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魯迅視覺化看文學與影視之關系之畢業論文范文
2.影像拉近魯迅與大眾的距離
由于歷史的久遠和時代的變遷,魯迅的作品在我國青少年一代中,已經產生了不同程度的隔膜。在當今世界,除了口傳和文本之外,還借助于視覺來傳播。越來越多的與魯迅相關的內容開始以圖像、影像的形式出現。
在所謂的視覺文化時代,影視作品的產生和消費是一個應運而生的文化顯現,我們必須正視它能夠帶給我們的影響。電影誕生以來,隨著其接受程度越來越高,越來越普及,文學也順勢而上地搭上了這趟通向感官愉悅的直通車。海巖曾經說過:“我們現在處于視覺的時代,而不是閱讀的時代,看影視的人遠遠多于閱讀的人,看影視的人再去閱讀,其要求的閱讀方式、閱讀心理會被改造,對結構、對人物、對畫面感會有要求,在影像時代,從事文本創作時應該考慮到讀者的需求、欣賞、接受的習慣變化,所以,作家在描寫方式上很自然會改變,這是由人物和事件結合在一起的時代生活節奏和心理節奏決定的。”電影因其與小說相近的表述方式、審美方法、人物塑造、場景構成等,兩者之間有著天然的親緣關系。而小說與電影的相互促進也有著成功的范例,也出現了成功的范例。如錢鐘書先生的《圍城》,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就出版了,但影響僅僅在學術圈,八十年代黃蜀芹把它改編成電視連續劇,引起了轟動,大家這才去看小說,造就了一個膾炙人口的“名著”。盡管也許正如讓·保羅·薩特所說的,對這些讀者而言,小說不過是影片的“一篇大體上還算忠實的評注”,但如果不是因為電影,他們也許永遠不會閱讀這些小說,因為文學尤其是經典名著離當代人很遙遠,也很難理解。后現代式改編畢竟是在跟原著對話,先吸引觀眾讓他們覺得有點意思,進而能促使他們去閱讀原著,所以,這種趨勢確實有助于擴大文學的影響力,而且并不妨礙名著的相傳。由此可見,靠影像這種傳播方式拉近魯迅與大眾之間的距離也是可行的。
二、影像是對文本的升華和再創造1.影像是對文本的升華從直接的角度看,視覺是最主要的感受、擁有、享受生活的方式;從間接的角度看,視覺則是唯一的感受、擁有、享受生活的方式——在間接感受、擁有、享受生活中,視覺經驗可以涵蓋、替代其它一切感覺經驗,而其它一切感覺經驗都無法涵蓋、替代視覺經驗。人類對視覺文化需求的最深層的動因,主要是由視覺經驗在人類生活中的基礎地位和重要作用所決定的。
因此,魯迅先生也曾說過,“書籍的插圖,原意是在裝飾書籍,增加讀者的興趣的,但那力量,能補助文字之所不及。”文字和圖像的最大區別本來就表現在:文字對于意義的描述更為清晰,而圖像作為形象性的展示在視覺沖擊力上比文字更為有效,文本與電影的差別也正在于此。由于文字的局限性,文學作品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一旦轉化為可見的鏡頭就必須經得起推敲,且不可能人人滿意。
電影以活動的畫面形象作為基本的表現手段,主要訴諸于觀眾視覺的性質。具體表現在:電影以畫面來塑造形象、敘述故事、抒發感情、敘述哲理,鏡頭、光影、色彩直接構成形象的感性形式,成為直觀因素的組成部分,從視覺上吸引著觀眾的注意力,因而,鏡頭的畫面美直接構成整部影片審美價值的重要條件。電影表現的對象必須是可見的物質現實,它的素材必須是可以搬上銀幕的人、景和物,即使是人物內在的心理活動和抽象思緒,也是用可見的空間畫面和人物的外部造型表現出來的。電影的編劇、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