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畢業論文范文:兒童自我
論文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較注意探索的問題的基礎上,寫論文主要是反映學生對問題的思考, 詳細內容請看下文2017年畢業論文范文。
1 引言
皮亞杰認為前運思階段的兒童思考問題的基本方式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稱之為自我中心主義,這里要注意的是所謂的自我中心并不是指兒童很"自私"或"不考慮別人的利益",而是指兒童僅從自己的角度去表征世界,不認識別人具有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并相信別人的觀點、想法和情緒體驗都是和自己一樣的。在皮亞杰著名的"三山問題"實驗中,研究結果表明,6歲到7歲以下的幼兒一般不能完成這一任務,兒童總是根據他自己的視角位置來選擇照片。皮亞杰指出自我中心主義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是所謂"泛靈論思維",即兒童認為非生物客體也具有各種生命客體的特征,如有思想、觀點、愿望、意圖和情緒感受能力等等,就像他自己一樣。這表明兒童傾向于用人類的目的解釋各種自然現象,認為他們是人為的,因此皮亞杰斷言,前運思階段的兒童的思維也是前因果性的,即不能對各種現象作出真正的因果性解釋。但近年來一些研究結論對皮亞杰的實驗理論提出質疑,唐納森曾介紹過她的同事所做過的一系列有關兒童觀點采擇的實驗,研究結果表明,90%的3.5~5歲兒童能正確完成測試,也就是說,他們能采擇別人的物理視角。
這一研究和皮亞杰的"三山實驗"結論不同的原因在于唐納森的實驗能緊密聯系幼兒的生活經驗,。而"三山問題"實驗不能引起兒童的興趣,也不明白主試為什么要他這樣做。近年來,研究人員進行了大量有關兒童社會采擇能力的研究,撒茲和格爾曼的實驗就證明了4歲兒童在進行言語交際活動時,是能夠根據不同的交談對象的需要和能力來調節自己言語造句法的表達,這里,兒童并沒有表現出自我中心主義。筆者曾用中國古代寓言《東郭先生和狼》的圖畫故事書為刺激材料探查了我國幼兒觀點采擇能力的發展。研究表明,70%的4歲被試能把自己和別人獲得的不同視覺信息區分開來,兒童并不認為自己知道,別人也知道:80%以上被試能依據不同人所獲得的不同社會信息將他們的觀點彼此區分開來,而且能站在第三者的立場上,觀察故事不同角色之間的相互作用。研究者依據同樣的故事內容情節,制作了澳大利亞版本的測試材料,在澳大利亞的幼兒中作跨文化對比研究,結果發現了同樣的發展趨勢。
現代心理學家普遍相信"泛靈論"不是幼兒固有的思維特征。筆者曾用個別訪談法探查了3~5歲幼兒是否具有區分生物和非生物的初步知識。結果表明,大多數3歲幼兒也能認識到人具有各種高級生物的特征,而洋娃娃和石頭則不具備這些特征。當問及幼兒為什么人能做某種活動,而石頭和洋娃娃卻不能時,大部分3~5歲能應用"自主運動"這一標準作出區分。皮亞杰的任務中向幼兒提出的問題太難,已超出了兒童所能理解的范圍,而兒童力圖用自己的知識經驗去解釋它,從而表現出"泛靈論"的傾向也就不足為怪了。
2 研究方法
2.1被試
選取宿遷市宿城區實驗小學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各一個班,共138人作為被試,其中一年級44人,男21人,女23人:二年級45人,男22人,女23人:三年級49人,男25人,女24人。
2.2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以下工具:(1)自編的兒童自我中心主義調查問卷,問卷包括一段簡單的寓言故事,即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和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探查兒童能否把自己和別人獲得的不同視覺信息區分開來,第二個問題探查兒童能否依據不同人所獲得的不同社會信息將他們的觀點彼此區分開來。(2)一些正面畫有圖畫,反面為空白的紙張,用來做兒童是否能將圖片正確的一面面向對方的實驗。以上都是參考方富熹,方格所著的《兒童發展心理學》里的實驗方法。(3)45顆包裝精美的糖果,用于在每個年級做兒童是將糖果先給自己還是給他人的實驗。
2.3研究程序
首先在選取的三個班級中,請被試完成自編的兒童自我中心主義調查問卷,收回有效問卷138份。在一年級的調查中,因為一年級學生很多生字都還不認得,也不能很好的理解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內容,所以問卷發下去后學生們都反映不會回答,于是我在講臺上將該故事聲情并茂的講了一遍,并向學生提問與故事有關的兩個問題,即1.獵人知道東郭先生的口袋里有狼嗎?2東郭先生知道自己的口袋里有狼嗎?讓學生們將答案寫在紙上交給我。
其次對一年級學生做了關于將圖片展示給他人的實驗,即讓20個小學生將一些正面有圖畫,反面為空白的圖片展示給他的同桌看,給兒童的圖片有些是方向顛倒的,看他能否將正確的一面展示給同桌。
最后在一到三年級的三個班各隨機選擇15名學生,并給他們一顆包裝精美的糖果,問他們不考慮任何社會因素,第一感覺是將糖果給自己還是給自己的同桌。
2.4數據處理
首先以年級和性別作為依據,將一到三年級的調查問卷進行分類統計,將回答全部正確的歸為一類,將答案不完全正確的或錯誤的將答案記錄下來進行分析.
其次對一年級的展示圖片實驗結果因被試全部測試正確所以不需要統計。
最后以年級為依據,將在一到三年級隨機選擇15名學生做給學生糖果的實驗結果按給自己和給他人進行分類統計,并繪制成表格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