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學生畢業論文范文
4 不同的主題——“最受歡迎”與“不朽”之別
然而從小說創作的主題來看,兩部小說有很大的不同,《湯姆·索耶歷險記》是一部完全為孩子們寫的小說,它充分表現了兒童時期所特有的歡樂、恐懼、追求刺激的特點,對兒童天真、活潑、自由的性格作了非常細致的描寫,語言生動,惟妙惟肖,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純兒童小說,沒有多少單調的道德說教,寓意過于簡單,所以創作主題不夠鮮明,缺乏深度,它的娛樂性要強于思想性。另外,這部小說從頭到尾幾乎完全是敘事,一個故事接著一個故事,故事之間幾乎沒有什么聯系,所以在結構上顯得不夠連貫,沒有什么貫穿整部小說的情節。從藝術上看這是它的缺點,但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是它的優點,因為這種結構十分適合孩子們閱讀,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湯姆·索耶歷險記》自出版后一直是兒童小說中最受歡迎的作品。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在創作主題上有著質的不同。雖說前者是后者的姐妹篇,但它有著自己鮮明的主題——反對蓄奴制,贊美為自由而斗爭。小說通過哈克與吉姆深厚友誼的描寫,旨在闡明為自由而斗爭,并不單是黑奴的事,也是一切被壓迫人民共同的目標。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既是一部成功的現實主義小說,也是一部出色的兒童小說。它主題深刻,不回避社會的陰暗面,如它描寫了羅賓遜醫生被謀殺、強盜船船沉人亡等血腥場面。小說在人物刻畫上也是十分成功的。哈克與湯姆完全不同:湯姆是個傳統意義上的天真、活潑、頑皮但可愛的孩子,可是哈克則是一個全新的形象,他很少有傳統的浪漫色彩,身上總是臟兮兮的,幾乎沒有什么文化,不受文明社會的束縛,說話直來直去,滿口臟話,但做事精明,注重實際。如果說湯姆是一個不切實際的浪漫主義者,那么哈克卻是一個精明的現實主義者。《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的成功之處在于作者把現實主義的真實描寫與浪漫主義的抒情幻想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把細微的兒童心理分析、詼諧的諷刺和犀利的政論有機地結合并統一起來,使藝術與說理的結合達到了完美的境地。在敘事手法上,小說采用的是第一人稱,通過“我(哈克)”來講述故事,給人親切感;同時,他在講述故事時巧妙地運用大量方言口語和成語,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對美國文學語言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為美國小說的語言帶來意義深遠的變化,奠定了美國文學口語化風格的基礎。它文筆清新,不事雕琢,詞匯和句法簡單樸素,語言直接、準確、簡明,頗有渾然天成的意味;長句極其少見,句子多為簡單句或并列復合句,有時甚至不合語法規則。而且字句和結構重復出現,使文字生動活潑,獲得回旋復沓、蘊涵幽深的效果。“他是美國第一位以創意運用方言,故意破壞英語幽雅的文學風格的作家。此書中同時使用了幾種美國南方方言,黑人吉姆的話則是使用黑人口語。”[3] 馬克·吐溫的風格開創了美國小說語言口語化的先河,對后世作家產生了巨大影響。著名小說家如舍伍德·安德森、歐內斯特·海明威、威廉·福克納和杰·大·塞林杰等,都是馬克·吐溫的后繼人。t. s. 埃略特與埃茲拉·龐德等人的詩歌語言也表現出明顯的口語化特點,不能說同馬克·吐溫的文風無關。[4]
中國千百年來的文學傳統以溫柔敦厚見長,現代則以熱情抒發見長,因而中國讀者對《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中活潑潑的幽默,由于審美習慣反差的原因,感受反倒會特別敏銳,也能得到特別強烈的審美享受。書一打開,就讀到哈克、湯姆等這些孩子結成“強盜幫”,寫了血書,效法羅賓漢這類英雄好漢,敢于“攔路搶劫”,敢于“殺人”。可是最終“既沒有搶人,也沒有殺人,只是當作那樣罷了。”[5]可這“當作那樣”的幽默,既是孩子們的心態的真實寫照,又閃耀著當年開拓者的孩子們粗獷、豪邁的心靈世界,多么使人神往。
馬克·吐溫對歷史真實的描繪通過一幅精彩的畫面而表現了出來,其對于時代生活的細節的極端重視使人驚嘆,跟我們心目中的杰克遜時代的美國非常吻合。哈克是放在現實主義的天地中加以描繪的,這個天地充滿歷史感,是歷史真實的現實主義描寫,寫的是十九世紀第二個二十五年的美國。那個時代的美國人的理想,他們的希望及其潛在的夢想,可以從我們傳統的英雄哈克的性格中窺見一般。[6]
因此,《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之所以“不朽”,正因為它通過對14歲孩子的描寫,在幽默逗笑聲中酣暢淋漓地寫出了一個民族的生活與靈魂。馬克·吐溫說得好:“一個外國人可以復制一個民族的外貌……任何一個外國人都不能理解它的內在內容——它的靈魂、生活、語言、思想……只有一個專門家,他具有足以理解人民的靈魂與生活,并把它原原本本地描述出來的資格——這就是民族小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