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古跡導游詞(通用3篇)
吉林古跡導游詞 篇1
欽命祿泉的傳說——祿泉鄉吧坐落在風景如畫的吉林省遼源市壽山鎮祿山村的祿泉湖畔。 四季分明,景色迷人!屬清朝盛京圍場之一部。相傳,清祖努爾哈赤曾與輝發部落苦戰!后被敵追殺,單槍匹馬遁入此山。此時,正直盛夏,真是人困馬乏,口渴難耐。突見山中有一茅舍,炊煙裊裊,雞犬爭鳴,便上前求救。舍中迎出一老翁,見狀便取一瓢山泉水與清祖飲之。頓覺冰徹透骨,乏困具無,精神倍增!有如漿玉液。清祖方細看老翁:雖須發皆白,卻是身形矯健、紅面童顏。老翁又引家人相見,原來已四世同堂。老翁、老嫗均年過百歲。清祖便請教長壽秘訣,老翁答曰:“某祖輩居此山,飲此泉,足不出谷。與世無爭爾!”
清祖沉思良久,乃曰:“能四世同堂,享盡天倫乃為福;長命百歲、白發童顏乃為祿!人生福祿雙全,生復何求?”后高祖登基,為抱老翁飲龍之恩,派人送金匾一塊,上書:“欽命祿泉”并賜前山為福山,后山為祿山,沿用至今。
吉林古跡導游詞 篇2
高句麗文物古跡旅游景區位于吉林省集安市,是奴隸制國家高句麗王朝的遺跡。包括國內城、丸都山城、王陵(14座)及貴族墓葬(26座)。
集安市高句麗文物古跡旅游景區在集安市文物局管理下,始建于1983年,下設集安市博物館、好太王碑(含太王陵)、將軍墳、禹山貴族墓地、丸都山城五個景區,景區總面積857679平方米。20xx年7月1日,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主要包括五女山城、國內城、丸都山城、十二座王陵、二十六座貴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將軍墳一號陪冢。國內城、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巖城)是高句麗早中期(公元1-5世紀)的都城,其特點是平原城與山城相互依附共為都城。國內城與丸都山城城外,在群山環抱的通溝平原上,現存近7000座高句麗時代墓葬--洞溝古墓群,堪稱東北亞地區古墓群之冠。它不僅可以從不同側面反映高句麗的歷史發展進程,也是高句麗留給人類彌足珍貴的文化、藝術寶庫。
景區特色
國內城是為數不多的地表保存有石筑城墻的平原城都城址,丸都山城的布局完美地實現了自然風貌與人類創造的渾然一體。透過國內城與丸都山城,可以見證高句麗創造的輝煌文明。
吉林古跡導游詞 篇3
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
杜甫,字子美,唐玄宗先天元年(720xx年)出生于河南鞏縣,代宗大歷五年(770年)病死在湘江船上,因其曾任工部之官,所以后世亦稱“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至衰的交替時代,經歷了唐中期的“安史之亂”,他的許多詩篇,真實反映了這一時代的種種社會現象,被譽為“詩史”。杜甫的詩對中國文學的發展也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后世尊他為“詩圣”。唐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流寓成都,在浣花溪畔筑起茅屋,在此居住歷時近四年,在這四年之中,他著作了大量的詩文達240篇,許多膾炙人口的著名詩篇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是在居草堂時作出的。
從北宋開始,后人在詩人的故居建園立祠,并多次修葺,現在的建筑規模是在明弘治十三年(1520xx年)和清嘉慶十六年(1820xx年)的兩次較大規模的修建中確立的,現存主要建筑有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等。
步入草堂的正門,兩株大榕樹聳立在古石橋旁,大樹枝繁葉茂,濃郁遮天。跨越石橋,穿過梅林就來到了“大廨”,大廨后是“詩史堂”,堂中陳列杜甫塑像,壁柱間懸掛著歷代杜甫像的拓片木刻板,還有名人題寫的對聯。穿堂后過小橋,就來到了“工部祠”。祠內有明、清石刻和清代的泥塑,供奉有杜甫的塑像,塑像的兩側是宋代著名詩人黃庭堅、陸游的塑像和石刻像。
“大廨”與“工部祠”的東西兩側,是杜甫紀念館陳列室。“工部祠”左邊的“草堂書屋”,展出了各種版本的杜詩。右邊的“恰受航軒”是杜甫詩歌選譯展覽室。“詩史堂”左右兩邊的陳列室,展出了與杜詩有關的書畫。
繞過“工部祠”后側的假山,便到了解放后擴建的園亭。這里有水池、荷花、玉蘭、海棠、月桂、山茶等,名花貴木,枝葉繁茂,水波瀲滟,臺、亭、水榭點綴其間,景色十分優美,頗有江南園林的風韻。
1961年3月,杜甫草堂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杜甫 (712~770) 杜甫(公元720xx年-公元770年),字子美,別名杜少陵、杜工部等,唐朝著名現實主義詩人,自號少陵野老,有“詩圣”之稱。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他的詩被稱為“詩史”,代表作有《杜工部集》、《三吏》、《三別》等。他的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對后世影響甚大。杜甫的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運用的藝術手法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