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市農業綜合開發"十一五"計劃
六、"十五"期間農業綜合開發預期效益分析
(一)經濟效益
根據測算,我市"十五"農業綜合開發計劃完成后,全市可新增糧食生產能力21766.75萬公斤,棉花661.42萬公斤,油料1900.24萬公斤。新增種植業總產值6.8億元,多種經營總產值12.1億元。新增稅利1.3億元。項目區人均純收入比非項目區高219元。
(二)社會效益。
農業綜合開發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不僅可解決農業生產中的主要問題,同時可解決農民生活上的難題,如通電、通路、通水等。多種經營項目建設將增加就業機會1.7萬個。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使廣大農民從繁重的農業勞動中解放出來投入二、三產業的生產。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應用,農業技術培訓,將大大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農村生產力水平。通過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對全市農業結構調整和產來化經營將起到積極的示范帶動作用。
(三)生態效益。
農業開發實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改善了農村的生態環境。灌溉面積的擴大,節水灌溉技術的應用,減少了水土流失,改善農村氣候。林網面積的增加,提高了林木覆蓋率。同時項目區推廣使用桔桿還田技術,生物防治技術,桔桿氨化養畜技術,減輕了農村環境的污染,特別是一批生態農業示范區的建設,更進一步改善了農業生態環境。
七、"十五"期間農業綜合開發主要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農業綜合開發工作是黨和政府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市各級政府都把農業開發工作列入政府主要工作來抓,認真組織,加強領導。建設好農業開發隊伍,提高農業開發系統人員的總體素質。同時協調好各有關部門,上下一股繩,左右一盤棋,齊心合力搞開發。并做好宣傳、營造環境,使每一級政府都重視開發,每一位領導都關心開發,每一位農民都積極主動參與開發,全市上下形成濃厚的開發氛圍。
(二)積極籌集資金。
農業綜合開發的投入是執行中央財政、地方財政和農民自籌相配套原則。各級財政在保證國家和省資金準確及時足額下拔的情況下,認真籌集好配套資金,同時做好項目區的農民自籌資金的籌集工作。目前我市農村費稅改革工作已全部完成,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由農民自籌部分必須通過一事一議程序進行籌集。農民自籌資金在項目的確定后立即進行籌集,保證足額到位,不留缺口,保證農業綜合開發工程按期優質足量完成。
(三)科學規劃,嚴格管理。
農業綜合開發規劃是否科學合理,是關系農業開發能否成功的關鍵。我市交遵循科學規律,嚴肅各項紀律,明確各項責任。同時加強規劃人員培訓,提高業務素質和技術水平,增強責任心和工作能力,保證規劃的科學合理。在項目管理上,引入競爭機制,全面實行招投標制和工程質量監理制。在資金管理上,嚴肅財務制度、杜絕挪用農業開發資金現象,嚴格審計制度,加強督促檢查。
(四)依靠科技搞開發。
我市在今后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資金安排上,將進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在項目區大力推廣節水優質高效高產的新品種。推廣桔桿還田生物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等先進的栽培管理技術。加強農民的技術培訓特別是農民經紀人的培訓,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
(五)解放思想,開拓創新。
在立項方面創新機制,引入競爭,在項目工程方面要創新設計,在項目的經營管理方面,要創新體制。探索適合于我市農業綜合開發建設和發展的方法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