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干部走基層心得(精選3篇)
黨員干部走基層心得 篇1
走基層,就是領導干部要走出辦公室,走到群眾身邊去,它不同于走親訪友的互道祝福,也不同于浮光掠影的走馬觀花,而是要手捧一個真心,走進人民群眾之中,認真聽取群眾意見,踏踏實實為民服務。
下基層要帶著問題去。基層需要什么?去了之后要解決什么問題?這是領導干部在下基層之前必須深入思考的。年初,我局集中一段時間對各縣區進行了走訪調研。走訪前,針對縣區的工作開展情況,擬定了不同的調研計劃,除重點了解中央、省、市各級政法會議和司法行政工作會議精神在縣區、鄉鎮、村社的落實情況之外,還要聽取各縣區在開展工作時發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以及新困難,收集基層的意見建議,并對調研情況進行整理,及時提交局黨委會討論研究并提出指導意見。
下基層要捧著真心去。到基層去不是“看盆景”,不是“入鏡頭”,而是要去結“窮親戚”,與群眾打成一片,認真傾聽群眾呼聲,了解群眾需求,聽取群眾意見,解決實際問題。走進“雙聯”村,我們帶去了救助物資和扶貧款項,還和當地村民同吃同住,坐在長板凳上和他們拉家常,圍在火堆旁聽取他們的想法,傾聽他們最關心什么,最需要什么,最想得到什么樣的幫助。在這一過程中,村民不再將我們視為領導,而是推心置腹、暢所欲言,我們也在和群眾的交流中發現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下基層要服務群眾去。進基層不是搞“親民秀”,不能搞形式主義,要真真切切、踏踏實實地為群眾辦幾件實事。下基層的目的,就是要重點推進與群眾聯系緊密的工作。我們下基層,就是要了解人民調委會換屆推選情況,看看組織建得全不全,人員配得強不強,能否真正開展工作,為群眾化解糾紛,同時指出調解中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和意見。我們下基層,就是要向彭傳忠學習,改掉衙門作風,實打實地解決群眾心頭的憂慮,硬碰硬地化解一些信訪問題,為當地的經濟發展服好務。我們下基層,就是要將法治文化帶到基層,將法律服務送到家門口,將引資項目落到實處。
領導干部下基層,去不能白去,去了要解決問題;走不能白走,走了要了解實情;下不能白下,下了要做些實事。
所以,走基層要真心實意,要辦實事惠民生,要從物質上給予基層幫助,也要從精神上給予基層幫助,更要建立長效的幫扶機制,真真正正為群眾服好務。
黨員干部走基層心得 篇2
在前段時間,我們一群新聞學子來到了湖南省中方縣開展“新聞學子走基層”活動,在這短短的幾天時間里,我們參觀了中方工業園以及當地最大的民營企業,走進了幾戶農家,與當地村干部座談,與老鄉交流,從而勾勒出一幅真實的中國農村圖景,其中彰顯的創業精神、實干精神、奮斗精神無時無刻不在感染著我們每一個人。
旺市融城,離不開中方實業人的艱苦奮斗。作為一個典型的農業縣,“少年中方”的起步騰飛更離不開鄉親們的辛苦耕耘。在中方工業園,我們參觀了當地最有名氣的民營企業:金大地,其每年光納稅一項就近1億元。但是誰又能想到,這家企業在20xx年以前還是一家連年虧損的鄉鎮企業。“我這一輩子就是想干點實業,人生就是一搏。”董事長彭忠喜說,“現在我們開始走循環經濟模式,技術創新永遠比競爭對手快半步,我們這十年,就是一直在迎難而上。”
在前往桐木鎮大松坡村高昌禮老人家之前,就早早知道他在村里帶頭做起了農家樂,是遠近聞名的致富能手。談起自己的不便,高老倒是毫不避諱:“20xx年前,我在操作犁田機的時候出了事故,落下了殘疾,但是我這個人嘛,就是相信‘車到山前必有路’的道理,腿傷剛好那幾年,就帶著全家老小開山種葡萄,施肥、殺蟲我都自己來。”十幾年如一日的辛勞,讓高老一家的日子越過越好,前幾年又借著發展旅游業的東風,生活是越過越有滋味。
大松坡村是有名的葡萄溝,而離這十幾里開外的楠木鋪村就沒有這么好的自然條件,幾十戶人家散落在大山深處,一條只容得下小車單向通過的毛坯土路成為村里和外界溝通的唯一通道。但是村干部硬是用自己的堅持領導村民走向富裕。村民們在合作社的幫助下,開山種桃子、葡萄,有的還搞起了烏雞養殖,收入自然是比早年翻了幾番。“之前沒有路的時候,我就和媳婦每天夜里3點就動身挑桃子、葡萄下山去賣,后來實在覺得不方便,我們全村人就一鋤頭一簸箕地開出了這條6里的土路,前前后后花了三年時間,現在就是要想方設法鋪上水泥,硬化道路。”楊圣良說。
這些人都是我們的采訪對象,而我愿意把他們稱作“筑夢者”。他們都有夢想,是企業發展壯大,是果園豐收,是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中方之行,讓我們有機會在基層,走近了有血有肉的“筑夢者”。
黨的召開后,“中國夢”成為大家口中的熱詞,但以往我對“中國夢”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宏大敘事的“國家夢”上。來到中方這片土地,走進中方百姓的生活,才真切地感受到,“中國夢”更是“具體而微”的個人夢。此次走基層訪問的四位“筑夢者”,他們就是中方28萬人的一個縮影,更是中國社會廣大基層的一個縮影,沒有條件自己創造條件,富裕起來再帶領周邊的鄉親一同致富,這種質樸、動人的實業、實干精神,真實地存在于廣褒的田間地頭之上。
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的采訪對象在各行各業、在工廠、在田間地頭,用智慧、汗水、堅持點綴了“少年中方”騰飛的夢想。他們身在基層,卻始終用一種飽滿而樸實的精神狀態,在“中國夢”的筑夢之路上破浪前行。
總的來說,這次走基層活動,對于我們新聞學子來說,絕不僅僅意味著只是一次新聞實踐教育活動,更是一堂生動的人生教育課:在基層,也有無數的“筑夢者”,他們的生活有張力,有激情,他們一直都是社會進程中的偉大參與者和推動者。短短五天,躬行大地之間,無時無刻不被震撼著。
黨員干部走基層心得 篇3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觀看完《榜樣4》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一位位榜樣人物如高大的豐碑矗立在眼前,那金子般的心靈映照的是共產黨人的拳拳初心,那鐵一般的擔當詮釋的是人民公仆的光榮使命。仔細打量榜樣人物豐富的“表情包”,我們可以窺見他們不同質感的初心。
“哈哈”之樂——群眾滿意帶給他爽朗的笑。“吃虧”書記李連成“三次創業”帶領村民“橫跨三產”,助力鄉村振興,曾經一窮二白的西辛莊村在他的帶領下,如今村民們用水用電不花錢,不出村就能解決就業養老問題,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教育服務,搖身一變成了經濟富裕的全國文明村。村里沒人不說共產黨好,群眾滿意度相當之高。先富起來的李連成在就任村支書的當天立下過誓言:不喝村里的一盅酒,不亂花村里的一分錢。寧愿自己吃虧也要帶領大家致富。“當干部,就是要能吃虧,這樣群眾才會跟著你一起干,你才能感覺到幸福。”是啊!“有發展癮”的他,干的都是群眾擁護的事,臉上綻放的全是滿足而爽朗的笑。
“嗯嗯”之諾——認準的事她堅定地干下去。“環衛天使”李萌的選擇,曾讓很多人不能夠理解,當有人問她年輕女孩子干什么不好非干這一行的時候,當初次相親之時對方聽說她的工作扭頭就走的時候,李萌總是會用“這只是分工不同”的話來鼓勵自己。在她的心里,已經認準了勞動是光榮的,每個行業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人們尊重的。一人獨掌百斤加壓糞管,每天往返幾十公里,最少清運12噸糞,這樣的工作她已干了8年,并將繼續坦然地干下去。誠然,職業從來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環衛工作是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是完全為人民服務的,環衛工人是值得人們尊重的。
“唉唉”之嘆——虧欠家人他心中有過遺憾。扶貧“硬漢”隋耀達為了鞏固保亭共村脫貧成果,積極謀劃鄉村振興,扶貧5年主動申請續任駐村“第一書記”,繼續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這個雷厲風行的退役老兵有著火一般的熱情,在被查出頸動脈瘤后仍堅持奔波在路上,為共村傾注了所有的心血汗水,成為了群眾貼心人、致富領頭人。而他唯一覺得虧欠的就是父母和妻女,兩位老人感念兒子辛苦而主動來村幫忙,妻子也一度辭掉工作帶著女兒搬到村里住,當年下鄉駐村時女兒出生才200天。但正如隋耀達自己所說:“帶著鄉親們過上好日子,這輩子值了”!
憂民之憂,樂民之樂;篤定前行,服務人民;舍“小家”,為“大家”……李連成、李萌、隋耀達,一個個榜樣如燈塔放射光芒,如星辰熠熠生輝,照亮著我們前進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