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古蓮花池導游詞范文(通用3篇)
保定古蓮花池導游詞范文 篇1
位于市中心,歷史久遠,初建于唐上元年間。蒙古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張柔移鎮清苑(今保定),畫市井,定民居,建城郭,并役使大批自江南擄來的園林工匠,在此擴建園苑,引城西北雞距泉和一畝泉之水,種藕養荷,構筑亭榭,廣蓄走獸魚鳥,名曰雪香園,為其私家園林。因荷花繁茂,故明代稱為蓮花池。
總面積現存36畝,其中池水面積近12畝。明萬歷年間改建為水鑒公署。后經明清兩代不斷擴建和修葺,在清乾隆年間形成了著名的“蓮池十二景”。
以池中水心亭(臨漪亭)為中心風景點,君子長生館、藻詠廳、 觀瀾亭、濯錦亭、高芬軒、響琴榭等建筑和景點環池而設,各存典故。亭榭樓臺,布局嚴謹,登高環顧;水中芙蓉擁翠,荷花亭亭玉立,柳絲裊裊娜娜,小橋流水,湖光山色,是冀中平原上一顆古代園林明珠。園內設有蓮池書院。古蓮花池還以碑刻眾多而著稱,有唐、宋、元、明、清各代碑刻近百通。
保定古蓮花池導游詞范文 篇2
古蓮花池,地處河北保定市蓮池區,是保定八景之一,稱“漣漪夏艷”。古蓮花池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十大名園之一。古蓮池不僅以“林泉幽邃,云物蒼然”聞名,更因與蓮池書院同處一址而聲名遠播。總面積為2.4萬平方米,其中池水面積7900平方米。池水以中心島為界分為南北兩塘,蜿蜒曲折的東西二渠將兩塘溝通一體。南塘呈半月形,外圍峭壁環峙,松柏滴翠。北塘呈不規則矩形,四周玉石堆岸,楊柳垂絲。水心亭居其中。蓮池自古就環水置景,以水為勝,因荷得名。園中諸景建制小巧玲瓏,優雅別致,拙中見巧,樸中有奇,匯集了中國南北古建筑園林風格的精華。蓮池實為中國北方古代園林明珠,前人曾用“幾疑城市有蓬萊”形容她,有"城市蓬萊"、"小西湖"的美譽。
古蓮池初名雪香園,為元代汝南王張柔建造,建成于公元1234年。公元1284年被地震震毀,僅存深池清水,繁茂荷花,明代以后的'志書,就把它隨俗稱為“蓮花池”。到了清代,興建了蓮池書院,一時間人才濟濟,揚名中外。蓮池又辟為皇帝的行宮,皇帝多次出游駐蹕。古蓮池幾經修建,達到了極盛。園內瓊樓玉閣,典籍文物,珠璣珍玩,以及奇花異卉,仙禽靈獸,畫舫樓船,芙蕖香荷,盡托于山山水水之間,交織成畫,交織成詩。山、水、樓、臺、亭、堂、廡、榭參差錯落,組成了著名的蓮池十二景,博得了“城市蓬萊”的美稱。
保定古蓮花池導游詞范文 篇3
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元代汝南王張柔由滿城移駐順天軍(金代保州為順天軍節度使駐地),重新修筑城垣,引水入城,疏浚河道,修建蓮池。因池內荷花茂盛,故名“蓮花池”。
公元1284年被地震震毀,僅存深池清水,繁茂荷花。明朝后期,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整修擴建。知府查志隆把蓮池作為一面“水鑒”,并令增建一門,上懸“水鑒公署”四字橫匾,以激人勵己:秉政應鑒之碧水蒼天。從此,蓮池成了達官貴人云集的場所,“水鑒公署”也成了蓮池的別稱。
雍正十一年(1733年),直隸總督李衛奉旨在蓮池開辦書院,一時間人才濟濟,揚名中外。蓮池又辟為皇帝的行宮,乾隆、嘉慶、慈禧等帝后出巡,途經保定均在此駐蹕。乾隆帝曾多次來這里并賦詩贊美蓮池。
1920年,北洋政府總統徐世昌親書了“古蓮花池”橫匾,該名沿用至今。蓮池園林以池為主體,臨漪亭為中心,主要建筑有水東樓、藏書閣、藻詠廳、君子長生館、響琴榭、高芬軒、寒綠軒及臨漪、濯錦、灑然、不如、六幢、觀瀾等亭,宛虹橋、曲橋和元建白石橋等,構成"湖中有景,景中含詩"的優美畫卷,使人領略到古典園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