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縣林業工作發展成就總結回顧
自1999年開展退耕還林工程至XX年年底,全縣共完成退耕還林面積19.6萬畝。其中:退耕還林10.3萬畝,配套荒山造林9.3萬畝;工程涉及全縣16個鄉(鎮),91個村8個居委會,退耕農戶22034戶,人口7.5938萬人。其中有全退戶1289戶(全部耕地退耕還林,不含田),人口5514人,退耕地還林面積1.14萬畝。截止XX年年底,國家直接兌現我縣退耕還林糧食、生活補助費及造林種苗費共計16878萬元,退耕農戶人均從退耕還林獲益2222.0元。
3、野生動植物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
為使全縣珍稀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有效保護,維護生物多樣性平衡,經國務院批準,1997年貢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我縣設管理處);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XX年建立四川栗子坪自然保護區。2個保護區總面積達131.3萬畝,占全縣幅員面積的32.7%。共救護野生動物20次,開展野外監測巡護4次,有力地保護了3縣境內野生動植物資源。
(六)森林資源保護、利用和管理得到全面加強。
XX年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出臺后,我縣縣委、縣政府確定了“以山育林,以林養水,以水發電,以電興工,以工富縣,城鄉統籌,和諧發展”的縣域經濟發展思路,進一步明確了林業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關鍵和紐帶作用,突出了林業的重要地位。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后,我縣水電開發、礦山開發和其它基礎設施建設步伐不斷加快,森林資源保護、利用和管理問題日漸突出。為此,林業部門堅持依法行政,將管理與服務并重,予管理于服務中,在管理的基礎上進行服務,使服務更實在更具體。及時為企業辦理各類征占用林地和林木采伐手續,同時堅決打擊各種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行為。
(七)林業產業初見成效。
自改革開放伊始,尤其是近年來結合天保工程和退耕還林工程,我縣充分利用縣域地理氣候條件,不斷發展壯大經濟林,至今已發展水果2.2萬畝,核桃2.65萬畝、板栗4.23萬畝,全縣農民人均經濟林面積達1.1畝。經濟林年產量達15115.6噸,年產值3638.9萬元。經濟林成為我縣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改善城鄉面貌的亮點。
30年林業年產值11.8億元。過去,林業經濟為“木頭經濟”,主要依靠單純采伐林木,不僅收入低且消耗資源大。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90年代后,全縣不斷調整優化林業產業結構,積極培育水果、干果和茶等產業基地,扶持行業協會發展,開拓銷售市場,逐步走上了產業化發展道路,林業在全縣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比重不斷上升。全縣XX年年實現林業總產值8489萬元,是1978年林業總產值的137倍。
二、基本經驗和做法
(一)政府支持是加快林業發展的關鍵。歷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和支持植樹造林、保護森林和改善生態環境工作。縣上每年都要定期召開林業專題會議,研究部署植樹造林、森林防火和森林資源管理等工作,并與各鄉鎮簽訂目標責任書,落實任務,落實人員,落實責任,確保各項林業任務圓滿完成。縣政府還根據形勢發展需要,給政策、給資金、給人員,為全縣林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政策保障。
(二)科技是加快林業發展的保障。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前些年因思想觀念陳舊、生產方式經營落后,不注重科技在林業生產、經濟林管理和森林管護方面的運用,導致造林成活率低、林產品產量低、森林管護效果不佳。近年來,我縣把林業科技始終貫穿于林業建設全過程,在造林方面推廣使用了abt生根粉、引進優質優良樹種、地膜覆蓋等技術,在經濟林發展上加強了嫁接、修剪、施肥、防病蟲等綜合科管力度,在森林管護上配備使用了gps定位儀,使造林成活率明顯提高,經濟林產量顯著增加,森林火災發生次數和損失程度明顯降低。
(三)改革是加快林業發展的動力。前些年,因造林機制不活、權屬不清、利益不明,絕大多數農民自主造林積極性不高,只圖完成任務而造林,消極應付,導致年年造林不見林,嚴重制約全縣林業快速發展。從二ooo年起,縣林業局緊密結合國家林業政策,緊抓退耕還林和天然保護工程建設契機,按照工程造林標準實施造林,森林面積蓄積明顯增長,為全縣林業建設增強了后勁。
當前正準備在全縣開展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的又一次農村重大改革,它以“穩定所有權,放活使用權,流轉經營權”為核心內容,將集體林地、荒山以承包、拍賣、租賃等形式落實經營主體,真正實現“山有其主、主有其責、責有其利”,確保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必將進一步激發林業發展的活力。
(四)基層建設是加快林業發展的基礎。全縣16個鄉鎮林業工作站原有正式工作人員只有8人,且平均文化程度為初中,人員嚴重缺編,林業技術無法得到有效推廣,加上房屋,設施陳舊,條件落后,有的甚至已成危房,嚴重影響基層林業職工正常工作和生活。鑒于這一情況,為加強基層林業技術推廣和管理工作,XX年經積極爭取,新招入具有大專以上文化并有一定林業知識的技術人員8人充實加強基層林業站,理順林業站管理體制。同時,縣上緊緊依托工程建設,并積極爭取項目,積極籌集資金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極大地改善了基層站辦公條件,為基層林業站、管護站和職工營造良好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條件,使職工安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