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影響大學生就業觀演變的政策探索
其次,進入新世紀,為應對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高校不斷擴大招生規模。高校擴招為社會提供了大量勞動力,極大地推動了經濟的高速發展,但擴招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副作用。面對經濟規模的急劇膨脹,我國高校擴招并未很好的遵循循序漸進的做法,xx年大學畢業生數量從xx年的212萬迅速增加至669萬。大學畢業生數量飛速增加,市場需求瞬間飽和,陡然供大于求。
再加之當下高房價、高消費和低收入的矛盾,及傳媒和社會輿論對工作好壞衡量標準的誤導等,嚴重制約了我國大學生就業觀進一步健康完善的發展。
三、優化制度環境,拓寬大學生就業渠道的對策
國家政策是人才資源市場配置的具體準則,也是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應遵循的基本規范。國家決策調整往往會引起全國范圍內政治、經濟的重大變化,從而對大學生的就業觀產生深刻影響。因而如何實現充分就業,推動高質量的就業,應從國家發展戰略的新高度來審視。
1、加強政府調控和制度建設,引導大學生的合理流動
流動性是市場經濟體制下社會勞動力就業的特點趨勢和內在要求。但許多大學生面對不同的子市場,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之間懸殊差異時。對于貧困就業地區、收入微薄行業,往往不是積極就業而是選擇暫時失業。因此無法單純依靠市場力量來實現大學生向西部地區、艱苦行業的流動,各級政府要把引導大學生就業作為自己的工作責任,加大調控力度,采取切實的政策措施,鼓勵大學生面向中西部地區及基層單位就業。盡快完善相關制度,對于赴基層工作的大學生給予適當必要的編制、崗位和資金。同時也應該采取諸如:肯定其行動,精神上鼓勵和表揚;物質待遇上充分補償,重視培養和提拔等激勵措施,來加強大學生就業思想觀念的轉變。只有這樣才能改變“孔雀東南飛”、“一江春水向東流”的現狀,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質量。
2、通過政策鼓勵,推動大學生自主創業
政府固然要不斷強化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的責任意識,但是,政府不可能短時間內為高校畢業生提供上千萬個就業機會。所以,空前的就業壓力要得到有效緩解疏導,與其讓大學生被動等待就業,不如通過政策激發他們自主創業,通過創業再帶動就業。比如對從事個體經營的高校畢業生,可以簡化審批手續,若干時期內減免他們的各項行政事業性收費。有條件的地區還可以通過政府、金融部門等現有渠道,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創業小額貸款和擔保。通過降低市場準入門檻或減免稅收,增強融資渠道等多種途徑來引導大學生實現自主創業。
3、構建良好的傳媒風氣,營造正確的輿論導向
傳媒和社會輿論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觀起著巨大的潛移默化作用。整個社會的職業觀不改變, 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觀不可能從根本上發生變化。“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狀元”并不能改變人們對職業貴賤差別的忽視。當下大學生不愿結合自身愿望、實力在社會中打拼創業,而是盲目的擠行政機關、事業單位這類獨木橋。大學生暮氣沉沉表現,正是源于社會將安逸舒適穩定與否,作為了衡量工作好壞的標準。在嚴峻就業形勢下,社會應構筑良性的傳媒渠道和社會輿論,宣揚職業無貴賤的思想,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通過傳媒大力宣傳自主創業和到西部、到艱苦行業工作大學生的精神風貌,對那些在平凡崗位中做出不平凡業績的大學生認真宣傳事跡、總結經驗。從而形成有利于大學生轉變錯誤的就業觀念,積極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能發揮自己聰明才智的崗位去建功立業。
總之,大學生就業觀念的轉變是一項漫長而系統的事情,難以一蹴而就,它需要個人、高校、政府和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