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把握文學作品主題的技巧方法淺談
某一信息反復出現,乃至貫穿全文,當然是明顯的,也必然是作者著意強調的,是所涉范圍或大或小的內容的核心。抓住它們,對于從整體上把握作品的局部內容或全文內容的靈魂作用極大。
如教材中《蜀道難》一文,由道路之艱險,寫到行路之艱難,最后結于世事之兇險,核心是一個“難”字,其間包蘊著李白對現實環境深切的體味。而文中出現三次的“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可謂是對這一核心的非常明晰的強調。學生在學習中可以通過反復體會,抓住李白這一名篇的靈魂。又如冰心《談生命》中“我不敢說未來,也不敢信來生”反復出現,意在強調不要寄希望于未來或來生,那么怎么做?當然是把握今生,善待生命,從而表現主題。
例如xx年全國卷ⅰ《一日的春光》反復出現“我不信了春天”。之所以“不信了”,是因為作者苦苦等待,春天卻遲遲不來;越不信,期待、喜愛之情越強烈。這便抓住了主旨。
附題目:“我不信了春天”,作者為什么反復這樣說?這樣的寫法有什么好處?
xx年全國卷ⅱ《春天的夢》。“夢”代表著理想和希望。她是靈魂的寄托,又是精神的安慰,也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文中多處將“春天”與“夢”聯系在一起,凸現了本文期盼春天、渴望變革、呼喚真情的主旨。
附題目:本文的題目是“春天的夢”,文中又多處將“春天”與“夢”聯系在一起,請說說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
再如,海明威的《橋邊的老人》中,老人反復說著擔心他所養的幾只動物的話,意在強調老人對生命、生活的熱愛,并在此基礎上表現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深重災難和痛苦及反對戰爭的主題。
《難忘的一課》中“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話重復了三次,表現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濃濃的愛國之情。
這些反復出現的信息,可謂顯而易見的線索,線索把相關內容串聯成了一個整體,使文章條理化、簡約化。抓住文章的線索,就能把握文章的核心,抓住了核心,就能大大提高理解文章和解答題目的效率。
四、抓前后內容——我手足情深
這種方法,是從前后文間的關系角度著眼的。前文內容和后文內容,無論差別多大,都是有機的整體,總有著某種聯系。而有弱種情形是比較明顯的:一是前后文內容在某一方面或從某個角度看極為相似,屬于“同類”;二是前后文內容緊挨在一起,從表面看卻差別很大(前后差別很大,自然也容易吸引目光),屬于“異類”。閱讀時,學生可以抓住這種明顯的“同”或“異”,前后勾連,加以聚合。具體操作方法是:前后文內容屬于“同類”的,可以化散為整,即把相同的加以概括;前后文內容屬于“異類”的,可以化異為同,即把不同的加以聯系。在此基礎上,抓住“核”“靈魂”就簡單得多了。
例如教材中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文,前文談馬克思作為科學家對人類的貢獻,后文談他作為革命家對人類的貢獻,前后勾連,屬于“同類”,加以概括,都是談其對人類的貢獻。這其實就是全文核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又如,xx年皖北協作區高三聯考中的大閱讀《轉身》一文中,作者分別寫了四個人(年輕人,小女孩,中年乞丐,老年乞丐)的四個“轉身”的畫面,這四個畫面構成了文章的主體,是容易吸引讀者注意的。四個畫面的諸多共同之處也是比較明顯的:“我”與他們都是偶遇;都表現著人性的真善美;都“轉身”從“我”視線中消失了。對這四個畫面加以聚合概括,能夠快速準確地提煉出文章的核心,即美好易逝,抓住眼前,倍加珍惜。這樣再來解答文后的第三、四兩題,就快速準確多了。
這是勾連前后文,化散為整。
同是《轉身》一文,文章第四自然段,前面描寫秦嶺深處的自然環境(尤其細寫小河水),后面則轉而寫一個小女孩——前寫景,后寫人,快速把握文學作品主題的技巧方法可謂差別很大,容易吸引讀者目光。如果學生習慣于將前后文不同內容聯系在一起分析則不難發現小河水與小女孩有著共同之處,即都有一種自然純凈之美,作者就是要用小河水的自然純凈之美引出小女孩的自然純凈之美。抓住美,基本上也就抓住了這一層次的靈魂,文后第二題第一問的答案也就自然形成了。
這是勾連前后文,化異為同。
五、抓“常情常理”——我四海皆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