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畢業論文精選:金融危機對會計基本理論影響的新思考
一、引言
源于美國xx年次貸危機的金融危機引發了一場金融、會計等各界人士關于公允價值會計的論爭,不僅威脅到公允價值會計的存亡發展,而且促使以iasb和fasb為代表的準則制定機構采取措施不斷修訂完善公允價值會計準則。在修訂完善公允價值會計準則的同時,必然涉及到一系列會計基本理論問題,這需要我們對會計基本理論問題進行反思。任世馳、李繼陽()認為,公允價值會計的核心是按照各個報告時點上的現行市價調整賬面記錄,通過動態反映使賬面價值與真實價值始終保持一致,目標是追求真正意義上的真實反映,是“會計的重心是計量”的回歸。并指出其與按“目標導向”路徑構建的當代會計理論在會計本質(信息系統)、會計目標(決策有用)、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相關和可靠)等各個方面產生沖突、矛盾,因此公允價值會計的出現是對傳統會計理論的顛覆,必須系統反思和重構當代會計理論。葛家澍、竇家春、陳朝琳()認為,歷史成本計量(含攤余成本計量)和公允價值計量是歷史和時代的必然選擇,雙重計量模式將有利于報告使用者評估主體的未來現金流量,iasb制定的ifrs9為公允價值會計改進提供了曙光。筆者認為,金融危機引發了對公允價值會計的論爭,這對公允價值會計是一把雙刃劍,既對公允價值會計的生存提出了威脅,同時也為公允價值會計的發展提供了契機。對公允價值會計進行改進必然會涉及到相關會計基本理論問題,但這并不是對傳統會計理論的徹底顛覆,而是傳統會計理論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其中表現最為明顯的在于以下方面:金融危機對會計本質提出了新要求,會計應是一項管理活動,其基本職能是反映和參與控制;會計目標具有狀態依存特征,在金融危機時期,會計不應單純追求“受托責任”和“決策有用”,還應關注宏觀金融系統的穩定;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歷史成本與公允價值并存的彩色計量模式將是發展趨勢;金融監管的改進和公允價值會計的發展要求在順周期效應中加入逆周期因素,這將賦予謹慎性原則新的涵義,即區別經濟發展的不同周期來理解和運用謹慎性原則。
二、會計基本理論的新思考
( 一 )會計本質的新認識
筆者認為會計是一項管理活動,但其基本職能不是反映和監督,而是反映和參與控制。首先,從會計的產生來看,會計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生產或業務規模的不斷擴大,出于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的需要而產生的。發展到現在,會計已具備一套嚴格的程序: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含表內列報和表外披露),并須遵循相關法規制度的規定。雖然會計通過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等程序提供了大量的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但光靠提供信息,并不能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提供信息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正如楊紀琬和閻達五教授所說,提供信息只是手段,而實現對經濟業務或事項的控制才是真正目的。其次,根據馬克思對簿記(會計)演進的論述:“過程越是按照社會的規模進行,越是失去純粹個人的性質,作為對過程的控制和觀念總結的簿記就越是必要;因此,簿記對資本主義生產,比對手工業和農民的分散生產更為必要,對公有生產,比對資本主義生產更為必要。”在這里,“過程的控制”即指“控制”、“觀念的總結”即指“反映”。馬克思的論述說明,會計的基本職能是反映和控制,其將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發展。反映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通過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等程序提供的大量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而控制則是根據所掌握的信息,通過約束、支配、調整等手段使經濟業務事項符合計劃或預算的要求。由此也可以看出,控制是目的,而反映只是實現控制這一目的的橋梁。再次,從此次金融危機來看,雖然表象上是因為銀行未能披露合理的公允價值會計信息,未能如實反映金融產品內在的風險和價值,造成了市場的恐慌情緒,并與不完善、不及時的金融監管相結合而形成一種流動性不斷惡化、價格不斷下跌的惡性循環,導致了金融危機的不斷深化。但經過深入分析和論證,g20認為危機的源頭實質上在于以下三個方面:銀行的內部管理失控造成信貸標準的降低、金融產品的日趨復雜和不透明以及杠桿比率的不斷提高,監管當局的監管未能與時俱進和市場參與者的風險意識不足。筆者認為,銀行的內部管理失控是根源中的根源,監管不利和市場參與者風險意識不足為銀行內部管理失控提供了進一步發展的外部環境。造成銀行內部管理失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會計而言,主要在于其定位是為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而忽視了會計對經濟活動的管理控制職能。如果會計能有效發揮其內部控制和財務預警職能,在銀行過度創新衍生金融產品之前,通過為內部管理者提供風險預警信息,并采取措施有效控制風險,或許能從源頭上控制風險,減少損失。最后,“控制”與“監督”有著質的區別:“控制”是指通過一定的方法或手段使企業經濟業務的發生和反映符合計劃和規定;“監督”本意是從一旁察看、督促,這會導致本屬于企業內部的會計“另立中央”。“監督”會導致會計本身內在的、積極的職能異化為一種外在的、被動的職能,不利于會計職能的發揮。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信息瞬息萬變,“控制”這種內在的、積極的職能有助于企業適時掌握信息、做出決策,而“監督”這種外在的、被動的職能會造成信息的延誤,不利于對企業經濟活動進行有效管理。同時,雖然會計具有“控制”的功能,但這種“控制”只能是“參與控制”。因為在實際的經營活動中,決策并不一定完全由“會計”做出,或者說結果并不一定完全由“會計”控制,正如此次金融危機一樣,導致危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會計”的因素,也有“非會計”的因素,所以會計的“控制”不是純粹意義上的控制,而是“參與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