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十五”計劃
(一)實施農業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構筑效益農業發展新格局。
“十五”期間,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新階段的要求,要進一步穩定和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積極實施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全面提高農業的整體素質和經濟效益。著力提高養殖業占農業的比重。按照優質、高效的原則穩定發展生豬生產,形成專業化、集約化生產經營格局。根據市場需求和自然資源條件,積極發展優勢畜牧品種。積極發展城市郊區奶牛業,提高乳品生產加工水平,提高產品附加值。保護和合理開發宜漁水面,在鞏固提高漁業現有生產能力的基礎上,積極擴大名特優新水產品養殖比重。建立完善畜禽、水產品儲藏、保鮮、加工體系。合理調整種植業區域布局,積極擴大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形成特色明顯的專業化、集約化的產業帶、產業區。糧食生產要按照穩定總量,改善品質,優化結構,調整布局,提高效益的總體思路,在保持全市175萬噸糧食生產能力,生產總量150萬噸左右的基礎上,壓縮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和品質差的糧食品種,大力發展優質作物品種,提高糧食生產的經濟效益。適應發展養殖業的需要,積極擴大優質飼料作物生產。城市郊區要積極發展城郊型旅游觀光農業和休閑農業,擴大設施栽培,穩定“菜籃子”生產,保障市場供應,豐富花色品種,提高產品質量。東部平原要鞏固發展高效農業和外向型創匯農業,不斷提高生產的集約化水平。西部丘陵山區要加大資源的綜合開發力度,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積極發展農產品產后加工。
(二)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十五”期間,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以各級政府投入為主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投入為主體,社會其他投入為補充的多渠道、多元化、多形式投入機制,持續增加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加快重點水利工程建設,到2005年完成水濤莊水庫和分水江水利樞紐的建設,加快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因地制宜興建一批中小型水庫,抓好渠系配套建設。發揮市場調節配置資源的作用,逐步推行業主經營機制,調整利益分配關系,探索資源共享,提高效率的市場營運模式。加快氣象基礎設施的現代化建設,加快防洪減災的現代化決策系統建設。加快中低產田改造步伐,通過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工程帶動,對全市中低產田(地)實行綜合治理和改造,提高全市農田的綜合生產能力。改造要推廣實行項目管理制,注重實施質量。繼續抓好多類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根據糧食生產型、多種經營型和設施栽培型的不同需求,完善設施裝備,大力提高勞動生產率。應用先進農業生產技術,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園區的科技含量。重視老魚塘改造,加大商品魚基地建設力度。加快農機化建設步伐,因地制宜引進、開發、推廣先進適用農業機械,重點提高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程度,完善農機服務網絡,適應現代農業生產的要求。使全市農業生產條件比“九五”有明顯的改善,農業生產的集約化水平有較大提高。
堅持長期穩定林業政策,深化林業經營體制改革,逐步實行森林分類經營,調整林業發展結構。把以發揮生態和社會效益為主的各類防護林和特用林劃為生態公益林,到2005年,全市建成生態公益林面積400萬畝。加快實施城市周邊綠化,改善生態環境。把以經濟效益為主的各類經濟林、用材林等劃為商品林,按照“誰開發、誰投入、誰受益”的原則,鼓勵多種所有制經濟參與商品林基地建設,滿足社會的經濟建設需求,到2005年,全市建成商品林基地面積395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