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十五”計劃
(三)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構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格局。
深入實施《杭州市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規劃》。圍繞主導產業,加大投入力度,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突出發揮資源優勢,堅持老基地改造和新基地建設相結合的方針,加快農產品基地建設。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培育扶持農產品加工企業,不斷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堅持多種所有制經濟一起上,大力發展龍頭企業,擇優扶強,到2005年培育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農業龍頭企業10家,提高企業對基地和農戶的帶動作用。依托主導產業和主要農產品,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加快形成以產地專業批發市場為重點,鄉鎮綜合交易市場為基礎,各類農貿市場為補充的農產品流通網絡。培育發展農民中介服務組織和農民販銷隊伍,開通農產品運銷“綠色通道”,促進農業與商貿業聯合,多形式拓寬農產品流通渠道,到2005年,農產品商品率提高到70%。加快農業質量標準的制訂工作,強化農產品標準的實施與示范。
“十五”時期要以培育農業龍頭組織為重點,大幅度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加強宏觀指導,按照“扶大龍、興小龍、育新龍”的思路,積極扶持發展加工、市場、信息和種子種苗四類農業龍頭企業,增強對廣大農戶的帶動。引導鄉鎮企業參與創辦龍頭企業,深化國有農林牧漁場、供銷社經營體制改革,轉型創辦龍頭企業,鼓勵鎮(村)集體經濟組織、專業大戶創辦龍頭企業,吸引外資創辦龍頭企業,到2005年,全市創辦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00家。正確處理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與農民的利益關系,合理調整完善企業與農戶的利益分配機制。積極探索農民與企業以產品和生產要素入股,采取多種方式合作、聯合,結成經濟利益共同體,切實增加農民從加工和流通環節獲得的收益。探索以訂單方式引導農產品生產,形成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格局。依托龍頭企業,擴大農業對外開放程度,開展農業對外經濟技術合作交流,引進國(境)外優良品種、先進技術、先進設備及管理方法,積極發展外向型、出口創匯農業。
(四)廣泛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步。
“十五”期間,我市要進一步加大科技興農力度,著力提高科技在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健全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堅持自主研究與引進消化相結合,成果研究與推廣應用相結合,加快新品種新技術的擴散速度,重點開發和推廣現代化集約種養技術,農產品加工保鮮儲運技術和農業資源高效利用技術。增加先進適用技術成果儲備,逐步形成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積極發展科技型農業龍頭企業,支持科研院所參與興辦研究、開發、應用一體的農業企業,培育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農業先進技術產業集團。提高農業園區的科技應用水平,加快科技應用的更新。面向農業和農村,大力推廣先進實用技術。穩定農技推廣隊伍。調動農業科技人員積極性,鼓勵個人以技術要素入股參與開發經營。扶持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與各類專業服務組織開展技術服務,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擴大實用技術培訓范圍,形成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民培訓體系,提高勞動者素質,造就一支掌握農業新技術的勞動者隊伍,提高農村基層管理干部的專業技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