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古跡導游詞(通用3篇)
吉林古跡導游詞 篇1
欽命祿泉的傳說——祿泉鄉吧坐落在風景如畫的吉林省遼源市壽山鎮祿山村的祿泉湖畔。 四季分明,景色迷人!屬清朝盛京圍場之一部。相傳,清祖努爾哈赤曾與輝發部落苦戰!后被敵追殺,單槍匹馬遁入此山。此時,正直盛夏,真是人困馬乏,口渴難耐。突見山中有一茅舍,炊煙裊裊,雞犬爭鳴,便上前求救。舍中迎出一老翁,見狀便取一瓢山泉水與清祖飲之。頓覺冰徹透骨,乏困具無,精神倍增!有如漿玉液。清祖方細看老翁:雖須發皆白,卻是身形矯健、紅面童顏。老翁又引家人相見,原來已四世同堂。老翁、老嫗均年過百歲。清祖便請教長壽秘訣,老翁答曰:“某祖輩居此山,飲此泉,足不出谷。與世無爭爾!”
清祖沉思良久,乃曰:“能四世同堂,享盡天倫乃為福;長命百歲、白發童顏乃為祿!人生福祿雙全,生復何求?”后高祖登基,為抱老翁飲龍之恩,派人送金匾一塊,上書:“欽命祿泉”并賜前山為福山,后山為祿山,沿用至今。
吉林古跡導游詞 篇2
高句麗文物古跡旅游景區位于吉林省集安市,是奴隸制國家高句麗王朝的遺跡。包括國內城、丸都山城、王陵(14座)及貴族墓葬(26座)。
集安市高句麗文物古跡旅游景區在集安市文物局管理下,始建于1983年,下設集安市博物館、好太王碑(含太王陵)、將軍墳、禹山貴族墓地、丸都山城五個景區,景區總面積857679平方米。20xx年7月1日,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主要包括五女山城、國內城、丸都山城、十二座王陵、二十六座貴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將軍墳一號陪冢。國內城、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巖城)是高句麗早中期(公元1-5世紀)的都城,其特點是平原城與山城相互依附共為都城。國內城與丸都山城城外,在群山環抱的通溝平原上,現存近7000座高句麗時代墓葬--洞溝古墓群,堪稱東北亞地區古墓群之冠。它不僅可以從不同側面反映高句麗的歷史發展進程,也是高句麗留給人類彌足珍貴的文化、藝術寶庫。
景區特色
國內城是為數不多的地表保存有石筑城墻的平原城都城址,丸都山城的布局完美地實現了自然風貌與人類創造的渾然一體。透過國內城與丸都山城,可以見證高句麗創造的輝煌文明。
吉林古跡導游詞 篇3
黃巢堡是當年黃巢義軍攻打長安時屯兵之處,這里山險、林密、水闊、谷深。十萬甲士用頭巾兜裹,從長安城外運回黃土,鋪平了這座練兵臺,至今有金戈鐵馬聲回蕩。黃巢堡景區以湖光山色、幽谷飛流、蒼山疊翠為主要景觀。
“黃巢堡”位于西安城30公里的東驪山腹地。群山環抱,溪水環繞,四季常青。當地自古流傳下來的四句詩描述道:“上有青松蓋頂,下有四水圍城;前有千山掩護,后有五龍護送。”她猶如窈窕少女,卻紗幔遮掩不漏真容,她近在咫尺,卻至今鮮為人知其“廬山真面目”。
“黃巢堡”古時人稱“九龍山”,。方圓十余公里層巒疊嶂,溝壑連環,縱橫交錯,形成封閉之狀,地勢險峻如同兵陣;群山土嶺之中生長著松柏、刺槐兼雜杏、栗、核桃等野生果樹,各種灌木、修竹茂密,谷幽林深,到處清泉溢出,溪水潺潺;常見狐兔奔走于溝坡,雉鶯飛逐于林間,百鳥啾啾,蹄聲婉轉,蟬鳴此起彼伏,蜜蜂振翅鳴奏,彩蝶起舞追逐,漫山遍野百花盛開,萬紫千紅吐芳證言。更有神奇妙趣之景、溝邊巖畔怪石嶙峋,或似窩虎盤踞、金蟾望天、群馬爭飲,或如牧童弄笛,詩翁對月,眾僧拜佛……令人目不暇接,憑爾盡意想象。
今日的“黃巢堡”山清水秀,四季景新。云白如棉飄動,霧靄如紗時生時消,忽晴忽雨,氣象萬千,山風徐徐,香隨飄至;溝坡遍布果園,山果隨季不斷,林蔭深處藏房舍,坡上勞作耕田,樹杈頑童采果,三五村姑聚閑談,一幅真實的田園詩話,身臨其境,頓有飄然仙境之感;當地流傳著許多神奇故事,都同具體的山、石、林、水有關。這里已被開發為“黃巢堡森林公園”,欲尋世外桃源處,邀友一行到此來。
據史料記載,隋唐末年,(公元875年)農民起義軍領袖黃巢揭竿而起,自稱黃王“沖天大將軍”。先在南方福州、廣州等地轉戰,公元881年率軍從山東西進,一路英勇奮戰,攻破潼關,占領了唐都長安,與當年12月在含元殿登基,建立了大齊農民政權。883年,由于起義軍內訌,朱溫叛變和唐王朝反攻重兵包圍剿殺,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革命斗爭失敗了,同年4月義軍撤離長安。據民間流傳,黃巢撤出長安城后,為了再攻長安,屯兵養馬,將部隊隱藏在東驪山深處這個群山環繞、林木茂密、溝壑縱橫、形如口袋、易守難攻的地方。這里既能藏兵,又距長安城很近,可以在攻城時形成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足見此地之隱蔽險要。
歷史滄桑千載,黃巢的“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這首英雄言志詩在中華大地廣為流傳,膾灸人口。黃巢在此屯兵養馬,體恤百姓,為民除害,深受人民愛戴。義軍撤后,當地人將原“九龍山”改為“黃巢堡”,以示世代紀念。
“黃巢堡”景區內眾多的景點都有一段故事,至今仍在流傳。只要你問及,憨厚好客的山民都回滔滔不絕地給你講述,讓你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