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導游詞(精選13篇)
千山導游詞 篇1
千山風景區位于鞍山市東南18公里處,面積44平方公里,是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千山,古稱積翠山,又名千華山、千頂山、千朵蓮花山,位于東經123.4度,北緯40度的遼寧省中部,聳立于遼東半島北端,距鞍山市東南17公里,總面積125平方公里。它南鄰渤海,北接長白,東依鴨綠江,西俯遼河,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以峰秀、石峭、谷幽、廟古、佛高、松奇、花盛而著稱,厚重的歷史宗教文化和神奇瑰麗的自然風光,古往今來一直是吸引游人的最美的佛教圣山,有''釋道同源、皇家仙山''之美譽。
千山1982年被確定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9年確定為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示范點,20__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區,20__年被評為全國十佳文明風景旅游區。被全國名山考察團的專家認定為具有厚重歷史文化、宗教文化風格的寺廟園林風景名勝區。
千山1982年被確定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9年確定為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示范點,20__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區,20__年被評為全國十佳文明風景旅游區。被全國名山考察團的專家認定為具有厚重歷史文化、宗教文化風格的寺廟園林風景名勝區。
千山導游詞 篇2
各位游客,大家好!歡迎來到著名的千山風景名勝區觀光游覽!
千山是國家首批AAAA級風景名勝區,整個景區分為“旅游觀光區、田園度假區和溫泉旅游度假區”三大部分。其中,旅游觀光區,由“大佛景區”、“天上天景區”、“五佛頂景區”和“百鳥園”、“仙人臺國家森林公園”五個游覽區構成,有景點400余處。
千山,古稱積翠山,又名千頂山、千華山、千朵蓮花山,總面積125平方公里。千山系長白山的余脈,東臨鴨綠江,西襟遼河,東南黃海晨霧遠眺,西南渤海霞云相照,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形成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完美統一,而宗教文化更是千山人文景觀的主體。
千山因佛道兩教共居一山而形成了“古剎隱山林,道觀筑谷間”的奇妙場景,被譽為“天成彌勒地,關東第一山”。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現在就讓我們懷著愉快的心情,走進千山,領略大自然的神奇魅力,開始我們的仙境之旅吧。
一、天上天景區
現在我們即將游覽的是以峰奇、石奇、松奇而著稱的“天上天風景區”。景區全長2762米,海拔450-550米,是千山唯一一個高嶺游覽區。景區內山峰奇峭、怪石嶙峋、懸崖絕壁、蒼松翠柏,著名景點有天上天、天外天、一線天、一字天、夾扁石等100余處。
(1)祖越寺
我們首先到達的是祖越寺。祖越寺,是千山五大禪林之一,前身為靈巖寺,始于唐代。沿著曲徑通幽的小路進入祖越寺,我們可以看莊嚴肅穆的法王殿依山向陽。殿內正面供奉彌勒佛,旁邊兩側供奉四大天王,據說四大天王可以保佑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在彌勒佛背后是保護寺院的韋陀菩薩。法王殿之后是大雄寶殿,里面中間供奉著釋迦牟尼佛,左側是藥師佛,右側是阿彌陀佛,旁邊的屋子里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薩。
(2)無量觀
我們現在所在的地方就是千山最早、最大的一座道觀--無量觀,始建于康熙六年(1667年),無量觀共分為6個建筑群,19幢建筑。
“塔”是歷史的見證,是名勝的點綴,無量觀內建有玲瓏塔、許公塔、八仙塔、葛公塔、祖師塔共5座古塔。
無量觀建筑中最美的當屬“西閣”,它依山而建,環境幽靜,建有觀音殿,內供奉慈航道人、眼光娘娘和子孫娘娘,殿內還有“天女散花”和“麻姑獻壽”兩幅壁畫。在慈云殿后面的山路旁還有一處平坦的石面,擊之能發出木魚的聲音,故名“木魚石”,朋友們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敲一敲、聽一聽。
接下來,我們要游覽的就是無量觀的正殿--三官殿,此殿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殿內供奉上元賜福天官堯,中元赦罪地官舜,下元解厄水禹,在三官前方分別是赤面亡靈官和護壇土地。在三官殿東側是八仙過海,西側為瑤池金母,右側墻壁繪有堯舜和大禹治水兩幅壁畫。
接下來大家就要親身體驗一下千山“險”的樂趣了。在通往天上天的懸崖峭壁上,鑿刻出八個跨度較大的石凳,僅能容足,匍匐攀登,不容稍緩,身后就是懸崖,回首生畏,此處就是以險要著稱的“八步緊”。
“八步緊”的頂端有一條向北傾斜的夾縫,長4米,寬0.5米,高3米,這就是千山一絕--“夾扁石”。無論胖人瘦人只能側身慢慢通過,出了夾扁石就是無量觀的著名景點--“一步登天”。此處雄偉險峻,大家手握鐵環舉步一跨,便可到巨石之頂。
從一步登天登上另一部巨石,便登上了蓮花峰的絕頂--天上天,站在天上天,白云在頭頂環繞,彷佛伸手可摘,環顧四周,千山風貌歷歷在目。
二、五佛頂景區
現在,我們要游覽的是五佛頂景區。五佛頂,海拔554.1米,為千山景區第二高峰。首先呈現在大家眼前的是距封頂僅百余米的普安觀,它的整體建筑坐落在一塊東西長20米,南北寬16米的平臺山,觀東、北、西三面均已石壁為屏,有“山高不過仙人臺,廟高不過五佛頂”之說,是千山海拔最高的一座道觀。
(1)普安觀
普安觀,原為佛家寺廟,名西明庵,始建于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普安觀分為東西兩殿。東殿,為關帝廟,清代單檐硬山式建筑,里面供奉忠義財神關羽,關羽兩側是藥王孫思邈和當地的保家仙黑媽媽。
西殿為老君樓,建于民國年間,系千山為數不多的二層建筑,里面供奉著道教最高天神太上老君,兩側為呂洞賓和全真教創始人丘處機。
(2)五佛頂
觀賞過普安觀,沿著臺階向上走,就是五佛頂了。五佛頂開發于明萬歷年間,由于山頂山峰光禿,其上多沙少土,無草無木,猶如和尚光禿的頭,故名佛頭山。
五尊佛像是五佛頂的主要標志,但隨著歲月流逝,五佛日趨減少。1991年,風景區重新雕鐫5尊墨玉石佛立于峰頂,使“五佛”以嶄新的面貌再返佛鄉。
三、百鳥園景區
現在,我們來到了百鳥園景區,這里四面環上,園內百鳥齊鳴,仙鶴翔于藍天,孔雀飛于東南,讓各位感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愜意,卸去都市的嘈雜和人世紛擾的疲憊。
百鳥園,全園占地面積56000平方米,由外園和內園兩部分組成。百鳥園內擁有適宜在沼澤和水邊生活的100多種鳥類。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有:丹頂鶴、金雕和黑天鵝;二級保護鳥類有:白天鵝,禿鷲和鴛鴦等,此外還有珍惜的巴哈馬鳥和中美洲的“琉璃金剛”鸚鵡等。
四、大佛景區
現在我們游覽的是千山著名的大佛景區。1993年發現的千山天成彌勒大佛對北方乃至中國佛教都具有重大影響,在大佛景區不僅有著名的天成彌勒大佛,還有與秀美自然景色互相交融的仿古建筑群。
穿過龍華門,我們首先看到的就是千佛閣。因殿內塑造了由魏晉至明代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的彌勒塑像1446尊,故稱千佛彌勒閣。進入閣中,迎面屹立就是莊嚴高大的佛裝彌勒,大家看右上方就是我們熟悉的大肚彌勒佛,左上方是樂山大佛。
千佛閣右側是著名的古廟--南泉庵。南泉庵地處幽谷,依山而建,正面是一堵高10余米的高墻,牌樓狀廟門前是寬闊的40級臺階,廟宇三面環山,一面高墻,共7幢建筑,大雄寶殿階下并立兩株300余年樹齡的柏樹,東西為配殿、課堂,規整優雅。
前面的廣場就是大佛廣場,修建于20__年,大佛廣場中間佇立著由雪花石雕刻而成的立體“佛”字,高6.9米,6和9都是佛家的吉祥數字。轉過身來,看到的這尊巨大的彌勒銅佛是20__年農歷正月初一彌勒圣誕法會中開光的自在彌勒。
這是一尊我們熟悉的布袋彌勒法相,您看他笑口常開,注視著眾生,把快樂和吉祥送給每一個人,這個布袋叫做乾坤袋,里面藏有百寶,取之不盡,您跟他說好了,未來佛祖一定會慷慨解囊。我們常說:“抱抱彌勒腳,諸事全都好;摸摸彌勒手,要啥啥都有;拽拽乾坤袋,升官又發財”。
繞過舍利堂,可以到后院瞻觀一下舍利塔。這座寶塔可以稱得上是目前東北地區最為精美、最為壯觀的石雕寶塔。寶塔為13檐,是寶塔級層最高者,塔基上有八角圍欄,圍欄上有釋迦摩尼的座像,象征著八方凈土。
走進氣勢磅礴、巍峨聳立的彌勒殿,可以看到殿內供奉的四大天王和佛家護法韋陀菩薩和伽藍菩薩。彌勒殿稱得上是佛教寺院殿堂的一絕,沒有彌勒的彌勒寶殿在全國僅此一處,您不禁要問了,這彌勒寶殿怎么沒有彌勒呢?
推開東面的窗戶,遠處望去,如果您是一個有佛緣的人,就不需要別人的指點也能看出彌勒的法緣真身,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座佛,一個窗,一尊佛,窗容佛,佛入窗,設計之妙,匠心獨運。
現在大家期盼已久的天成彌勒大佛已經呈現在您的眼前,這個彌勒大佛完全自然形成,沒有一絲人工的雕琢的痕跡。據地質專家鑒定,大佛形成于距今400萬年前的古冰川時期,五官、四肢、體態經巖石風化而成。
欣賞完大佛,我們再來看看歷史悠久的龍泉寺。龍泉寺,是千山“五大禪林”中最大的一座佛寺,相傳建于唐代,龍泉寺之所以著名,還因此處風景秀麗,整個寺院奇峰環抱、古松成林,建筑布局與自然景色和諧相承,素有“龍泉仙境”之譽。
大雄寶殿是龍泉寺的正殿,建于明代,屬于歇山式建筑,大雄寶殿內供奉代表中、東、西三方不同世界的“橫三佛”。中間一尊,是我們這個世界的釋迦摩尼佛,左邊是東方琉璃界的藥師佛,右邊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
五、仙人臺國家森林公園
我們即將游覽的景區就是20__年被評為國家森林公園的仙人臺景區。在我們眼前的是積翠門,它是傳統的唐代建筑風格,青磚青瓦,重檐飛翹,氣勢恢宏。
沿著彎曲的山路,我們即將游覽的是五龍宮。千山素有“九宮、八觀、十二茅庵、五大禪林”之說,五龍宮則是九宮之首,始建于乾隆三年(1738年),為道人彭復光所創,總面積533.6平方米。
現在我們游覽的是著名景點--太和宮,創建于嘉慶十年(1805年),建筑面積900余平方米,采用清代單檐硬山式建筑風格,簡單古樸。太和宮分為中西兩院,中間有一個花墻月亮門,兩院相映,顯得幽靜典雅。
最后,我們抵達的就是仙人臺,又名觀音峰,海拔708.3米,為千山風景區最高峰。仙人臺峰石奇翹、地勢險峻,峰頭似蛇背,東北西南走向,長20余米,寬5米,為高低不平的粗粒花崗巖體。
峰頭西端,崛起一巨大的石柱,成四棱狀,高7米,直徑約25米,向東稍北偏斜,狀如鵝頭,俗稱為鵝頭峰,在鵝頭峰西側的峭壁上,有一石砌平臺,上有石拱門,有墻垣殘跡,為遼金時期觀音閣舊址。
各位朋友,千山風景區的游覽到此結束了,謝謝大家的支持與合作,秀美的千山隨時歡迎大家的光臨。
千山導游詞 篇3
千山,是東北的一顆璀璨地明珠,是國家4A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千山,是有著悠久地歷史和文化淵源;千山,也是歷代文人才子、英雄豪杰薈萃之地。
千山的地域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的青州北域;春秋戰國之遼東郡和漢魏之新昌、安市、遼隊、仙鄉、鶴野、鐵州……,然而,這時期之千山,是以橫山、白巖山、室韋山、千峰等名之。據《辭海》第六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20__年10月版)中“千山”詞條其釋義為①“遼寧省東南部。遼東半島主干山峰。東北接長白山,西南止于大連市老鐵山。主要由片麻巖、花崗巖和石灰巖構成,因受長期侵蝕,大部成為波狀丘陵地。海拔500米左右,高峰有老禿頂山(1325米)、步云山(1130米)、綿羊頂子山(1045米)等”。②遼寧省鞍山市東南。全稱千華山,為千山、華表山的合稱,簡稱千山。又稱積翠山、千朵蓮花山。屬千山山脈。海拔708米。重巒絕壁,風景秀麗,名勝古跡頗多,其中以祖越、龍泉、大安、中會、香巖等五大禪林最負盛名。現存廟宇20座。構成山石寺廟園林融為一體的風景區。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兩宋及遼、金、元之際,是以千峰、千頂山、室韋山、華表山,乃至明清之后以積翠山、千朵蓮花山名之。統稱千山或千華山。
千山,不但是風景名勝之地,而且也是人文薈萃之地。其佛教、道教從漢魏漸入千山,千山佛教主要是密宗與華嚴、凈土等諸宗的融匯形成之毗盧派,禪宗之曹洞、臨濟兩派,唐以后進入鼎盛時期;道教主要是四大派系即:龍門、華山、蓬萊、金山派,至元明之際進入鼎盛時期。所以,千山是融佛、道兩教共處一山,因此,千山乃是全國最具特色的名山之一。
千山,也是遼東文化發祥之地。商周有箕子在遼東傳播中原文化、文明和禮儀;漢魏有管寧、邴原、華歆、太史慈、國淵、王烈諸人,管寧、邴原、王烈素以遼東三杰而著稱。這些人避戰亂在千山地區,辦學授徒,傳播文化和禮儀、文明。遼金之際,有遼東三杰之一王烈的后人王庭筠,高德裔、王寂等人也都為千山文化做出杰出的貢獻。明清之際有程啟充、陳夢雷、曹寅、曹雪芹等都是從千山地區走出的文人學者和風流名士。尤其曹雪芹的一部《紅樓夢》,譽滿天下,開中國古代小說之先河,并成為傳世佳構而譽海內外。還有諸如函可、劉廣濤、王爾烈、孫昭、裕瑞、袁鎮南、陳景元、宋作賓,乃至張學良、張海天、黃顯聲、鄧鐵梅、苗可秀等等,這些人都在為千山添光增色。
千山,以其悠久的歷史和風景名勝、風情風物,響譽海內外,并以獨特的風姿,豐厚的文化內涵和魅力,招來了四面八方大批游人,來這里觀光旅游。《千山導游詞》一書的出版,彌補了千山多年來沒有《千山導游詞》的缺憾。無疑這本書也為來千山的游人帶來更多的方便。游人會從這本書得到理念上的了解和認識。通過《千山導游詞》的引導、介紹,加之身入其境的實地游覽觀光,走進千山,了解千山,認識千山,并會產生新的境界,新的思緒。
當然,《千山導游詞》一書的,運用散文的筆法,結合千山風情生動、簡潔、明了地概述千山全貌,為游人增添了更多的藝術遐思。《千山導游詞》以真實的文獻史料,生動形象的文學色采,引導游人,未入千山先?千山的那種勾魂攝魄的想象空間和審美理念,更增加了對千山的感染力。
毋庸置疑,進入千山的人文世界,自然形象帶有明顯地域色彩,千山以山水景物為中心,同時又包括依附于山水而存活的各種動植物,并涵蓋季節氣候,既可以是游人的眼中之物,亦屬于游人想象理念之產物,也可以運用游人的想象、聯想手法而創造的心中之物。真是“游遍千朵蓮花山,歸來滿眼帶芳鮮”。
概而述之,《千山導游詞》一書既具其文獻價值、文學價值和旅游文化價值。所以,《千山導游詞》是一部散文作品,同時也為千山文化增色。
千山導游詞 篇4
各位游客,大家好!歡迎來到著名的千山風景名勝區觀光游覽!
千山是國家首批AAAA級風景名勝區,整個景區分為“旅游觀光區、田園度假區和溫泉旅游度假區”三大部分。其中,旅游觀光區,由“大佛景區”、“天上天景區”、“五佛頂景區”和“百鳥園”、“仙人臺國家森林公園”五個游覽區構成,有景點400余處。
千山,古稱積翠山,又名千頂山、千華山、千朵蓮花山,總面積125平方公里。千山系長白山的余脈,東臨鴨綠江,西襟遼河,東南黃海晨霧遠眺,西南渤海霞云相照,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形成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完美統一,而宗教文化更是千山人文景觀的主體。
千山因佛道兩教共居一山而形成了“古剎隱山林,道觀筑谷間”的奇妙場景,被譽為“天成彌勒地,關東第一山”。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現在就讓我們懷著愉快的心情,走進千山,領略大自然的神奇魅力,開始我們的仙境之旅吧。
一、天上天景區
現在我們即將游覽的是以峰奇、石奇、松奇而著稱的“天上天風景區”。景區全長2762米,海拔450-550米,是千山唯一一個高嶺游覽區。景區內山峰奇峭、怪石嶙峋、懸崖絕壁、蒼松翠柏,著名景點有天上天、天外天、一線天、一字天、夾扁石等100余處。
(1)祖越寺
我們首先到達的是祖越寺。祖越寺,是千山五大禪林之一,前身為靈巖寺,始于唐代。沿著曲徑通幽的小路進入祖越寺,我們可以看莊嚴肅穆的法王殿依山向陽。殿內正面供奉彌勒佛,旁邊兩側供奉四大天王,據說四大天王可以保佑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在彌勒佛背后是保護寺院的韋陀菩薩。法王殿之后是大雄寶殿,里面中間供奉著釋迦牟尼佛,左側是藥師佛,右側是阿彌陀佛,旁邊的屋子里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薩。
(2)無量觀
我們現在所在的地方就是千山最早、最大的一座道觀--無量觀,始建于康熙六年(1667年),無量觀共分為6個建筑群,19幢建筑。
“塔”是歷史的見證,是名勝的點綴,無量觀內建有玲瓏塔、許公塔、八仙塔、葛公塔、祖師塔共5座古塔。
無量觀建筑中最美的當屬“西閣”,它依山而建,環境幽靜,建有觀音殿,內供奉慈航道人、眼光娘娘和子孫娘娘,殿內還有“天女散花”和“麻姑獻壽”兩幅壁畫。在慈云殿后面的山路旁還有一處平坦的石面,擊之能發出木魚的聲音,故名“木魚石”,朋友們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敲一敲、聽一聽。
接下來,我們要游覽的就是無量觀的正殿--三官殿,此殿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殿內供奉上元賜福天官堯,中元赦罪地官舜,下元解厄水禹,在三官前方分別是赤面亡靈官和護壇土地。在三官殿東側是八仙過海,西側為瑤池金母,右側墻壁繪有堯舜和大禹治水兩幅壁畫。
接下來大家就要親身體驗一下千山“險”的樂趣了。在通往天上天的懸崖峭壁上,鑿刻出八個跨度較大的石凳,僅能容足,匍匐攀登,不容稍緩,身后就是懸崖,回首生畏,此處就是以險要著稱的“八步緊”。
“八步緊”的頂端有一條向北傾斜的夾縫,長4米,寬0.5米,高3米,這就是千山一絕--“夾扁石”。無論胖人瘦人只能側身慢慢通過,出了夾扁石就是無量觀的著名景點--“一步登天”。此處雄偉險峻,大家手握鐵環舉步一跨,便可到巨石之頂。
從一步登天登上另一部巨石,便登上了蓮花峰的絕頂--天上天,站在天上天,白云在頭頂環繞,彷佛伸手可摘,環顧四周,千山風貌歷歷在目。
二、五佛頂景區
現在,我們要游覽的是五佛頂景區。五佛頂,海拔554.1米,為千山景區第二高峰。首先呈現在大家眼前的是距封頂僅百余米的普安觀,它的整體建筑坐落在一塊東西長20米,南北寬16米的平臺山,觀東、北、西三面均已石壁為屏,有“山高不過仙人臺,廟高不過五佛頂”之說,是千山海拔最高的一座道觀。
(1)普安觀
普安觀,原為佛家寺廟,名西明庵,始建于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普安觀分為東西兩殿。東殿,為關帝廟,清代單檐硬山式建筑,里面供奉忠義財神關羽,關羽兩側是藥王孫思邈和當地的保家仙黑媽媽。
西殿為老君樓,建于民國年間,系千山為數不多的二層建筑,里面供奉著道教最高天神太上老君,兩側為呂洞賓和全真教創始人丘處機。
(2)五佛頂
觀賞過普安觀,沿著臺階向上走,就是五佛頂了。五佛頂開發于明萬歷年間,由于山頂山峰光禿,其上多沙少土,無草無木,猶如和尚光禿的頭,故名佛頭山。
五尊佛像是五佛頂的主要標志,但隨著歲月流逝,五佛日趨減少。1991年,風景區重新雕鐫5尊墨玉石佛立于峰頂,使“五佛”以嶄新的面貌再返佛鄉。
三、百鳥園景區
現在,我們來到了百鳥園景區,這里四面環上,園內百鳥齊鳴,仙鶴翔于藍天,孔雀飛于東南,讓各位感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愜意,卸去都市的嘈雜和人世紛擾的疲憊。
百鳥園,全園占地面積56000平方米,由外園和內園兩部分組成。百鳥園內擁有適宜在沼澤和水邊生活的100多種鳥類。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有:丹頂鶴、金雕和黑天鵝;二級保護鳥類有:白天鵝,禿鷲和鴛鴦等,此外還有珍惜的巴哈馬鳥和中美洲的“琉璃金剛”鸚鵡等。
四、大佛景區
現在我們游覽的是千山著名的大佛景區。1993年發現的千山天成彌勒大佛對北方乃至中國佛教都具有重大影響,在大佛景區不僅有著名的天成彌勒大佛,還有與秀美自然景色互相交融的仿古建筑群。
穿過龍華門,我們首先看到的就是千佛閣。因殿內塑造了由魏晉至明代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的彌勒塑像1446尊,故稱千佛彌勒閣。進入閣中,迎面屹立就是莊嚴高大的佛裝彌勒,大家看右上方就是我們熟悉的大肚彌勒佛,左上方是樂山大佛。
千佛閣右側是著名的古廟--南泉庵。南泉庵地處幽谷,依山而建,正面是一堵高10余米的高墻,牌樓狀廟門前是寬闊的40級臺階,廟宇三面環山,一面高墻,共7幢建筑,大雄寶殿階下并立兩株300余年樹齡的柏樹,東西為配殿、課堂,規整優雅。
前面的廣場就是大佛廣場,修建于20xx年,大佛廣場中間佇立著由雪花石雕刻而成的立體“佛”字,高6.9米,6和9都是佛家的吉祥數字。轉過身來,看到的這尊巨大的彌勒銅佛是20xx年農歷正月初一彌勒圣誕法會中開光的自在彌勒。
這是一尊我們熟悉的布袋彌勒法相,您看他笑口常開,注視著眾生,把快樂和吉祥送給每一個人,這個布袋叫做乾坤袋,里面藏有百寶,取之不盡,您跟他說好了,未來佛祖一定會慷慨解囊。我們常說:“抱抱彌勒腳,諸事全都好;摸摸彌勒手,要啥啥都有;拽拽乾坤袋,升官又發財”。
繞過舍利堂,可以到后院瞻觀一下舍利塔。這座寶塔可以稱得上是目前東北地區最為精美、最為壯觀的石雕寶塔。寶塔為13檐,是寶塔級層最高者,塔基上有八角圍欄,圍欄上有釋迦摩尼的座像,象征著八方凈土。
走進氣勢磅礴、巍峨聳立的彌勒殿,可以看到殿內供奉的四大天王和佛家護法韋陀菩薩和伽藍菩薩。彌勒殿稱得上是佛教寺院殿堂的一絕,沒有彌勒的彌勒寶殿在全國僅此一處,您不禁要問了,這彌勒寶殿怎么沒有彌勒呢?
推開東面的窗戶,遠處望去,如果您是一個有佛緣的人,就不需要別人的指點也能看出彌勒的法緣真身,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座佛,一個窗,一尊佛,窗容佛,佛入窗,設計之妙,匠心獨運。
現在大家期盼已久的天成彌勒大佛已經呈現在您的眼前,這個彌勒大佛完全自然形成,沒有一絲人工的雕琢的痕跡。據地質專家鑒定,大佛形成于距今400萬年前的古冰川時期,五官、四肢、體態經巖石風化而成。
欣賞完大佛,我們再來看看歷史悠久的龍泉寺。龍泉寺,是千山“五大禪林”中最大的一座佛寺,相傳建于唐代,龍泉寺之所以著名,還因此處風景秀麗,整個寺院奇峰環抱、古松成林,建筑布局與自然景色和諧相承,素有“龍泉仙境”之譽。
大雄寶殿是龍泉寺的正殿,建于明代,屬于歇山式建筑,大雄寶殿內供奉代表中、東、西三方不同世界的“橫三佛”。中間一尊,是我們這個世界的釋迦摩尼佛,左邊是東方琉璃界的藥師佛,右邊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
五、仙人臺國家森林公園
我們即將游覽的景區就是20xx年被評為國家森林公園的仙人臺景區。在我們眼前的是積翠門,它是傳統的唐代建筑風格,青磚青瓦,重檐飛翹,氣勢恢宏。
沿著彎曲的山路,我們即將游覽的是五龍宮。千山素有“九宮、八觀、十二茅庵、五大禪林”之說,五龍宮則是九宮之首,始建于乾隆三年(1738年),為道人彭復光所創,總面積533.6平方米。
現在我們游覽的是著名景點--太和宮,創建于嘉慶十年(1820xx年),建筑面積900余平方米,采用清代單檐硬山式建筑風格,簡單古樸。太和宮分為中西兩院,中間有一個花墻月亮門,兩院相映,顯得幽靜典雅。
最后,我們抵達的就是仙人臺,又名觀音峰,海拔708.3米,為千山風景區最高峰。仙人臺峰石奇翹、地勢險峻,峰頭似蛇背,東北西南走向,長20余米,寬5米,為高低不平的粗粒花崗巖體。
峰頭西端,崛起一巨大的石柱,成四棱狀,高7米,直徑約25米,向東稍北偏斜,狀如鵝頭,俗稱為鵝頭峰,在鵝頭峰西側的峭壁上,有一石砌平臺,上有石拱門,有墻垣殘跡,為遼金時期觀音閣舊址。
各位朋友,千山風景區的游覽到此結束了,謝謝大家的支持與合作,秀美的千山隨時歡迎大家的光臨。
千山導游詞 篇5
游客朋友們,大家好!
歡迎來到鞍山千山旅游!
千山,古稱千朵蓮花山。位于鞍山市東南17公里處,南臨渤海,北祖長白,總面積72平方公里,是我國重點風景名勝區。雖無五岳的雄偉,卻有千峰之壯美,以峰秀、石俏、谷幽、廟古、松奇、花盛而著稱,具有景點密集、步移景異、玲瓏剔透的特色。千山屬于‘園林寺廟型風景區’,自古以來就有“無峰不齊、無石不峭、無寺不古”之譽。千山北部景區廟宇成群,名聲繁多,風景優美,是千山景觀的精華所在。
站在千山正門廣場,首先進入視野的是兩根‘千華寶杵chu’。“千華”是取其千年華夏之意,“杵”是佛教的一種兵器,能降妖伏魔,驅邪安邦,所以,千華寶杵又具有鎮山之意。寶杵分左右兩根,左為道教,右為佛教。
千山大門是一座大型仿古山門,正中匾額上書‘千山‘兩個大字。千山歷史悠久,曾引歷代帝王將相和文人雅士來游覽觀賞,他們留下了許多詩詞、游記。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將來,千山都以其秀麗多姿的景色款待八方來客。
這是鞍山道觀之首的無量觀,是道教徒在千山建立起的第一座道院。始建于1667年。無量觀為千山道教最大廟宇,共分6個建筑群,19幢建筑。從山下至山巔,人文景觀星羅棋布,有明清開發的摩崖,有前人開鑿的古洞,還有眾多的廟碑和塔體。特別是于自然景色渾然一體的殿宇,或聳立于山巔,或相倚于崖下,或半懸于山澗之上,或嵌于峭壁之中。這里現有西閣、羅漢洞、三官殿、老君殿等建筑,景點繁多,素有這樣的說法:走進無量觀,景點連成片,石、塔、松、洞、天處處惹人戀,欲要細觀賞,至少一天半。
西閣是無量觀最優美的建筑,石墻的門額上刻有‘小蓬萊’三字,內又有一碑樓式小門樓,上額刻‘紫氣東來’四字。
祖越寺為千山五大禪林之一,殿宇與自然景色渾然一體。初建于唐代,相傳祖越從寺前經過,故名祖越寺。游覽祖越寺,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山門”。山門又稱“三門”,即數字的3,“三”象征佛教的“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
這里是龍泉寺。龍泉寺始建于隋末唐初,坐北朝南,居于群山環抱之中,是千山僧廟之中規模較大的一座。但隨著歷朝歷代的山火焚燒、山洪沖洗都已不復存在,留下來的早期建筑都是明朝的建筑風格,為單檐歇山式建筑。黃山有迎客松,千山有迎賓石。俗語說:松迎客,文質彬彬;石迎客,實心實意。
沿石徑而上,東西兩山欲合處是一道石砌山門。古剎龍泉寺的第二道山門,走進此門也就走進了中國第一部反特故事影片《古剎鐘聲》的外景拍攝地。
后世盛傳這里是王爾烈借館讀書之所,據此現已將其辟為“王爾烈書房”。王爾烈是遐邇聞名的遼東才子。進入書房,會看到王爾烈70大壽文武百官送給他的百壽書畫,其中有大學士紀曉嵐畫的鶴和禮部尚書劉墉寫的“壽”字。
五佛頂是北部景區最高點,為千山風景區的第二高峰。這里流傳著“登不上五佛頂,看不盡千山景”和“山高不過仙人臺,廟高不過五佛頂”的說法。五佛頂開發于明萬歷年間,由于山頂時光禿禿的山峰,其上多沙而少土,無草無木,如僧人光禿的頭,故名‘佛山頭’。
在五佛頂群山簇擁中,有一座上闊下窄的山峰,有古城遺址,真是“山上有城,山中有峰”。山峰于古城渾然一體,這就是千山著名的古城峰。這古城的獨特魅力,會使游人沉入到那久遠的歷史長河中,追溯那中華民族的滄桑歲月,尋求那美麗的傳說和史實,更加激勵我們熱愛祖國河山的情懷。
千山風景名勝區共有名勝景點380多處,我們不可能一天內游完。為了不虛此行,其他的著名景點以及一些神奇的美麗傳說,我會在下山的路上再細細道來,以便各位對千山風景名勝區有更多的了解!
千山導游詞 篇6
千山,古稱積翠山,又名千頂山、千華山、千朵蓮花山。千山是長白山的支脈。整個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經遼陽、海城、蓋州、岫巖,止于金州。南北綿延200多公里,縱貫整個遼東半島。自古以來就有“無峰不奇,無石不峭,無寺不古”之譽。千山為“園林寺廟山岳型風景區”,被譽為“東北明珠”。千山宗教文化歷史悠久早在1420xx年前北魏時期,千山就有佛教徒的蹤跡,隋唐代起有了廟宇建筑,到遼金已發展成遠震遼左的著名佛教勝地。“祖越”、“龍泉”、“香巖”、“中會”、“大安”五寺,在明代已很出名。到了清代道教進入千山,使千山的廟宇有了進一步的增建,發展到七寺、十二觀、九宮、十庵。千山廟宇布局巧妙,建筑宏偉。
古老而宏偉的寺廟,與自然景物彼此烘托,融為一體,構成一幅優美、雅致、幽靜的動人畫面。眾多寺廟終日香煙繚繞,鐘鼓幽鳴,一派仙人福地景象。特別是身高70米的天成彌勒大佛,自發現以來,轟動海內外,成為世界奇觀。探奇者、朝拜者絡繹不絕,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親筆題寫“千山彌勒大佛”,每年6月的千山大佛節,將宗教活動帶入高潮,堪稱佛教之盛事。
千山人文歷史遺跡頗多千山歷來是引起人們向往的名勝之地,不僅有唐太宗李世民駐蹕和薛禮兵營遺址,還留下清帝康熙和乾隆游歷的足跡和詩篇。名貫三江的關東才子清太史王爾烈,曾在千山龍泉寺讀書,至今還保留他的書房。明清時的官宦、名人也曾紛紛來游,并題有許多匾額和詩詞贊美千山。就連《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棟亭詩抄》中,也把自己的籍貫用“千山”二字標出。 千山物產豐富。百年以上古松萬余株;各類動物60余種,特產水果10余種,香水梨、南果梨堪稱一絕。溫泉休閑娛樂勝地在風景觀光區的東北部是溫泉休閑娛樂勝地,這里溫泉資源得天獨厚,地熱水資源占鞍山地區已查明地熱水資源50%以上,目前年采水量85萬立方米。
天上天景區
天上天景區位于千山風景名勝區北部,東起千山正門,西至,五佛頂,面積約5平方公里,海拔450—-550米,為千山第二高嶺,山峰奇峭,怪石嶙峋,懸崖絕壁,蒼松翠柏,錯落其中,以峰奇,石奇,松奇而著稱。是千山唯一一個高嶺游覽區,平均海拔520米,唐太宗李世民,清康熙、乾隆等帝王曾游覽過此景區。相傳唐王李世民,住大安寺到無量觀“振衣岡”上抖過戰袍;金代皇帝世宗完顏雍曾到千山靈巖寺探望其母貞懿太后;清代康熙,乾隆、嘉慶皇帝也都到或從遼阻古城望千山,并留下遺跡題詞和詩文。王爾烈陪同嘉慶皇帝在千山找的那塊“木魚石”、即曹雪芹寫的石頭記(紅樓夢)中那塊有靈氣石頭,金世宗住的遺址、蟄龍亭、博愛樹、貞懿太后住的遺址內出土的30多萬枚銅錢均在景區范圍內。 1996年在景區內建了索道,在索道下文建了御覽殿,殿為高臺基單檐歇山式建筑面闊五間,雕粱畫棟,在,其后面又建了半月牙式迥廊,內嵌青石板雕像千山著名傳說:仙子繡蓮、童子奕棋、令威化鶴、薛才征東、無佛五佛、御賜龍泉、伏虎禪師、香巖雪庵、全后修禪、敕建龍泉、梵腿煮石、剩人函可、無根奇石、太琳鑄鼎、釋道同源、康熙巡游、寓居龍泉、嘉慶尋石18幅,游覽至此品佛、仙之悠,睹圣君、明主之奕彩、回顧歷代珍聞,逐幅賞玩,體會中滋味、定能生悅意之快,至身佳境之愉。
天上天景區以自然景觀為主,以奇峰、怪石、古廟、巖松而著稱。千山著名道觀無量觀和五大禪林之一的祖越寺位于此景區。景區由正門至御覽峰為上段,至玉霞關為中段,至五佛頂為下段,上看怪石,中看秀峰,下看奇松。著名景點有天上天、七重天、.九重天、天外天、一線天、一字天、夾扁石、無根石、木魚石、鸚鵡石、可憐松、探海松、望天蛙等100余處。乘座天上天索道您可以安全快捷地到達主峰天上天,盡覽千山的秀美景色。天上天景區有全國唯一、民間普遍信奉的喜神、財神、三星(福、祿、壽)、文昌帝君等民神為主的喜神殿、財神殿、文昌個閣。該景區每年舉辦的增福、添壽、發財的禮拜祭活動,其中文昌帝君更是人們求學進取的可祿之星。正如古歌謠云:福星高照把福施,祿星送印下祥云。壽星騎鹿獻蟠桃,吉星高照喜盈門。
無量觀
無量觀是千山最早最大的一座道觀,始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又名無梁觀或無糧觀,關于名字的來歷也有一段不平凡的歷史。劉太琳是全真教龍門派第九代弟子,奉師命來千山擴大道教勢力,可是當他來到千山后,寄居在佛教寺院里,開始僧人對他十分尊敬,后來發現劉太琳有傳道入山的跡象,于是把他軟禁在后山羅漢洞內,劉太琳寄居在此心情十分苦悶,于是40余日不進飲食,后來同門俗家師弟洪將軍來看他,發現他的境遇十分狼狽,于是幫助他修建起道教廟宇,后來起名時,因劉太琳40余日無糧,而且羅漢洞是無梁洞府,于是起名無糧觀或無梁觀,后來取道教功德無量改名為“無量觀”,于是劉太琳便成為千山道教的“開山祖師”。
無量觀位于千山北溝,地處群山環抱之中,山勢巍峨,峰奇石怪,蒼松翠柏,簇擁四周,空明天朗之時,風光繚繞,紫云:籠罩,四時風景如畫。有人曾贊喻:“來到無量觀,景點連成片,松塔石洞天,處處惹人戀,若想細觀賞,須得一天半”。“塔”是歷史的見證,是名勝的點綴。許多風景勝地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塔。千山的塔多為墓塔,是道士羽化和和尚圓寂的葬身之地,無量觀的塔就有玲瓏塔、許公塔、八仙塔、葛公塔、祖師塔五座古塔。玲瓏塔是千山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始建于唐代,高十二點三米,六角十三級。塔身是花崗巖砌筑而成,玲瓏塔掩映在茂密的松林中,每當夕陽西下,晚霞映襯塔頂時,分外輝煌,秀麗壯觀。
千山導游詞 篇7
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你們旅途辛苦了,我是錦州國旅的導游員,我叫**大家就叫我*好了。請允許我代表國旅的全體員工誠摯地歡迎您到錦州來,乘興而來,滿意而歸,是我的心愿,也是我工作努力奮斗的目標,您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難和要求請及時與我取得聯系,我將盡最大的努力滿足您的要求,同時,也希望您對我的服務提出建議和批評,預祝各位在錦州完的開心,愉快,簡要的為大家介紹今天的行程安排,我們今天到筆架同風景區游玩,坐車大約半小時的行程。
錦州市位于遼寧省西部,面積10301平方公里,相當于10個香港那么大(香港面積1070平方公里)市區面積440平方公里,人中為296.8萬,市區人中為75 .6萬有漢,滿,蒙古,回,朝鮮26個民族。錦州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據考證,數萬年前,這里就有人類生息繁衍,錦州最早稱徒河,據傳虞舜時就已筑城。歷代給錦州留下了許多遺址,墓葬及歷史文物。錦州是歷代兵家必經的戰略要地,是明清大戰的主戰場,又是解放戰爭時期遼沈戰役的主要戰場。錦州開發區是中國東北開發區最便捷的進出海口之一,是遼西地區對外開放的窗口和前沿,它規劃開發面積58平方公里,首期開發7平方公里,主要吸引各方面資金興辦面向國際市場的技術密集型工業企業,興建高級賓館,飯店,商場,別墅,游樂中心其中筆架山風景區以其得天獨得厚的旅游資源成為旅游度假區,筆架山風景區位于錦州本南沿海地區,距市中心有37公里。筆架山海拔76,南北長4華里,規模顯然遜色于內地的名山,但因其危立于茫茫渤海之中,所以登臨遠眺,卻別有一番情致。若晴日,波平浪靜,金光萬道,若凌晨,煙霧迷離,赤橙黃綠,變化萬千……既久,心胸則如大海一樣坦蕩,確有“閣中開明月,窗里發云霧”之妙處。
景區內有大筆架山,小筆架山,天橋和海濱浴場等組成的自然風光,山上還有筆峰山門,呂祖亭,五母宮,三清閣和一線天等景點,各個景點都有美妙的神話,傳說,世代傳誦使人浮想聯翩,那么筆架山是怎能么形成的呢?傳說遠古時候,這里原是一片汪洋,后來二郎神擔來兩座山放到海里,才形成大小兩座海島,也就是今天的大小筆架山。那么,我們今天主要參觀大小筆架山,好了,我們的目的地到了,請大家下車隨我來。
大家請看,近海處有一座海島,亭亭兀立于煙波浩渺的大海之中,云纏霧繞巍峨矗峙。因狀如筆架,故得名筆架山,每當旭日噴薄面海,筆架山身披萬道霞光,被流金閃動的大海哄托著,遠遠望去,司令員似項天立地的長毫,被誰揮動著,書萬般神奇。這奇觀,便是前人稱謂的筆峰插海,是錦州八景之中的佼佼者,清翰林院陸善林曾有詩贊成日:筆尖端端聳碧天,峰頭雨后起云煙,插來倒影汪洋里,海浪翻波納川。大筆架山距海岸有1600多米,天橋是連接筆架山和海岸的紐帶,所以素有“筆峰插海”天下一絕的美稱,除筆峰插海之外,錦州八景還有:石棚松景,紫荊朝旭,虹螺晚照,錦水回紋,湯水冬魚,凌河煙雨,古塔昏鴉,即為清初之來的錦州八景。
大家再請看,我們身長后的這兩位仙女的雕像,旁邊還注有“仙女造橋”四個大字,我想您一定會猜想這橋必然是仙女建造的。那您為什么樣不問一下這兩位臥著,而另一位是站看的那位手里還捧著什么。這就要從一個迷人傳說說起:相傳,在很以前,有兩位九天仙女駕著五彩祥云來到大,小筆架山(在大筆架東北而2.5公里處,另有一小島,名國小筆架山)的上空游玩,俯視一看,這兒的水奇秀,立刻被吸引住了并想把陸地和海島連接起來,造福人間,于是姐姐便在大筆架山修養,妹妹在小筆架山個橋,約定在五更前把橋修好,姐姐生性剛強,不怕困難,她的滴滴汗珠落在海里,變成了一塊塊石子,終于在天亮前把橋修好了,姐姐擔心妹妹,變去看她,見修了一半就累的睡著了,因天將明,組線急忙捧了把土,灑向沒修完的一段,所以至今,大筆架山的天橋是石子的,而小筆架山的天橋一半是土堆的。當然這是傳說,不是為據,但人們還是為了紀念姐妹兩個人,為她們雕刻了門像,根據這個傳說,所以站著的就是勤勞的姐姐,臥著的一個當然是貪睡的妹妹,好了,我現在告訴大家,天橋的真正建造者是海浪,它是由海浪的沖擊而成的自然通道,它隨潮水的漲落時隱時現,是潮汐運動的結果,海水漲潮的周期大約為二十四小時五十分鐘,此間,海水漲落兩次,大家再看,雕像不遠處的那口淡水井,井深約4米,直徑約1米,可別小看了這口井,您看它離岸邊只不過50米,井水不是如海水有咸味,而是甘甜爽口,是附近居民的主要水源,也是靠海最近的淡水井,據說,此井建于1912年,修山進由天淡水不足,主持個修山的道士便下山尋找水源,在海邊以現泉眼并打造水井,井底東南角與大海相通,打井人便用巨石將其堵住以阻止海水灌入。井壁用山上青石砌成,井水為北部山坡泉水匯集而成,離海如此之近的淡水井堪稱筆架山“一絕”。
千山導游詞 篇8
好了,各位朋友,現在我們的汽車就行駛在通往萬佛堂石窟的路上,行程大約需要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為了使您更好地游覽萬佛堂石窟,我先簡要地為大家介紹一下,說起石窟,您也許會問:“石窟怎樣由來的呢?”相傳佛祖釋迦牟尼是在山洞中修煉成佛的因此后來的出家人效仿釋迦牟尼在山崖上開鑿洞窟作為誦經釋佛的場所。我們稱這種佛教廟宇為石窟寺。石窟寺起源于印度,隨著佛教的傳播,沿著“絲綢之路”由本西向東,由北向南地在我國發展起來。形成了眾多的石窟群,保存至今的有百余處,比較著名的有莫高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等等,在我北部地區也有一座珍貴的藝術寶庫,便是我們今天要瀏覽萬佛堂石窟,萬佛堂位于義縣城西北9公里的石佛堂村,這是曾是“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驛站,是佛教向東北傳播的一個落腳點,關于萬佛堂石窟,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當初在開鑿萬佛堂石窟的時候,朝廷下了一個命令,洞中的石佛必須有一萬尊,多一個不可,少一個不行,工程竣工之后,負責鑿佛的小石匠從頭到尾一數,發現只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尊,還差一尊,眼看朝廷就要驗收了,萬般無奈,小石匠自己坐進石窟里,腿一盤,掌聲一合,湊成了一萬尊,而他也就真的成了佛,一直到今天,當地人還傳說如果您到萬佛堂來,從頭到尾摸一遍石佛,哪一尊身上熱呼呼的,哪能一尊就是小石匠變的。當然了,這只是一個傳說。不踐為據。
千山導游詞 篇9
各位游客朋友:
您們好!很高興認識大家。首先,請允許我作一下自我介紹我是錦州市中國旅行社的一名導游員,我叫,大家叫我*導就可以了,這次的萬佛堂石窟一日游就由我來陪同大家一起渡過,與我一同為您服務的還有我們的司機*師傅,如你在旅行中有什么困難和要求,請及時與我取得聯系,我將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您服務。同時,也誠懇地希望您對我的工作提出意見和批評,在這里預祝大家玩得開心,愉快。
好了,各位朋友,現在我們的汽車就行駛在通往萬佛堂石窟的路上,行程大約需要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為了使您更好地游覽萬佛堂石窟,我先簡要地為大家介紹一下,說起石窟,您也許會問:“石窟怎樣由來的呢?”相傳佛祖釋迦牟尼是在山洞中修煉成佛的因此后來的出家人效仿釋迦牟尼在山崖上開鑿洞窟作為誦經釋佛的場所。我們稱這種佛教廟宇為石窟寺。石窟寺起源于印度,隨著佛教的傳播,沿著“絲綢之路”由本西向東,由北向南地在我國發展起來。形成了眾多的石窟群,保存至今的有百余處,比較著名的有莫高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等等,在我北部地區也有一座珍貴的藝術寶庫,便是我們今天要瀏覽萬佛堂石窟,萬佛堂位于義縣城西北9公里的石佛堂村,這是曾是“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驛站,是佛教向東北傳播的一個落腳點,關于萬佛堂石窟,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當初在開鑿萬佛堂石窟的時候,朝廷下了一個命令,洞中的石佛必須有一萬尊,多一個不可,少一個不行,工程竣工之后,負責鑿佛的小石匠從頭到尾一數,發現只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尊,還差一尊,眼看朝廷就要驗收了,萬般無奈,小石匠自己坐進石窟里,腿一盤,掌聲一合,湊成了一萬尊,而他也就真的成了佛,一直到今天,當地人還傳說如果您到萬佛堂來,從頭到尾摸一遍石佛,哪一尊身上熱呼呼的,哪能一尊就是小石匠變的。當然了,這只是一個傳說。不踐為據。
萬佛堂大凌河北岸的峭壁上,氣候非常潮濕,風化現象非常嚴重,現在萬佛堂分為東區和西區,西區鑿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是營州刺史元景為皇帝和著屬開鑿的,東區鑿于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是員外散騎常待昌黎韓貞等74人營造的私窟。萬佛堂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是我國東北地區年化最久/規模最大的石窟群,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好了,我們的目的地到了,一在我們看致電的就是西區,西區共有9窟,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有3小窟,窟內石刻造成像已風化無存了,下層有6窟,由東向西依次排列,進入第一個窟,門刻有“佛光普照”四個大字,窟內平方形,高約5米,每邊長約米,中央有一方形石柱,上連窟頂,方形石柱四面布滿精細的雕刻,尖拱上的佛像,供奉人像和上層佛合內的佛像,待者及弧形華幔,化生童子,窟頂的飛天,門內窟壁的千佛式座佛,都是典型的北魏中期造像,刀法勁健,形象生動。
千山導游詞 篇10
在千山無量觀的廟宇中,有一座高大的觀音殿。這觀音殿修在山腳下,大殿旁邊,有一個天然石洞,后經人工鑿修,成為一個穿山洞。洞里塑著十八羅漢,’稱為羅漢洞。無量觀明明是個道院,怎么供奉起佛家的菩薩和羅漢來了呢?說來這里有一段有趣的傳說。 相傳,在無量觀建觀前,這一帶是祖越寺的地產,羅漢洞當然也是祖越寺的了。但當時這個洞并不是穿山洞,而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天然石洞,洞里供奉著十八羅漢拜觀音的塑像。到了清朝康熙年間,有一天,一個叫劉太琳的道土云游到此,一眼中了這塊風水寶地,他找到祖越寺的長老和尚,商量要買下這塊地。祖越寺的老和尚當然不愿意有人破壞他的風水夕奪他的進財之路,任劉太琳出多大價錢也不賣。劉太琳只好去找一個在當地做官的俗家師弟,最后依仗師弟的權勢,硬是買下了這塊地方。要說劉太琳倒真有些眼力,無量觀建成后,果然香火一天比一天旺盛,觀里排場也一天比一天氣派。這樣一來,無量觀的小道土們也就愈發不把祖越寺放在眼里,不愿再供奉羅漢洞里的菩薩和羅漢了,沒事兒峨在劉太琳的耳邊嘀嘀咕咕。劉太琳眼量大肚量也大,聽到這些常常是一笑了之。
再說祖越寺,一塊風水寶地被劉太琳強買去了,香火也被搶去不少,自然怨恨在心。因此兩家雖是近鄰,卻不免經常明爭暗斗。這一天,無量觀的道士路經祖越寺,見山門前立了兩塊石碑,一塊上面刻著“天花亂墜”,另一塊刻的是“地涌金蓮”。大家左猜右想,誰也說不清楚是什么意思。正在這時,走出幾個小和尚,見此情景,便借機講了起來。說是在祖越寺建寺之初,有一位佛家大師到此訓:經說法,那佛法真是高深啊,直講得空中天花如雨,講得地下金蓮盛開,觀音大士現了金身,十八羅漢趕來參拜,這位高僧從此名揚四海,終于修成正果。祖越寺就在這位高僧誦經的山洞中,塑起了十八羅漢拜觀音像。這一番話說得無量觀的小道士們目瞪口呆,想斗斗嘴又什么也說不出來。回觀后,越想越不是滋味,左商量右核計,終于想出一條妙計,當下乘著月色偷偷摸進了羅漢洞,砸下了觀音菩薩的泥頭,換上了真武大帝的腦袋,這樣,一來,佛家的十八羅漢就拜伏在道家真武大帝的腳下了,小道士們甭提多開心了。 第二天一早,這事兒就被無量觀的祖師劉太琳知道了,他馬上讓人關閉山門,誰也不許把這個事兒聲張出去。可是哪有不透風的墻,終于有一天,祖越寺長老帶著一大群大小和尚氣勢洶洶地來到無量觀,準備大鬧一場。不料一進無量觀,便都呆住了,原來西閣院中新建了一座大殿,工匠們正在殿內塑造觀音菩薩金身呢。再看羅漢洞,中間的佛像撤掉了,變成了穿山洞,洞內兩側的十八羅漢像重塑一新。這時劉太琳相師走上前來,笑著對長老和尚說:“山洞狹小,不是菩薩所居之處,現在特意建起大殿,請菩薩坐上正位。佛法無邊,小觀如同寶寺亂墜的天花,怎敢不敬佛祖。”長老和尚看出劉太琳的一片苦心,很受感動,連忙接著說:“道法無量,小寺當是貴觀地下涌出的金蓮。”說完和劉太琳大笑起來。幾年的仇恨至此完結了。劉太琳和長老和尚一起商量,在羅漢洞口壁上刻上了“釋道同源”四個字。從此以后,兩家和睦相處一直到現在。
千山導游詞 篇11
此處往上是一巨石峰,很似彌勒佛的石身,所以在未發現天成石佛,便認定他為石佛,但五官不清晰,四肢不全,在明朝時巡遼御史盛泰宇在此還刻上“吐符應生”四個字,這里的吐代表自然流露,符代表信條,應生代表都會應驗而生,也可以說在此朝拜也很靈驗,此殿97年新建的毗盧殿,殿內供奉:毗盧遮那佛,他是法身佛,是體驗佛法和絕對真理的佛,佛法就像陽光一樣普照眾生,兩側為文珠菩薩和普賢菩薩,文殊修智,生騎嗇獅威猛象征有勇有謀是文人所崇拜,普賢菩薩是修善飛賢德之意,象征六道輪回。
順小路而上來到王爾烈書房,它座落在龍泉寺凈瓶峰北人造平臺上,為民式建筑的瓦室三楹,閣前瓶峰對峙,峰尖與閣尖齊舉,閣后萬松簇擁。西閣始建于明朝隆慶五年(1571年),初建規模很小,只有三間茅草屋,雅稱書房,這里是名人墨客,達官顯貴下榻,揮豪潑墨之地,此處,每逢夜闌人靜之時,瞑色四合,萬簌俱靜,孤檠相伴,紅影搖窗,燭光遠逝林間綠陰紅影,其境遇微妙幽伏枕細聽,方覺松濤隱隱,讀寥寥數語,如身臨其境。這此似人間仙景的地方。當年,王爾烈士8歲時,這年冬天帶書童來此處觀雪景,剛好趕上廟上的主持帶小沙彌們在此廟內堆雪人,堆了一個觀音像,堆好后,主持詩興大發順嘴說一上聯:“雪積觀音日照化身歸南海”,讓小徒弟們對下聯,站在此外的沙彌們都面面相對,無一人能答,站在一旁的王爾烈卻順嘴答出:“云成羅漢,風吹漫步到西天”,主持先一愣,后笑著說:“好,你如此小的年紀,即能對出如此好的楹聯,這樣,和我到禪房一坐”,落坐后,先是閑談一陣,后老主持有意在考考他,因為他認為王爾烈對的下聯是蒙上的。所以,又出一上聯:“蝦兵蟹將龜元帥,通通鐵甲”讓王爾烈對下聯,王爾烈悄沉思后答到:“蚯短蟮長鯰嘴大,串串無鱗”,主持一聽大悅。認為此人是可造之材,所以,在主持的指點之下,從無量觀的西閣來到龍泉寺西閣,因為他早拜海城拔貢劉廣濤為師。
他從18歲在此讀書,7年后(1753)25歲的他考取鄉試拔貢。27年后(1771)考取二甲一名,入翰林院作四庫全書的編修王爾烈科考這一年,剛好是乾隆也下考場。所以當時留下一句老祖同窗的佳話。原來,大家都說乾隆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帝王,所以他也想試一下自己能在朝剛中名列第幾,所以他化裝成一書生,進入考場,可是當時被主考官一眼認出為當今圣上,這樣,初試沒有三名,讓這一書生隨意調選,這樣圣上便認為此次考試失敗。但還不能因自己的參與使全國考試取消,所以,只要有名次都在金殿上殿試,這次殿試,改變了王爾烈的一生命運,因為初試他只考中102名,上殿之后圣上出題為學道,他僅用89字,便將學問之道飛為官之道飛治國之道寫得面面俱到,乾隆龍顏大悅,破格由102名提名為第四名二甲一名,答卷內容為:學道者譬如游山必上絕頂坐使天下高峰遠岫卷阿大澤悉新其狀豈不偉與靜觀萬物之理得吾心之悅也易動處萬物之分得吾心之樂也難是故智仁合一君子之學成學問之道,但默坐澄心體認天理則私欲還釋矣!含義說:作學問的與游山一樣,只有會當靈絕頂,一覽眾山小,只有學問達到一定高深時,才能品評圣人學說,看到圣人的思想心中極為不平靜,好似大河奔流飛云霧翻卷一樣,好不壯觀,作學問的人當靜下心來想寫好一篇文章很容易,這葉紙上談兵,但將文章思想拿到實踐當中去。想實現理想就很難,王大人早在200年前以提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道理。
做官也是這樣,必須得才兼備才能作一名清官,造福一方百姓,治國也一樣,你身為一國之君,白天所說的話,作的事,都要日醒吾身回意一下,白天所發生的事說過的話是否符合國情,能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只有作到這些才是一位有道名君。應了漢朝董仲舒所說的一句話,得民心者得天下。他曾任四庫全書編修、三通館編纂,陜西道監察御史?內閣侍讀學士,大理寺少卿等職。內閣侍讀學士,是指他為嘉慶做老師,這有一句“老祖同場少祖師”佳話,當年嘉慶非常聰明,深得乾隆的偏愛,王爾烈也十分滿意他的學生。有一日,王爾烈給嘉慶留一作業,是敲木魚石,嘉慶一看,馬上反駁道老師“木魚怎能和石頭混為一談呢”?王大人說:“我不讓你和我紙上談兵,而是要你到大自然中尋找答案”,為了交上滿意答卷,嘉慶帶著仆人,在尋找了三年仍然交不了答卷,回到宮中很是煩惱,于是到乾隆那告狀,說他老師有意在刁難他,圣上想了想說你老師既然給樂出了此題,必須有他的道理,你應盡量交一份合格答卷。這可愁壞了嘉‘慶,還是老樸人經驗多,與嘉慶說,這樣找不是辦法,應該去問一下劉埔,他足智多謀,劉埔聽了這件事笑著答道,難道你們不知王爾烈是關外人嗎?在關內怎能有答案呢?這樣嘉慶由老師的陪同,在廟上主持的指點之下敲想了木魚石。所以在乾隆嘉慶年間留下的典故是“老祖同場少祖師”。在王大人七十大壽時,嘉慶別出心裁,為老師祝壽。
賜《百壽圖》屏風,由翰林院大臣為其慶壽的人百余人,用書法、繪畫為其慶賀。競得真草飛隸篆各體共計124幅,其中有禮部尚書飛協力大學士紀曉崗的詩和所畫的仙鶴,鶴在中國人民心中像征長壽飛吉祥之意。這首詩為:“鶴立霜林飛神骨聳秀飛性高故高飛氣清故壽飛五百年黃飛五百年元飛然物表飛望之如仙”吏部尚書飛體仁閣大學士劉士康所寫的一個壽字。頂天立地沒有屬名的壽字就是嘉慶皇帝所寫。嘉慶祝愿老師福如東海常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
千山導游詞 篇12
千山,古稱積翠山,又名千頂山、千華山、千朵蓮花山。千山是長白山的支脈。整個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經遼陽、海城、蓋州、岫巖,止于金州。南北綿延200多公里,縱貫整個遼東半島。自古以來就有“無峰不奇,無石不峭,無寺不古”之譽。千山為“園林寺廟山岳型風景區”,被譽為“東北明珠”。千山宗教文化歷史悠久早在1400年前北魏時期,千山就有佛教徒的蹤跡,隋唐代起有了廟宇建筑,到遼金已發展成遠震遼左的著名佛教勝地。“祖越”、“龍泉”、“香巖”、“中會”、“大安”五寺,在明代已很出名。到了清代道教進入千山,使千山的廟宇有了進一步的增建,發展到七寺、十二觀、九宮、十庵。千山廟宇布局巧妙,建筑宏偉。
古老而宏偉的寺廟,與自然景物彼此烘托,融為一體,構成一幅優美、雅致、幽靜的動人畫面。眾多寺廟終日香煙繚繞,鐘鼓幽鳴,一派仙人福地景象。特別是身高70米的天成彌勒大佛,自發現以來,轟動海內外,成為世界奇觀。探奇者、朝拜者絡繹不絕,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親筆題寫“千山彌勒大佛”,每年6月的千山大佛節,將宗教活動帶入高潮,堪稱佛教之盛事。
千山人文歷史遺跡頗多千山歷來是引起人們向往的名勝之地,不僅有唐太宗李世民駐蹕和薛禮兵營遺址,還留下清帝康熙和乾隆游歷的足跡和詩篇。名貫三江的關東才子清太史王爾烈,曾在千山龍泉寺讀書,至今還保留他的書房。明清時的官宦、名人也曾紛紛來游,并題有許多匾額和詩詞贊美千山。就連《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棟亭詩抄》中,也把自己的籍貫用“千山”二字標出。
千山物產豐富。百年以上古松萬余株;各類動物60余種,特產水果10余種,香水梨、南果梨堪稱一絕。溫泉休閑娛樂勝地在風景觀光區的東北部是溫泉休閑娛樂勝地,這里溫泉資源得天獨厚,地熱水資源占鞍山地區已查明地熱水資源50%以上,目前年采水量85萬立方米。
千山導游詞 篇13
各位游客,大家好!歡迎來到著名的千山風景名勝區觀光游覽!
千山是國家首批AAAA級風景名勝區,整個景區分為“旅游觀光區、田園度假區和溫泉旅游度假區”三大部分。其中,旅游觀光區,由“大佛景區”、“天上天景區”、“五佛頂景區”和“百鳥園”、“仙人臺國家森林公園”五個游覽區構成,有景點400余處。
千山,古稱積翠山,又名千頂山、千華山、千朵蓮花山,總面積125平方公里。千山系長白山的余脈,東臨鴨綠江,西襟遼河,東南黃海晨霧遠眺,西南渤海霞云相照,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形成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完美統一,而宗教文化更是千山人文景觀的主體。
千山因佛道兩教共居一山而形成了“古剎隱山林,道觀筑谷間”的奇妙場景,被譽為“天成彌勒地,關東第一山”。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現在就讓我們懷著愉快的心情,走進千山,領略大自然的神奇魅力,開始我們的仙境之旅吧。
一、天上天景區
現在我們即將游覽的是以峰奇、石奇、松奇而著稱的“天上天風景區”。景區全長2762米,海拔450-550米,是千山唯一一個高嶺游覽區。景區內山峰奇峭、怪石嶙峋、懸崖絕壁、蒼松翠柏,著名景點有天上天、天外天、一線天、一字天、夾扁石等100余處。
(1)祖越寺
我們首先到達的是祖越寺。祖越寺,是千山五大禪林之一,前身為靈巖寺,始于唐代。沿著曲徑通幽的小路進入祖越寺,我們可以看莊嚴肅穆的法王殿依山向陽。殿內正面供奉彌勒佛,旁邊兩側供奉四大天王,據說四大天王可以保佑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在彌勒佛背后是保護寺院的韋陀菩薩。法王殿之后是大雄寶殿,里面中間供奉著釋迦牟尼佛,左側是藥師佛,右側是阿彌陀佛,旁邊的屋子里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薩。
(2)無量觀
我們現在所在的地方就是千山最早、最大的一座道觀--無量觀,始建于康熙六年(1667年),無量觀共分為6個建筑群,19幢建筑。
“塔”是歷史的見證,是名勝的點綴,無量觀內建有玲瓏塔、許公塔、八仙塔、葛公塔、祖師塔共5座古塔。
無量觀建筑中最美的當屬“西閣”,它依山而建,環境幽靜,建有觀音殿,內供奉慈航道人、眼光娘娘和子孫娘娘,殿內還有“天女散花”和“麻姑獻壽”兩幅壁畫。在慈云殿后面的山路旁還有一處平坦的石面,擊之能發出木魚的聲音,故名“木魚石”,朋友們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敲一敲、聽一聽。
接下來,我們要游覽的就是無量觀的正殿--三官殿,此殿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殿內供奉上元賜福天官堯,中元赦罪地官舜,下元解厄水禹,在三官前方分別是赤面亡靈官和護壇土地。在三官殿東側是八仙過海,西側為瑤池金母,右側墻壁繪有堯舜和大禹治水兩幅壁畫。
接下來大家就要親身體驗一下千山“險”的樂趣了。在通往天上天的懸崖峭壁上,鑿刻出八個跨度較大的石凳,僅能容足,匍匐攀登,不容稍緩,身后就是懸崖,回首生畏,此處就是以險要著稱的“八步緊”。
“八步緊”的頂端有一條向北傾斜的夾縫,長4米,寬0.5米,高3米,這就是千山一絕--“夾扁石”。無論胖人瘦人只能側身慢慢通過,出了夾扁石就是無量觀的著名景點--“一步登天”。此處雄偉險峻,大家手握鐵環舉步一跨,便可到巨石之頂。
從一步登天登上另一部巨石,便登上了蓮花峰的絕頂--天上天,站在天上天,白云在頭頂環繞,彷佛伸手可摘,環顧四周,千山風貌歷歷在目。
二、五佛頂景區
現在,我們要游覽的是五佛頂景區。五佛頂,海拔554.1米,為千山景區第二高峰。首先呈現在大家眼前的是距封頂僅百余米的普安觀,它的整體建筑坐落在一塊東西長20米,南北寬16米的平臺山,觀東、北、西三面均已石壁為屏,有“山高不過仙人臺,廟高不過五佛頂”之說,是千山海拔最高的一座道觀。
(1)普安觀
普安觀,原為佛家寺廟,名西明庵,始建于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普安觀分為東西兩殿。東殿,為關帝廟,清代單檐硬山式建筑,里面供奉忠義財神關羽,關羽兩側是藥王孫思邈和當地的保家仙黑媽媽。
西殿為老君樓,建于民國年間,系千山為數不多的二層建筑,里面供奉著道教最高天神太上老君,兩側為呂洞賓和全真教創始人丘處機。
(2)五佛頂
觀賞過普安觀,沿著臺階向上走,就是五佛頂了。五佛頂開發于明萬歷年間,由于山頂山峰光禿,其上多沙少土,無草無木,猶如和尚光禿的頭,故名佛頭山。
五尊佛像是五佛頂的主要標志,但隨著歲月流逝,五佛日趨減少。1991年,風景區重新雕鐫5尊墨玉石佛立于峰頂,使“五佛”以嶄新的面貌再返佛鄉。
三、百鳥園景區
現在,我們來到了百鳥園景區,這里四面環上,園內百鳥齊鳴,仙鶴翔于藍天,孔雀飛于東南,讓各位感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愜意,卸去都市的嘈雜和人世紛擾的疲憊。
百鳥園,全園占地面積56000平方米,由外園和內園兩部分組成。百鳥園內擁有適宜在沼澤和水邊生活的100多種鳥類。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有:丹頂鶴、金雕和黑天鵝;二級保護鳥類有:白天鵝,禿鷲和鴛鴦等,此外還有珍惜的巴哈馬鳥和中美洲的“琉璃金剛”鸚鵡等。
四、大佛景區
現在我們游覽的是千山著名的大佛景區。1993年發現的千山天成彌勒大佛對北方乃至中國佛教都具有重大影響,在大佛景區不僅有著名的天成彌勒大佛,還有與秀美自然景色互相交融的仿古建筑群。
穿過龍華門,我們首先看到的就是千佛閣。因殿內塑造了由魏晉至明代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的彌勒塑像1446尊,故稱千佛彌勒閣。進入閣中,迎面屹立就是莊嚴高大的佛裝彌勒,大家看右上方就是我們熟悉的大肚彌勒佛,左上方是樂山大佛。
千佛閣右側是著名的古廟--南泉庵。南泉庵地處幽谷,依山而建,正面是一堵高10余米的高墻,牌樓狀廟門前是寬闊的40級臺階,廟宇三面環山,一面高墻,共7幢建筑,大雄寶殿階下并立兩株300余年樹齡的柏樹,東西為配殿、課堂,規整優雅。
前面的廣場就是大佛廣場,修建于20xx年,大佛廣場中間佇立著由雪花石雕刻而成的立體“佛”字,高6.9米,6和9都是佛家的吉祥數字。轉過身來,看到的這尊巨大的彌勒銅佛是20xx年農歷正月初一彌勒圣誕法會中開光的自在彌勒。
這是一尊我們熟悉的布袋彌勒法相,您看他笑口常開,注視著眾生,把快樂和吉祥送給每一個人,這個布袋叫做乾坤袋,里面藏有百寶,取之不盡,您跟他說好了,未來佛祖一定會慷慨解囊。我們常說:“抱抱彌勒腳,諸事全都好;摸摸彌勒手,要啥啥都有;拽拽乾坤袋,升官又發財”。
繞過舍利堂,可以到后院瞻觀一下舍利塔。這座寶塔可以稱得上是目前東北地區最為精美、最為壯觀的石雕寶塔。寶塔為13檐,是寶塔級層最高者,塔基上有八角圍欄,圍欄上有釋迦摩尼的座像,象征著八方凈土。
走進氣勢磅礴、巍峨聳立的彌勒殿,可以看到殿內供奉的四大天王和佛家護法韋陀菩薩和伽藍菩薩。彌勒殿稱得上是佛教寺院殿堂的一絕,沒有彌勒的彌勒寶殿在全國僅此一處,您不禁要問了,這彌勒寶殿怎么沒有彌勒呢?
推開東面的窗戶,遠處望去,如果您是一個有佛緣的人,就不需要別人的指點也能看出彌勒的法緣真身,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座佛,一個窗,一尊佛,窗容佛,佛入窗,設計之妙,匠心獨運。
現在大家期盼已久的天成彌勒大佛已經呈現在您的眼前,這個彌勒大佛完全自然形成,沒有一絲人工的雕琢的痕跡。據地質專家鑒定,大佛形成于距今400萬年前的古冰川時期,五官、四肢、體態經巖石風化而成。
欣賞完大佛,我們再來看看歷史悠久的龍泉寺。龍泉寺,是千山“五大禪林”中最大的一座佛寺,相傳建于唐代,龍泉寺之所以著名,還因此處風景秀麗,整個寺院奇峰環抱、古松成林,建筑布局與自然景色和諧相承,素有“龍泉仙境”之譽。
大雄寶殿是龍泉寺的正殿,建于明代,屬于歇山式建筑,大雄寶殿內供奉代表中、東、西三方不同世界的“橫三佛”。中間一尊,是我們這個世界的釋迦摩尼佛,左邊是東方琉璃界的藥師佛,右邊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
五、仙人臺國家森林公園
我們即將游覽的景區就是20xx年被評為國家森林公園的仙人臺景區。在我們眼前的是積翠門,它是傳統的唐代建筑風格,青磚青瓦,重檐飛翹,氣勢恢宏。
沿著彎曲的山路,我們即將游覽的是五龍宮。千山素有“九宮、八觀、十二茅庵、五大禪林”之說,五龍宮則是九宮之首,始建于乾隆三年(1738年),為道人彭復光所創,總面積533.6平方米。
現在我們游覽的是著名景點--太和宮,創建于嘉慶十年(1820xx年),建筑面積900余平方米,采用清代單檐硬山式建筑風格,簡單古樸。太和宮分為中西兩院,中間有一個花墻月亮門,兩院相映,顯得幽靜典雅。
最后,我們抵達的就是仙人臺,又名觀音峰,海拔708.3米,為千山風景區最高峰。仙人臺峰石奇翹、地勢險峻,峰頭似蛇背,東北西南走向,長20余米,寬5米,為高低不平的粗粒花崗巖體。
峰頭西端,崛起一巨大的石柱,成四棱狀,高7米,直徑約25米,向東稍北偏斜,狀如鵝頭,俗稱為鵝頭峰,在鵝頭峰西側的峭壁上,有一石砌平臺,上有石拱門,有墻垣殘跡,為遼金時期觀音閣舊址。
各位朋友,千山風景區的游覽到此結束了,謝謝大家的支持與合作,秀美的千山隨時歡迎大家的光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