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活動策劃實用篇(通用9篇)
小學科學活動策劃實用篇 篇1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提出有關養蠶的問題。
2、觀察蠶卵和蟻蠶。
3、能夠用語言和圖畫描述蠶卵和蟻蠶。
4、能夠對蟻蠶的長度做定量測量,并記錄下來。
科學知識
1、知道養蠶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項。
2、知道蠶卵能孵出幼蟲,剛出殼的小蠶叫蟻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領略生命的神奇與偉大。
2、關注生命、親近生命、珍愛生命。
【教學重難點】:
知道養蠶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項。
【教法學法】:觀察法、談話法、小組學習法、
【教學準備】:蠶卵,蟻蠶,放大鏡,羽毛,圖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師出示一塊絲綢,談話:這是什么材料?絲綢是用什么織成的?(蠶絲)蠶絲是從哪里來的?(蠶吐的)
2、詢問:你們養過蠶嗎?
3、談話: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交流如何養蠶。
二、學習新課
1、師生談話
(1)、提問:關于養蠶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2)、討論:蠶和我們人類一樣,也共同擁有寶貴的生命。那么在蠶寶寶出生前,要做好哪些準備?我們該如何做才能成為稱職的“蠶媽媽”?(引導學生從食、宿、呼吸、保健、安全等方面為蠶寶寶做考慮)
(3)、提問:還有哪些問題需要研究?
2、認識蠶卵。
(1)、仔細觀察蠶卵(提示用尺子測量直徑,用放大鏡觀察蠶卵的形態)(提醒蠶卵也是有生命的,要輕拿輕放)
(2)、啟發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對蠶卵進行觀察,并用語言或圖畫的形式描述蠶卵。
(3)、談話:把我們剛才觀察蠶寶寶的過程記錄下來,就成為蠶寶寶的第一篇日記。
3、認識蟻蠶
(1)、提問:剛剛孵化出來的蠶是什么樣的?
(2)、你認為這時候的蠶像什么?你知道這時候的蠶叫什么名字?
(3)、分組觀察蟻蠶(或看有關蟻蠶的圖片或音像資料)
(4)、用語言描述蟻蠶。
(5)、養過蠶的同學介紹蟻蠶的有趣事情。
三、總結
1、討論:用哪些方法記錄蠶寶寶的成長過程?啟發學生可以通過畫像、拍照、錄像、文字記錄等方法為蠶寶寶做好成長記錄。
2、談話:鼓勵學生堅持為蠶寶寶記日記。
小學科學活動策劃實用篇 篇2
一、教學目標:
1、在杠桿尺的探究活動中,發展記錄、分析、處理實驗數據的能力。
2、明確支點離重點越近,杠桿越省力;反之費力。認識日常生活中幾種省力和費力的杠桿。
3、激發對生活中杠桿應用現象的探究興趣。
二、教學重點:通過對杠桿尺的探究,發展記錄、分析、處理實驗數據的能力。
三、教學難點:明確省力和費力杠桿的科學原理,理解其在生活中的合理應用。
四、材料準備:
教師:演示PPT、長鐵棒、體操棒、木塊、老虎鉗、火鉗、杠桿尺、鉤碼等。
學生:杠桿尺、鉤碼、記錄表(按四人組配備)。
五、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課:回顧杠桿三要素。
1、趣味游戲——撬“重物”,讓學生實際體會杠桿的作用。
2、利用演示PPT,復習杠桿構成的三要素:支點、重點、力點。
3、提出本課研究主題,板書課題。
(二)、主題探究:利用杠桿尺,了解其省力和費力的科學原理。
1.通過實物并結合演示PPT,認識杠桿尺的構造及其原理。
2.布置研究任務1:探究使杠桿尺平衡的鉤碼掛法,并做好記錄。
3.學生以四人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始約10分鐘的獨立探究活動。
4.第一次匯報:展示力點鉤碼數大于重點鉤碼數和力點鉤碼數小于重點鉤
碼數的兩張記錄表,比較其鉤碼數量的多少,明確后者比較省力。
5.布置研究任務2:將省力的記錄表挑選出來,用筆畫出重點到支點、力
點到支點的線段。
6.第二次匯報:展示三張省力的記錄表,比較所畫的線段,思考其共同特
點。
7.結論一:重點到支點的距離比力點到支點的距離近,杠桿就省力。
8.第三次匯報:展示二張費力的記錄表,用筆畫出重點到支點、力點到支
點的線段,比較所畫的線段,思考其共同特點。
9.結論二:重點到支點的距離比力點到支點的距離遠,杠桿就費力。
(三)、實踐深化:理解杠桿在生活中的合理應用。
1.趣味游戲——“以弱勝強”,通過對支點位置的控制,強化學生對上述
結論的理解。
2.實踐體驗——用老虎鉗鉗斷鐵絲,利用PPT圖片分析其省力原理。
3.演示分析——“小小秤砣壓千斤”,利用PPT圖片分析其省力原理。
4.實踐體驗——用火鉗鉗起鐵塊,利用PPT圖片分析其費力原理。
5.小結:杠桿工具的省力或費力,與其用途有密切關系。
(四)、延伸課外:調查生活中的杠桿類工具。
小學科學活動策劃實用篇 篇3
教學目標:
1、能運用多種方法觀察運動后身體變化的現象,并進行條理化的記錄。
2、能根據自己的發現整理出可進行研究的問題。
3、知道我們的身體在運動前、運動中、運動后發生的變化。
4、關注運動、關注人體健康。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學生校園運動的圖片或錄像,并為每組學生準備簡易的聽診器。
2、學生準備:課前收集有關參加運動后身體變化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學校里,我們經常做各種各樣的運動,如做操、跑步、打球、做游戲…
我們的身體在運動前、運動中、運動后有哪些不同的感覺呢?
二、新授
1、引導學生交流在運動前、運動中、運動后的體驗。
(1)教師出示校園中常見的活動圖片或錄像,讓學生說說自己在校園里經常參加哪些活動。
(2)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概括活動的意義并引入主題:在運動前、運動中、運動后有哪些感覺?
(3)教師出示教材主題圖,指導學生交流運動后的多種感受。
(4)教師提出問題:“這些不同的感受說明了什么?”充分讓學生發表不同的看法。
(5)根據學生的發言,教師作出正確的歸納:運動前后的感覺不同,說明我們的身體發生了變化。
2、討論能用哪些方法觀察運動后身體發生的變化。
(1)學生分組討論
(2)小組交流討論得出觀察方法。
(3)教師根據學生交流的方法做小結。
(4)教師強調指出:只運用我們的感官來觀察可能不準確,不全面,往往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或儀器來觀察才能更全面、更準確地獲得身體的變化情況。
3、組織學生體驗。
(1)組織學生在室內或室外進行一些活動量較大的活動,并強調有關安全。
(2)學生運用上一項活動中交流的方法,相互觀察運動后身體發生的變化作好記錄。
項 目 運動前 運動后
呼吸頻率 平緩、勻速 急促、加快
心跳(次/分) 75次左右 80次以上
脈搏(次/分) 75次左右 80次以上
(3)學生交流
(4)教師小結
4、交流記錄中的發現,整理可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1)學生交流
(2)教師整理歸類。
小學科學活動策劃實用篇 篇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液體都會流動,流動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進行預測并用對比實驗進行驗證;理解公平實驗,為保證公平,需要保持除變量之外的其他條件相同。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公開的、民主的討論有助于辨識實驗的準確性;小組內分工合作對開展實驗是十分重要的。
【教學重點】簡單設計對比實驗,描述并簡單解釋液體流動的快慢受到黏度影響。
【教學難點】設計對比實驗,理解公平實驗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教學準備】
給每組的材料:1小杯水、1小杯油、1小杯洗潔精、1塊玻璃、3個滴管(或吸管或塑料勺)、一張實驗記錄表。
給每個學生的材料:一張維恩圖。
【教學過程】
一、設計流動比賽
1、回顧上節課學習的主要科學概念: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并展示上節課的維恩圖)
水會流動,油會流動,它們流動的快慢一樣嗎?
2、其他液體也會流動。比如洗潔精,這也是一種液體。(師出示三種液體)這三種液體流動速度一樣嗎?如果不一樣,你們推測,誰會流得更快一些?
3、有什么辦法證明?
師引導:如果要證明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進行一場公平的液體流動的比賽。
4、設計“流動比賽”的方案,小組內成員交流:怎樣做才能保證流動比賽是公平的?哪個方法,為什么?討論后確定一個比賽方法。
5、全班交流比賽方法,圍繞“保證比賽的公平、可行”進行討論,鼓勵生生質疑,完善比賽規則。
二、實驗、思考
1、請小組成員根據自己選擇確定的方案進行流動比賽,并記錄。(師要提示學生重復做幾次實驗)
2、全班交流,匯報,包括:一共進行了幾次實驗,實驗的結果如何,每次實驗的結果都相同嗎,大概是什么原因導致實驗結果不一致等。
3、思考:液體的流動快慢跟什么有關?
三、液體、固體比較
1、師讓學生關注以板書的水和食用油的維恩圖記錄,明確水和油具有的共同特點,并思考洗潔精是否同樣具有這些特點。
2、小結:三種液體的相同點,固體具有嗎?固體和它們相比,有哪些不同?師生討論交流,完成固體和液體比較的維恩圖記錄。
3、討論交流,對于“水是怎樣一種液體”,我們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小學科學活動策劃實用篇 篇5
一、教學目標:
1.明確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大于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杠桿省力;反之杠桿費力。如果兩個距離相等,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2.在杠桿尺的探究活動中,發展記錄、分析、處理實驗數據的能力。
3、激發對生活中杠桿應用現象的探究興趣。
二、教學重點:通過對杠桿尺的探究,發展記錄、分析、處理實驗數據的能力。
三、教學難點:深刻理解省力和費力杠桿的科學原理,知道其在生活中的合理應用。
四、材料準備:
教師:演示PPT、小桿秤、杠桿尺、鉤碼等。
學生:杠桿尺、鉤碼、記錄表(按六人一組配備)。
五、教學過程:
一、 游戲導入新課,初步認識杠桿
1、教師:我們來玩一個游戲,投影出示要求:請利用你們位置上的橡皮、塑料尺將文具盒撬起來,想一想:在這個活動中,有哪幾個點的作用是非常關鍵的。
2、學生游戲
3、你能說說3個重要位置分別是哪里嗎?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板書:阻力點、支點、用力點
生1:手指用力的地方是非常重要的,師:是的,這個點非常關鍵,我們可以叫它用力點 生2:這塊橡皮也很重要,師:橡皮起了什么作用?引出支點概念。
師:還有哪個位置很重要呢?(如學生不能答出,教師可直接給出:其實被文具盒這個重物壓住的位置也很重要,我們可以叫它阻力點)
課件展示3個點的位置
4、其實,剛才我們組裝的工具,在科學上有個名稱叫做杠桿,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杠桿的科學》
5、你覺得剛才我們組裝的杠桿有什么作用?(省力)
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桿都能省力呢?怎么樣的杠桿才能省力呢?我們可以借助杠桿尺進行研究。
二、 研究杠桿的秘密
1、出示杠桿尺,說說它有什么特點。(圍繞支點轉動,靜止時是平衡的,兩邊有小格距離相等)
2、現在老師在杠桿尺左邊掛上重物,這個位置就是……(阻力點)。如果要使杠桿尺平衡,我們要在哪邊用力?(教師用手在右邊按下),這個點就是……(用力點)。但是我用了多少力呢?看不出來,同樣我們也可以用鉤碼來表示,猜一猜我要在右邊掛幾個鉤碼,杠桿尺才平衡。(由學生猜一猜,說說理由,然后教師按學生說的掛鉤碼)
3、同學們想不想自己試一試呢?我們來個規定:杠桿尺左邊掛鉤碼的位置是阻力點,右邊掛鉤碼的位置是用力點。等會研究的時候你們喜歡把鉤碼掛在哪個位置都可以,想掛幾個鉤碼也隨便你,但是掛好后一定要讓杠桿尺平衡。
4、提出幾點實驗要求:
(1)、左右兩邊的鉤碼數一樣多的,太簡單了,每組只能出現一次。
(2)、杠桿尺左右兩邊都只能掛一串鉤碼,不能在一邊掛好幾串。
(3)、杠桿尺平衡了才算完成一種掛法,每位同學都要記錄下來。(記錄表1)
5、指導記錄方法:怎么記錄呢?比如說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這樣記錄。(投影出示記錄方法:左邊第二格上掛兩個鉤碼,右邊第四格上掛一個鉤碼)
記錄好后還要想一想:這個杠桿是省力的還是費力的,在表中填好,你認為這個杠桿是省力的還是費力的?為什么?
等會實驗時如果聽見音樂聲響起,就請整理好實驗材料,靜靜地獨立思考一分鐘,然后完成討論題
6、各組學生展開研究,教師巡回指導。
聽見音樂后,各小組整理好實驗材料后,獨立思考一分鐘后,完成討論題(記錄表2)
7、請匯報員上臺匯報,其他同學認真聽,(匯報要求說出各個實驗的掛法,說到省力或費力時能舉例說明)……如學生說到用力點上鉤碼數更少的是省力的,教師不能否定,可以說:是的,我們就是根據這點來判斷它是省力的,老師請你再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用力點上這么少的鉤碼卻能撬起阻力點上那么多的鉤碼?……再請第二位同學回答。
如別的同學沒有不同意見,課件出示3種情況:
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大于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杠桿省力
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于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杠桿費力
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等于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全班齊讀,教師將3句話貼在黑板上)
8、匯報第二個討論題:你還有其他什么發現?(由好幾個學生說說,可以先讓描述不完整的,或不正確的先說,然后由其他同學補充)
9、請看我們前面做過的游戲,你能想辦法移動橡皮,使這個杠桿更省力嗎?(學生說了移動方法后,教師課件演示,請學生說說為什么這樣移就會更省力)
三、聯系實際,加深理解省力杠桿和費力杠桿。
1、我們再來看看生活中的杠桿,投影出示老虎鉗和火鉗,他們是省力的還是費力的?你是怎么判斷出來的?
2、既然火鉗是費力的杠桿,人們為什么還要用它呢?(同學們的表現非常好,能利用杠桿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了)
四、課堂小結
1、現在老師請你們說說這節課的收獲。
2、布置學生課后找一找生活中的各類杠桿。
小學科學活動策劃實用篇 篇6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水受熱時體積膨脹,受冷時體積縮小,我們把水的體積的這種變化叫做熱脹冷縮;許多液體受熱以后體積會變大,受冷以后體積會縮小。
過程與方法:改進實驗以達到更好的實驗效果;制作一個簡易的觀察水的體積變化的裝置;用科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學習科學知識,要運用到日常的生產和生活。
教學重點:探究水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教學難點:能設計改進實驗裝置,使之能提供明顯可見的實驗現象。
材料準備
分組實驗材料:帶橡膠塞的試管,細塑料管、紅墨水(水)、一杯冷水、一杯熱水、水彩筆、醋、飲料、醬油、等易分辨的液體、記錄表。
教師演示材料:燒杯、一壺水、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我們來討論一個生活中經常會有的事。大家用水壺燒過水嗎?有什么現象?
學生回答(水溢出來了)。
水為什么會溢出來呢?
學生水燒熱了。(這是因為水的“熱脹冷縮”)。如果學生回答不出熱脹冷縮。可以再問,燒熱了出現的這種現象叫什么?
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液體的熱脹冷縮。然后板書課題:液體的熱脹冷縮
二、改進設計“水受熱受冷后體積的變化”的實驗
液體有很多種,最常見的液體是什么?(水)
那我們先來研究水吧。
那么老是這里有裝滿水蒙著氣球皮的試管放入這兩個熱水和冷水的燒杯中,能看出受熱河受冷體積的變化嗎?
學生回答不能。(如果回答能,就問,你上來觀察一下,明顯的看見水體積增大了嗎?)
看來這樣的實驗不能明顯的看出哪個試管水的體積增加得大一些。
這種方法不行啊。
小學科學活動策劃實用篇 篇7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氣溫是指室外陰涼、通風地方的溫度,每天應選擇同一時間來測量氣溫。
2、過程與方法:選擇每天測量氣溫的環境,完成“天氣日歷”中溫度的測量和記錄。
3、情感、態度、價值觀:保持對氣溫變化的研究興趣,理解長期測量和記錄數據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選擇每天測量氣溫的環境,完成“天氣日歷”中溫度的測量和記錄。
教學難點:
正確測量,能堅持記錄。
教學準備:
課前布置分小組記錄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氣溫。
每組一張溫度填充圖。
每個小組或每人一支溫度計。
教學過程:
一、教師導語,引入研究課題
1、溫度對天氣的影響很大,氣溫是天氣現象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天氣日歷中重要的記錄數據。
2、揭示學習課題。
二、室外溫度的測量與比較
1、教師提示使用溫度計測量溫度要注意的安全問題。
2、學生說說怎樣用溫度計測量溫度、怎樣讀數;復習溫度計的刻度;讓學生找出沸點、冰點、人體正常體溫等溫度。
3、討論教室內和教室外的溫度一樣嗎?怎樣確定室外的溫度比室內高?測量室內外的溫度要做哪些準備,注意什么?
4、測量室內溫度,記錄、交流。
5、分組到室外不同地方測量溫度,走廊上、陽光下、樹底下、陰涼處,把測量的溫度及時記錄。
6匯報交流,室內外溫度有什么不同嗎?哪個溫度可以反映今天我們這個地方的氣溫?每個小組測得的溫度一樣嗎?為什么不同?
三、氣溫的測量
1、討論,剛才我們測量到的陽光下、陰涼處兩個不同地點的溫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們應該選擇什么地點來測量氣溫?
2、教師小結,室外陰涼通風地方的溫度最能反映當地的氣溫,所以我們應該選擇合適的地方來測量氣溫。
3、測量不同時間的氣溫,匯報不同時間所測到的氣溫。
4、出示氣溫圖表,討論,從這張圖表中,我們可以獲得有關氣溫的哪些信息?為了準確的填寫我們的天氣日歷,每天測量的時間該怎么確定?
小學科學活動策劃實用篇 篇8
教學目標:
1、初步感知可以從云量、降水量、氣溫、風向和風速等天氣現象來描述天氣。
2、知道常見的一些天氣現象和天氣符號。
3、能對各種天氣現象進行分類。
4、運用感官觀察天氣,并學會用簡單的詞句把它記錄下來。
教學重難點:
知道常見的一些天氣現象和天氣符號。
教學準備:
1、用天氣符號標注城市天氣情況的中國地圖一張;
2、每組一套天氣符號卡片;
3、天氣現象歸類表格和關于天氣網狀圖各一份;
教學過程:
一、認識天氣現象
1、出示一張“城市天氣預報圖”:這是一幅中央氣象臺的天氣預報圖,圖中顯示了哪些天氣現象?
2、根據學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貼相應的天氣符號并寫上名稱。
3、提問:你們還知道哪些天氣現象?(根據學生回答出示相應符號)
4、發給每一組一套天氣符號:請大家對這些天氣現象進行分類。
5、匯報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氣怎樣?
1、今天的天氣怎樣呢?我們一起到外面從云、降水、溫度、風四個方面對今天的天氣進行觀察,然后用一些詞或句子將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出示觀察要求:請從云、降水、溫度、風四個方面對今天的天氣進行觀察,然后用一些詞或句子將觀察到的天氣現象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提問:你覺得今天的天氣我們應該穿什么衣服?)
3、認識“網狀圖”的使用:剛才同學們在匯報的時候想到一點說一點,有沒有辦法把天氣和我們生活的關系更直觀地表示出來的方法呢?打開書本第3頁,看看書本上向我們介紹了怎樣的一個好方法?
三、總結
剛才我們觀察的是今天的天氣,那么明天又會天氣怎樣呢?后天呢?一個月內我們的天氣又在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在接下來的一個月時間里請大家每天都能把觀察到的天氣現象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就能了解在這段時間里我們這里的天氣變化是這樣的。
四、課后作業
1、寫出你知道的天氣現象?
2、一般天氣預報包括哪些內容?
小學科學活動策劃實用篇 篇9
教學目標:
1、知道脈搏與心跳的關系
2、了解血液循環器官的構成及循環過程
3、能通過模擬實驗推測出脈搏與心跳的關系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為每組學生準備用來制作簡易聽診器的乳膠管和漏斗一套,模擬脈搏和心跳的氣球、注射器、乳膠管,人體血管分布掛圖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大家知道,我們運動時心跳和脈搏都會加快,究竟心跳與脈搏有怎樣的關系?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學習新授
1、指導學生搜集自己運動前后脈搏和心跳的數據
(1)學生自己測量運動前的心跳和脈搏的次數
(2)運動后由自己測量脈搏,同時請一位同學幫助測量心跳。
(3)指出:在使用制作好的聽診器時,乳膠管的一端放在耳朵上,漏斗則壓在胸部的中央附近,也就是心臟的部位傾聽。
(4)把以上測得的結果填寫在書本中的表格里。
2、指導學生認識心跳與脈搏的關系
(1)比較上面測得的結果,你有什么發現?
(2)組織交流各自的發現
(3)教師根據學生交流的結果作出概括,心跳和脈搏是一致的。并提出研究的問題:這是什么原因呢?
(4)指導學生完成教材上的良個實驗
(5)組織學生討論:橡皮球、注射器活塞、乳膠管模擬的是人體的什么器官?
(6)組織學生討論交流:脈搏和心跳有什么關系?
3、指導學生閱讀小資料
在指導閱讀過程中,讓學生明白以下5個問題:
(1)產生心跳的原因是什么?
(2)血液循環的大致過程是怎樣的?
(3)脈搏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4)人體比較容易模擬到脈搏的地方在哪些部位?
(5)心臟跳動與脈搏跳動是怎樣的關系?
三、本課小結
1、心臟跳動與脈搏跳動是怎樣的關系?
2、心臟和血管有什么作用?
四、課外實踐活動
1、介紹心跳與體育鍛煉的關系
2、要求學生繼續堅持上課制定的鍛煉計劃,并要求測測自己在運動前后的心跳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