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畢業論文精選:金融危機對會計基本理論影響的新思考
( 二 )會計目標的新認識
會計目標具有狀態依存特征。(1)會計目標的代表性觀點。對于會計的目標,代表性的觀點有“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受托責任觀是在公司制和委托代理理論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主要指會計的目標是通過財務報告如實向委托者報告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以反映經營者的受托責任履行情況。隨著經濟不斷發展,企業的組織形式日趨多樣化和復雜化,現代股份公司的出現使得委托方變得越來越模糊。同時,由于企業經營活動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逐漸加深,企業會計信息使用者逐漸增多。與此相對應,財務會計目標的“決策有用觀”逐步形成。決策有用觀認為,會計的目標是提供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決策的信息,這些信息不僅包括有關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信息,而且包括企業未來的信息;不僅包括定量信息,而且包括定性信息。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是有關會計目標的兩種不同的觀點,其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首先,使用對象不同:受托責任觀下,會計信息的使用對象主要是企業現有的投資者和債權人,而決策有用觀下會計信息的使用對象主要是各相關的決策者,特別是證券市場的投資者。其次,報告的內容不同:前者主要是有關企業經營者的受托經營管理責任的歷史信息,后者要求提供與投資者決策相關的信息,尤其是企業未來盈利能力和現金流量的預測信息。再次,會計信息的形成基礎不同:受托責任觀下會計信息的形成基礎是“歷史成本”和“實現原則”,而決策有用觀下則是“公允價值”和“相關性原則”。最后,報告的形式也有所差別:通常在受托責任觀下采用的主要是會計報表的形式,而在決策有用觀下,除了會計報表外,還有表外附注。雖然“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是兩種不同的觀點,各有重點,但兩者具有內在一致性:在滿足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同時,經營管理者也向委托人報告了其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委托人通過財務報告評價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目的在于做出是否繼續維持或終止委托責任的決策。從動態的角度來看,“決策有用觀”是“受托責任觀”的發展和完善。正如solomos所說:“可以把會計確定受托責任的作用看作從屬于決策有用,它構成決策作用的一部分。”(2)對會計目標的新認識。在“決策有用觀”會計目標下,由于報告的內容更強調有關未來盈利能力和現金流量方面的信息,信息的形成基礎更強調“公允價值”和“相關性原則”,使得會計信息使用者進行決策時所要求的信息的相關性成為在既定環境下支配會計信息披露的因素。但在此次金融危機中,按市價反映的“公允價值”并未做到真正的“決策有用”,投資者根據按市價反映的“公允價值”信息做出決策,卻使市價陷入一輪又一輪不斷下跌的惡性循環中,不僅造成市場的極度恐慌、金融系統的劇烈動蕩,而且危及到實體經濟。公允價值會計也因此陷入了論爭的漩渦,被指責為導致此次金融危機的根源、應該停止或暫停使用公允價值會計,直接威脅到了公允價值會計的存亡。真理總是越辯越明,雖然主流觀點認為公允價值會計不是導致金融危機的根源,但這次危機告訴我們:在公允價值計價技術并非完善、監管模式存在缺陷、外部經濟金融市場并非完美的情況下,會計不應單純追求表面上的“如實反映”和“公允”,而應關注宏觀經濟金融系統的穩定情況。以iasb和fasb為代表的準則制定機構在金融危機之后采取的關于調整公允價值計價的緊急措施也說明了關注宏觀金融系統穩定的重要性。從這種意義上來理解,會計目標不應為“決策有用”而單純追求表面上的“如實反映”和“公允”,而應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外部經濟環境的變化進行相應的調整,會計的目標應該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概念,具有狀態依存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