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電氣生產模式的認識與控制總結
生產進度安排的一般原則:1先安排已經明確的任務,還沒有明確的任務可以概略的計量單位初步安排,隨著訂貨的落實,在通過季度、月度計劃調整。2當最終產品和主要組成都比較特殊時,可采用類似于標準組成組合的方式,以主要原材料或基本組成為對象來控制。3要考慮生產技術準備工作進度與負荷的均衡,保證訂貨按期投入生產。并要保證使設備、人員的生產能力均衡。對于單件小批量生產,設置交貨期不僅要考慮產品從投料到出產之間的制造周期,而且還要考慮包括設計、編制工藝、設計制造工裝和采購供應原材料等活動所需要的生產技術周期。
(七)異常情況排除:
1、生產計劃異常處理。1-1根據計劃調整,作迅速合理的工作安排,保證生產效率,使總產量保持不變。1-2安排因計劃調整而余留的成品、半成品、原材料的盤點、入庫、清退等處理工作。1-3安排因計劃調整而閑置的人員做前加工或原產品生產等工作。1-4安排人員以最快速度做計劃更換的物料、設備等準備工作。1-5利用計劃調整時間作必要的教育訓練。1-6其他有利于效率提高或減少損失的做法。
2、物料異常處理。2-1接到生產定單或生產計劃后,應立即確認物料狀況,查驗有無短缺。2-2隨時作各種物料的信息掌控,反饋相關部門避免異常的發生。2-3物料即將告缺前30分鐘,用警示燈、電話或書面形式將物料信息反饋給采購、生管等部門。2-4物料告缺前10分鐘確認物料何時可以續上。2-5如物料屬短暫斷料,可以安排閑置人員做前加工、整理整頓或其他零星工作。2-6如物料斷料時間較長,可安排人員作教育訓練,或與生管協調作計劃變更,安排生產其他產品。
3、設備異常處理。3-1日常做好設備保養工作,避免設備異常的發生。3-2發生設備異常時,立即通知生技部門協助排除。3-3安排閑置人員做整理整頓或前加工工作。3-4如設備故障不易排除,需時間較長,應與生管協調另作安排。
4、制程品質異常處理。4-1對有品質不良記錄的產品,應在產前做好重點管理。4-2異常產生時,迅速用警示燈、電話或其他方式通知品管部及相關部門。4-3協助品管部門、責任部門一起研擬對策。4-4配合臨時對策的實施,以確保生產任務的達成。4-5對策實施前,可安排閑置人員做整理整頓或前加工工作。4-6異常確屬暫時無法排除,應與生管協調另作安排。
5、設計工藝異常處理。5-1迅速通知品管部、生技部或開發部。5-2同制程品質異常的處理方式處置。
6、水電異常處理。6-1迅速采取降低損失的措施。6-2迅速通知生技部加以處置。6-3人員可作其他工作安排。其他異常處理。比照上述做法進行。
7、交期延誤的原因及改善對策:原因1、工序、負荷計劃的不完備。2、工序作業者和現場督導者之間,產生對立或協調溝通不佳。3、工序間負荷與能力不平衡,中間半成品積壓。4、報告制度、日報系統不完善,因而無法掌握作業現場的實況。5、人員管理不到位,紀律性差,缺勤人數多等。6、工藝不成熟,品質管理欠缺,不良品多致使進度落后。7、設備、工具管理不良,致使效率降低。8、作業的組織、配置不當。9、現場督導者的管理能力不足。改善對策:1、作工廠配置合理,是否適當的檢討。2、謀求提高現場主管、督導者的管理能力。3、確定外協或外包政策。4、謀求縮短生產周期。5、加強崗位、工序作業的規范化,制訂作業指導書等,確保作業品質。6、加強教育訓練,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人際關系改進),使作業者的工作意愿提高。
8、需要進行數量控制的產品:1、非常規產品,生產量若少了,沒有替代品,則會造成數量不足;生產量若多了,如果沒有其他客戶訂貨,則存在工廠里,棄之可惜,留著無用,還要占地方儲存,增加儲存成本。2、經常生產但批次間隔較長的產品,企業經常生產的產品,但這一批到下一批的時間間隔比較久,幾個月甚至幾年,有時對下一批會在什么時候再生產也不清楚,這類產品是不可以多生產的,否則會造成資金的積壓,并造成倉庫儲存壓力。3、即將淘汰的產品,即將淘汰的產品,如果仍生產的話,要嚴格按客戶的訂單數量進行控制,不得擅自超量生產。
9、數量控制的方法:零部件生產的配套控制。1、平衡設計各工序的生產能力,即通過在設備、人員數量、工作時間、材料供應等方面的調劑,使工藝技術相差大,生產數量不同,品質要求不同的各種零部件在同一時間到達需要的工序。2、合理安排生產。產品的各種零部件生產時間有的長,有的短,要達到配套生產,則必須錯開生產的先后順序,所以在制定計劃時要充分考慮到這一點,生產時間長的先做,生產時間短的后做,以達到裝配的同時性。3、完善生產跟蹤與催料制度。生產部各制造現場都應有專人對生產進度進行跟蹤,各工序可建立由專人負責的催料工作,對于本車間所需要配套到位的各種零部件,要積極向各生產工序進行催料,以確保物料的及時到位。在催料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要及時反映,以求解決。4、加強信息反饋,及時處理信息。要不斷地通過查看生產統計報表、基層管理人員的工作匯報及現場巡視等辦法來了解生產狀況,特別是關注配套生產狀況,以及時發現隱患,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