地方。……對現實的描述會使獨立的哲學失去生存環境”。[2](p31) 所謂獨立的哲學,即是思辨的知識,而思辨的知識則被視為關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最高知識。思辨知識之所以是最高知識,因為它是使現今一切科學成其為知識體系的前提、基礎和實質。換言之,科學是思辨知識的體現和實現,或者說,前者乃是后者的經驗形態,是后者的完成。
如果再問:“思辨知識”是什么性質的知識呢?回答是:它不包含經驗成分,它是意識自身的純粹性質的先驗展開;并且,與此同時,這種先驗的展開,也正是客觀世界的自身本質的呈現過程。這就是說,真理是現實的,同時是一個過程。黑格爾于此有最詳盡的說明,在這一點上,其他思想家無人能過之,因此,凡持有此種辯證的理性形而上學之立場者,都可概稱為“黑格爾主義”。
馬克思反對黑格爾主義,稱思辨的知識是“關于意識的空話”:“關于意識的空話將銷聲匿跡,它們一定為真正的知識所代替”。[2](p31) 因此,若就哲學是最高的思辨知識而言,馬克思肯定沒有哲學,因而肯定不是一個哲學家。在馬克思看來,“哲學的知識”是空話,是虛假知識,他要追求的是“真正的知識”。
不過,相當多的人還是承認馬克思為“哲學家”,而不是承認其為“社會科學家”(當然,有些人是把他當社會科學家看的,即把馬克思的主要貢獻看作是提供了一種了不起的社會理論或社會科學方法論)。這樣,我們就不得不想一想:當提及馬克思時,“哲學家”一詞究竟所指為何?或者說,“馬克思主義哲學”究竟所指為何?問題之大,可以想見。認真地提出這個問題,一定會引起普遍的不安。
不安固然不安,問題卻不可長久延宕,應該抓住不放。這個問題可以具體化為如下兩個問題:
一、某種不再是思辨知識的“哲學”,如何也是哲學?以及它具有怎樣的內容?
二、馬克思所謂“真正的知識”究竟所指何物?以及它如何可能?
在討論這兩個問題之前,又須先問一個問題:在馬克思那里,思辨知識是如何被終止的?也即,它的虛幻性質是如何被發現的?
一、思辨知識的終止
這一問題不難回答,馬克思本人說得非常明了:是現實生活終止了思辨。正是現實生活為思辨知識劃了一道界線。這就等于是說,人們只要發現了現實生活,也就發現了思辨知識的虛幻性。這一說法聽上去似乎太簡單了,難道以黑格爾為總代表的西方的思辨哲學家們都未曾發現過“現實生活”?
的確如此。他們所知道的“現實生活”,是由純粹范疇規定所建構的“事實”及其“世界”(或曰“客體世界”)。正如經濟學家們只知道“工人”(經濟范疇)而不知道“勞動者”(感性活動者)一樣,思辨哲學家們只知道事物之“實體”而不知道事物之“在場”。就經濟學與思辨哲學兩者的關系而言,前者是后者的隱秘的學生。
工人、貨幣、資本、利潤等等,是經濟學所研究的“客體世界”,或稱“科學事實的世界”。勞動者的異化勞動,人的生命活動的抽象化,以及這種抽象化對人的感性需要和感性意識的統治,等等,是經濟學家們的范疇思維無法進入其中的“生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