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納民資大造林 創新機制天地寬
二是實施項目帶動。充分利用我市資源多的優勢,爭取上級項目支持。積極利用國家對長江中下游防護林的投入,爭取項目資金250萬元,種植速生意楊。充分利用日元貸款植樹造林。日元貸款是低息、還貸時間長的林業投資開發項目,讓業主在房前屋后、路邊渠邊、荒山荒坡上栽植,業主自己栽種、自己護養、自己受益。今年可爭取資金1100萬元,栽種經濟林木300萬株。依托退耕還林項目推動。2002年我市退耕還林2萬畝,綠化荒山3畝。2003年退耕還林4.5萬畝,綠化荒山1萬畝。每年國家給予政策性補貼資金1035 萬元。大力實施興楊工程。速生楊易栽易活易受益,栽植成本低、投勞少、回報快,農民栽植積極性高。2004年市林業局依托興楊公司向農戶承諾免費提供樹苗,回收成品木材。當年有30個村實施,今年有100個村實施,共栽植速生楊260萬株。加大“四荒”資源經營權拍賣力度。放活土地經營權,開發盤活“四荒”(荒坡、荒崗、荒山、荒灘)資源,進行林業開發,發展林業項目。全市共拍賣宜林“四荒”資源9.3萬畝,全部栽植速生楊、銀杏、濕地松。
三是強化服務推動。全市建立起部門聯動有效服務機制。林業部門充分發揮自己的行業優勢,與業主簽訂服務合同,搞好前期規劃、抽槽、樹苗的的組織、選擇及栽培、防蟲治病技術指導;林業公安機關聯合基層派出所、林業站對業主發放林權證,對侵害、干擾正常經營的行為予以打擊;消防部門協助業主建好望臺,負責森林防火技術指導;水利部門幫助業主配套抗旱設施,確保抗旱急需。
四是開放市場準入。對過去靠國家投入植樹造林的地段,全面向市場放開,準予民資進入。今年,市委、市政府將全市6條公路主干道兩旁的植樹經營權進行拍賣,實現雙贏局面。市林業局干部朱紹斌中標買斷我市境內的大安線、安桃線等120公里道路兩旁植樹經營權20年,現已栽植速生楊8.4萬株。
三、初步效果
實施民資造林是挖掘林業潛在生產力的一項全新有效的實踐。鼓勵民資造林,大大改善了我市生態環境,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一是創新了造林機制。過去國家、集體植樹造林,農民需要投工投勞,加重了農民的負擔。實行民資造林后,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農民投工投勞屬有償勞務,農民可從中獲得收入。據統計,全市每年農民在林業開發方面的勞務收入可達到400萬元。民資進入林業開發,將植樹造林經營權、管理權推向市場,促使業主建立職能清晰、管理科學、經營規范的運行機制,民營業主把林業當產業辦,把林木經營當企業辦,淡化了國家和集體植樹造林的主體地位。
二是促進了結構調整。民資造林首先促進了我市苗圃業的發展。苗圃逐漸成為我市一大特色產業,每年可向市場供給速生楊、銀杏、濕地松等苗圃2千萬株,每年苗木業產值可達2000余萬元,其中銀杏苗圃可向市場供給200萬株。其次,民資造林促進了生態高效農業的發展。全市依托“四荒”造林,發展生態莊園經濟,形成農、牧、副、漁立體生態高效農業模式。陳店鄉引進武漢老板鄒漢江三人買斷該鄉彭畈村山場500畝,投資250萬元發展集林業、漁業、旅游休閑于一體的現代化農業莊園,年經營收入達到60萬元。目前,全市共開發“四荒”13萬畝,植樹600萬株,套種經濟作物8萬畝,養魚3萬畝,養雞200萬只,養鴨150萬只,養豬25萬頭,年創收入6000萬元。第三,民資造林將促進林業產業化發展。全市栽植速生楊5萬畝,八年成材后,可以產出50萬立米的成品材,豐富的木材資源將有力促進我市木材加工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