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十五”計劃
(五)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農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九五”期間,我市各級黨委和政府加強對農村工作的領導,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切實加大扶貧攻堅和幫扶工作力度,加快全市農村奔小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步伐。到1999年底,全市除淳安外的區、縣(市)都實現小康,163個鄉鎮實現小康,占全市鄉鎮總數的70%。1999年,全市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1315.05億元。農民人均收入4209元。
“九五”期間,我市農業農村經濟雖然保持了較快的發展速度,但也存在一些深層次的矛盾,主要是:結構性矛盾突出,農業增產不增效、農產品賣難問題沒有得到根本緩解,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業投入不足,農業基礎設施還不適應現代農業的要求,農業生態環境仍顯脆弱,抗御自然災害能力不強;先進適用農業科技在生產領域的應用不夠普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體系還不健全;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市場缺乏有效聯接,農產品的市場流通體系建設和政府對農業的宏觀調控體系有待加強;農村城鎮化進程滯后于農村工業化步伐,東西部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仍突出,農業生產集約化程度不高,農村剩余勞動力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二、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十五”計劃的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ht〗
(一)指導思想。
“十五”期間,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五大和十五屆三中、五中全會精神,以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根本出發點,圍繞《杭州市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規劃(1999-2010年)》確定的總體目標,突出階段重點,積極實施農業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形成產業優化協調發展的新布局;堅持穩定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深化改革,完善農村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新格局;加強農業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增加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構建農業支持和保障的新體系;轉變政府職能,改善和健全政府對宏觀經濟調控的新機制,努力加快我市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進程。
(二)基本原則。
在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應堅持的六條基本原則。
一是增長速度、結構優化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原則。以實施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為主要措施,保持農業和農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從根本上提高農村經濟的整體素質和效益,穩定增加農民收入。
二是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認真貫徹計劃生育、土地保護和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和環境的關系,保護和合理開發各種資源,提高利用效率,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是堅持對內對外開放的原則。充分發揮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和省會城市的區位優勢,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積極加強與長江三角洲和中西部的技術經濟互利合作,大力提高我市農業農村經濟的外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