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十五”計劃
21世紀的前十年,是杭州市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戰略目標的重要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現代化是全市國民經濟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是實現“建經濟強市,創文化名城”目標的重要內容。為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特制訂杭州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十五”計劃。
一、“九五”回顧
“九五”以來,我市各級以“奔小康”總攬農業農村工作全局,切實強化農業基礎地位。以深化改革為動力,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以經濟效益為目標,不斷調整優化農村產業結構。農業和農村經濟保持了持續穩定發展,為“十五”和現代化建設奠定了良好的發展基礎。
(一)主體農業穩定發展,大宗農產品供給充裕。
“九五”期間,全市各級強化農業基礎地位,農林牧漁全面發展,1999年全市農業總產值141.5億元。糧食生產保持了基本穩定,1999年全市糧食總產169.5萬噸。“菜籃子”生產不斷發展,1999年全市蔬菜種植面積108.5萬畝,肉、禽(出欄)、蛋、奶、魚、菜產量分別達到23.09萬噸、3833.47萬只、5.68萬噸、3.86萬噸、8.65萬噸、203.07萬噸。大宗農產品供給充裕,結束了長期短缺的歷史。
(二)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九五”前四年累計投入水利建設資金55.11億元,完成土石方18830萬立方米,建成錢塘江標準堤塘56.6公里。綜合防災抗災能力明顯提高,農業生產條件顯著改善。建立現代農業園區99個,面積9.87萬畝。加快農機應用推廣,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264.41萬千瓦。進一步健全農機服務體系,提高農機服務的專業化、社會化水平。
全市綠化造林70萬畝,森林覆蓋率從“八五”末的61.9%提高到62.8%。農業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農業氣象服務領域進一步拓寬,全市建成較為完善的氣象業務、科研和服務網絡。
(三)農業綜合開發成效顯著,農業產業化經營穩步發展。
“九五”期間,認真組織實施《杭州市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規劃》。全市建成各類農產品基地437.18萬畝,興辦農業龍頭企業1626家,其中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60家。
茶、桑、果經濟特產穩步發展。茶葉生產連續五年增產增值,1999年全市茶葉總產量24915噸,總產值4.01億元,其中名優茶產量7478.6噸,產值3.3億元。全市蠶繭總產量8349噸。水果總產量13.07萬噸。
大力實施科技興農,加大優質良種、先進適用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力度。1999年,全市引進糧油、蔬菜新品種129個,良種推廣面積470萬畝,良種覆蓋率在95%以上。
(四)深化企業經營機制改革,鄉鎮企業持續穩定發展。
1999年,全市共有鄉鎮企業10.9萬家,從業人員108.1萬人,占全市農村勞動力總數的43.5%,完成企業總產值1468.88億元,“九五”前四年平均年遞增17.8%。外向型經濟持續發展,1999年完成出口交貨值167.7億元。個私經濟迅猛發展,到1999年,全市共有農村私有企業10.24萬家,完成產值751.7億元,占全市鄉鎮企業總量比重51.2%。“九五”以來,全面推進以產權制度改革為重點的鄉鎮企業轉制工作,到1999年底,全市鄉村集體企業轉制面達96%。鄉鎮企業整體素質明顯改善,產品質量不斷提高,有78只產品被評為市級以上名牌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