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農業局工作總結和2010年工作計劃
8、**縣“雙高”糖料綜合技術推廣及甘蔗與馬鈴薯間套種示范項目
完成 “雙高”糖料綜合技術推廣面積21000畝,占計劃數XX0畝的105%,完成甘蔗與馬鈴薯間套種示范51畝,與其他作物間套種示范450畝,目前長勢良好,可望完成預定各項指標。
9、實施普洱市科技局“兩高一新”甘蔗良種引進繁育示范項目,完成種植面積630畝,占計劃數500畝的126%。其中:甘蔗良種繁育實施計劃面積為50畝,實際完成55畝,占計劃面積的110%;甘蔗良種示范種植實施計劃面積500畝,實際完成面積575畝,占計劃面積的115%。同時引進新一代甘蔗良種云引10、15、18、42號四個優良品種進行試種。
10、積極參與完成2009年農業綜合開發”甘蔗良種繁育示范推廣”和“生態茶園增效技術示范與推廣”項目,完成甘蔗科技示范園361畝,占計劃300畝的120%,完成茶葉科技示范園315畝,占計劃300畝的105%,已7月份通過項目驗收。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一)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仍然較弱。
(二)產業結構調整緩慢,主導產業不夠明顯,糧經、產業矛盾逐漸凸現。在保證糧食安全,穩定糧食面積的基礎上,幾大產業之間爭奪土地資源競爭激烈,難以將產業效益優勢發揮最大化,產業結構不夠合理,需要進一步科學規劃。由于產業競爭,毀蔗、毀茶及毀桑現象不同程度存在,對各產業狀況準確統計造成一定障礙。
(三)農資價格上漲幅度大,市場監管困難,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難度進一步加大。今年以來,綜合各種市場因素,主要農用生產資料如化肥、農藥、農膜及農用柴油等價格大幅攀升。據縣城市場實地調查結果顯示,農資價格比去年同期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漲,而且漲幅都相當大,絕大部分品種價格漲幅都在30%以上。農資價格上漲導致農業生產成本大幅增加,雖然農產品價格有上升以及各級財政向農民給予各種農業補貼,但農資價格上漲幅度遠遠高于農業補貼增加幅度,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難度進一步加大。
(四)對農業部門投入不足,農業科技隊伍體系建設滯后,科技推廣經費不能完全得到保障。
三、二00九年農業工作主要目標任務和措施
(一)主要目標任務
1、大小春糧豆播種面積96.6萬畝,總產量17.23萬噸。
2、甘蔗種植面積20萬畝,產量70萬噸。
3、茶園面積22.8萬畝,產量8500噸。
4、油料種植面積3.5萬畝,產量1855噸。
5、蔬菜種植面積5.5萬畝,產量34500噸。
6、果用瓜種植面積0.3萬畝,產量3600噸。
7、建成桑園面積3.58萬畝,產量350噸,產值700萬元。
8、冬季農業綜合開發面積25.445萬畝,產值7081.85萬元。
9、雜交水稻推廣15萬畝,雜交玉米推廣17萬畝,冷涼山區良種推廣9萬畝,電腦農業技術推廣13萬畝,水稻規格化栽培20萬畝,玉米規格化栽培20萬畝。
(二)主要措施
1、繼續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立足我縣實際,深入思考,強化措施,機制創新,扎實工作,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切實推進我縣農業現代化進程。
2、切實保障糧食安全及主要農產品生產供給。繼續落實好黨和政府對“三農”工作的支農、強農和惠農政策,積極完成縣委、縣人民政府和上級業務主管部門安排的各項工作,切實抓好“米袋子”和“菜藍子”,千方百計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1)抓住節令,適時播種栽插,加強農作物中后期田間管理。
(2)保證60%以上的農業科技人員,進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民科學種田和開展農作物病、蟲、草、鼠害監測,并落實防治措施與技術,做好抗災救災、災后生產工作,增強抗災減災保增收能力。
(3)加快良種良法推廣,加大機耕機耙面積。提高加大良種覆蓋率和復種指數,糧食良種覆蓋率要達到48.7%,復種指數要達到113%。
(4)做好農資市場的監督管理。
(5)做好各個時期生產計劃,做到早計劃、早安排和早落實,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
3、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科技創新為手段、質量效益為目標,推進我縣農業結構調整,繼續培植和壯大特色產業
(1)繼續加大冬季農業綜合開發力度。 2009年全縣計劃冬季農業綜合開發面積25.445萬畝,產值7081.85萬元。積極引進和扶持龍頭企業,努力探索訂單農業發展路子,把發展龍頭企業,抓好訂單農業,提高訂單履約率等作為農民增收和財政增長的新亮點。
(2)促進蔗糖產業提質增效。按照“穩定面積、主攻單產、增加總產、提高效益”的思路,依托中云糖業公司建立農工貿一體化的產業體系,在適當調整產業結構前提下,做好產業區域規劃,確保2009年全縣甘蔗種植面積穩定在20萬畝,甘蔗產量穩定在70萬噸。進一步調整和完善生產布局,實施甘蔗下田,優化早、中、晚熟品種比例。加大科學引種育種力度,引進適合我縣自然條件的品種,積極選育本地良種,加快良種推廣步伐,提高良種覆蓋率。加強科技培訓和技術推廣,推廣良法,落實以施肥、培土、防病為主的中耕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