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業農村工作和大春生產現場會上的講話
三、強化保障,狠抓落實,確保全年各項目標任務全面完成
2005年中央1號文件的出臺,使農業農村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無論是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農產品供求關系、還是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內涵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這既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許多新氣象、新機遇,也對我們做好農業農村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不斷拓展“三農”投入渠道。如何貫徹中央1號文件精神,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我以為,創新投入是關鍵!一是加大基礎建設投入力度。一方面政府以扶貧重點村建設為重點,突出抓好水利、林業、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實施農業綜合開發、戶辦工程等項目,捆綁使用農業項目資金,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另一方面,各地要主動應對農村取消“兩工”的新形勢,按照“誰受益誰負擔”和“誰投入誰所有”的原則,支持和鼓勵民營企業、個人和本地干部群眾參與村社道路、山坪塘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加大產業建設投入力度。圍繞我區五大立區支柱產業,采取政府爭取投入、信貸參與投入、民間融資投入等舉措,積極實施優質商品糧基地建設項目,進一步協調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門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投入,大力推廣鳳埡山模式,積極發展天生集團,爭取社會各界廣泛參與農業產業化建設。
(二)著力建立社會化服務體系。認真解讀中央1號文件,其精髓就是要建立社會化服務體系,基層政府重點要實現“兩個轉變”(變領導為指導、變管理為服務),關鍵應構建四大社會化服務體系。一是建立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體系。農口部門尤其是鄉鎮農業服務中心,應切實抓好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加大農業技術推廣力度,著力實現“三優”(即優化品種、優良技術、優化布局),努力實現“三統”(即良種統供、病蟲統防、時間統定),發展更多的種植能手、種糧大戶。二是建立畜牧養殖社會化服務體系。畜牧經濟在全區農業總產值的比例已經超過50%,為此,各地要啟動建設一批以畜牧部門為主、業主經營為輔的畜牧畜禽配種中心站和鄉鎮改良配種站,大力推廣dly、pic優質肉豬品種,大力選育嘉陵黑山羊新品種;健全動物重大疫病預警機制和應急機制,對豬瘟、牲畜口蹄疫、雞新城疫、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實施強制免疫;深入實施“放心肉”、“放心奶”工程,逐步推行畜產品市場準入制度。三是建立農產品營銷社會化服務體系。鄉鎮、村干部要把服務的重點放在找市場抓營銷上來,以銷定產,為賣而產;積極發展營銷組織和營銷隊伍,培育營銷專業戶、運銷大戶和營銷經紀人;引進1戶知名營銷企業,進行農產品加工、包裝,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建立一批畜禽、水產、水果、糧油等農副產品專業市場,開設一批農產品外銷窗口。四是建立龍頭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由區農工辦牽頭,對區內的國基、天冠、天生、龍竹加工等重點龍頭實行跟蹤服務,及時解決企業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繼續圍繞龍頭企業抓緊建立一批規模大、標準高、品牌響的優質農產品基地,打造一批專業鄉鎮、專業村社和專業大戶。
(三)繼續強化領導及考核力度。區委、區政府將農民增收工程作為全區的第一大工程來抓。為此,各工委、各鄉鎮要把解決“三農”問題放在全年工作的首位,形成黨政“一把手”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全體干部共同抓的格局,重點打造,重拳出擊;區級農口部門要服從區委、區政府的統一安排部署,突出重點、打造亮點、典型示范;涉農部門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幫扶力度。區目標辦、農工辦已將農村工作各項目標分解到部門、鄉鎮,各地要采取定領導、定目標、定責任、定獎懲的方法,層層分解年度目標,認真制訂工作計劃,確保“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區委、區政府將組織相關人員定期檢查驗收,實行掛牌通報,嚴格逗硬獎懲,確保各項工作整體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