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畢業論文范文:簡論莊子對個體存在的思索
如何才能得到精神的自由,莊子對此也有所闡釋。
在《逍遙游》一篇中,莊子寫下的關于鯤鵬以及蜩與學鳩的著名寓言,從“小知”到“大知”,從“小年”到“大年”,從“有待”到“無待”,他要強調的是:要進入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而要進入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就必須做到不憑借任何外在的依托,包括虛名、功業及自己的私心等,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精神超越世俗的一切乃至超越自我,“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變,以游無窮者,比且惡乎待哉?”14功名是很多人所最夢寐以求的東西,希冀在社會中實現生命價值的人們當然是以它來衡量自己人生的意義,但是在《莊子》的《秋水》篇和《至樂》篇中,分別用了“處廟堂之死神鬼不如泥中曳尾之龜”與“夢中骷髏不愿返回人間”的兩個故事,教導人們對于這些外在于生命的虛名應該表示鄙夷。莊子認為,人一旦有了“為己”的私心,就相當于有了種種牽掛和顧慮;有了“功業”之心,就不免在世俗社會中爭斗和廝殺;有了“名譽”之心,就會被名所累,拘泥于名聲,行為和思想都會受到束縛,為世俗的認可、贊同、稱頌所牽累。而只有當人們拋開了這些虛假的東西,以“無己”、“無功”、“無名”的心態進入一無所有、廣闊無邊的自由境界時,人才能與“道”一樣處在一種“無”的狀態之中。只有處于這種絕對自由的境界中,才能感受到個體存在的自由和輕松,才能體驗到個體存在的真實意義,這樣個體存在的價值也就實現了。
綜上所述,莊子對于個體存在的思索簡言論之便是:個體存在是天賦的、自然的、自由的;要實現個體存在的價值就要順應自然,順應“天性”,拋棄“人性”;個體存在價值實現的標準是精神的絕對自由;并且要以一種“無”的狀態進入這種精神的絕對自由。筆者認為,莊子的這一思索是有其實用意義的,它不僅引導著戰國時期的人們回歸到與自然一體的原初之思,還打破了中國古代社會儒家思想一統天下的局面,同時莊子對個體存在本身的關注撫慰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使他們正確認識被社會所束縛的自己,使他們從自我局限、自我否定的狹隘心境中解脫出來。最重要的是莊子的觀點極大地擴展了讀者的思想視野,開闊了讀者的心靈空間,使讀者的思想認識和精神內涵都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這一意義對于個人人生和學術研究的影響都是十分深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