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學理論建設考述文學范文
人學理論的焦點是人與世界的關系,即正確對待和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世界是“為我”的,所以歸根到底是人本身的建設問題,這恰恰與構建和諧社會的目的性本質直接同一。
“建設人本身”便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終極性所在。追求社會和諧與人的自我發展完善,始終是哲學的一種人學境界。
歷史上的思想家對人的闡釋
自古以來,哲學的發展一直與人的問題連在一起,中外各派哲學家都以某種方式關涉到人。古希臘人很早就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認識你自己”等哲學命題。盡管當時人學還不可能成為哲學的直接主題,當時的哲人們更多探求的是構筑現實世界的“最后一塊磚瓦”,“尋取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但卻蘊藏著深沉的人學動機。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開啟了頌揚人的人道主義潮流,人性論和知識論漸漸成為哲學家們不可分割的研究主題。
進入近代之后,康德在哲學上實現了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人是目的”是康德的三大道德律令之一。康德把人的主體性置于突出位置,這一點正是眾多當代西方哲學家人論、人學基本觀點的思想淵源。在17、18世紀的歐美各主要國家,人的問題研究被賦予了更多的政治色彩。所謂“人類解放”、“天賦人權”等,成了啟蒙學者們激勵自己、喚醒民眾向封建勢力進行斗爭的重要思想武器。由此,人類進入了認識社會、認識自身的一個重要階段。作為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黑格爾以宏大的哲學觀和辯證法所闡釋的人的勞動本質問題、人的自由問題以及人的生存方式(即需要、勞動和享受三個環節),盡管被注入了唯心論的性質,但仍具深刻的啟示,以至使之在哲學上成為當時先進國家的“同時代人”的表征。
德國古典哲學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費爾巴哈,則以第一個明確提出“人本學”理論著稱。但是,歷史上的思想家們關于人的解讀,雖然在理論形式上是抽象的,其實際內容卻并不是一切人,就是說,并不是完全而真實意義上的人,其歷史的和階級的局限性是明顯的。比如,古希臘的人論并未把社會最底層的人即奴隸包括進去;啟蒙思想家們高喊的“人”,雖然被標榜為“整個受苦人類的代表”,但說到底也只是以資產者為其“生活原型”的。所以馬克思對這種抽象“人論”的實質揭露說:“他們總是用后來階段的普通人來代替過去階段的人并賦予過去的人以后來的意識。由于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即由于公然舍棄實際條件,于是就可以把整個歷史變成意識的發展過程了。”這就道出了問題的全部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