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市民族工作進社區的實踐與探索
2、制度建設進社區—建立健全的社區民族工作機制是社區民族工作良性運轉的保障。各街道針對轄區內少數民族居民人數雖不多,但民族成份多、生活習慣不同、經濟相對困難的特點,因地制宜地制定了一系列社區民族工作制度,確保民族工作的開展。府前街道把街道社區民族工作聯絡片每年召開兩次聯絡片組長會議,每季度召開一次聯絡員會議以及做好社區少數民族居民節慶四訪(中秋、元宵、七一、國慶)、召開座談會和茶話會等工作形式作為制度確定下來,同時還分別制定了街道社區少數民族關心訪問制度、聯誼交友制度、學習聯系制度等相應的工作制度,做到了社區開展民族工作有章可依、有規可循。再如平江路街道在聯誼交友制度上規定了五個層次,一是街道黨政領導與少數民族重點人士結對交友聯誼;二是分管副書記、統戰干部與少數民族聯誼會分會班子成員聯誼交友;三是社區居委會干部結合社區管理、社區服務和社區民族工作與社區少數民族居民群眾加強聯誼;四是少數民族聯誼會分會中的社區聯絡員與本社區的少數民族群眾聯絡聯誼;五是廣大少數民族居民群眾之間通過平時的活動加強聯誼。此外,各街道社區在全面調查摸底的基礎上,對轄區內的所有少數民族居民經濟、生活情況作了全面、詳細的了解和掌握,并將這些基本情況逐戶逐人登記造冊,建立臺帳資料;并且還建立了一整套會議記錄、來訪記錄、工作記錄等臺賬資料,做到查詢有資料、工作有記錄、考核有依據。通過這些制度的建立,街道社區正將社區民族工作逐步納入制度化的軌道。
3、宣傳教育進社區—以《江蘇省少數民族權益保障條例》、《城市民族工作條例》為主要政策法規依據,以多樣的形式將黨和國家的各項民族政策的宣傳帶進社區的每戶家庭,以宣傳教育促團結進步。在開展社區民族工作中,我們要求各街道社區始終把增進團結、促進發展和維護穩定作為做好這項工作的根本目的;把民族政策法規和民族團結進步以及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宣傳教育,作為開展社區民族工作的重要內容。各社區不僅對居民開展《江蘇省少數民族權益保障條例》、《城市民族工作條例》的宣傳活動,提高社區干部群眾對做好民族工作重要性的認識,還通過電教室、宣傳欄、上門走訪、召開座談會、舉辦參觀、學習、聯誼等活動形式,對社區少數民族居民群眾進行民族團結進步和改革開放的形勢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覺悟。我市府前街道有一位七旬老人鄧飛(壯族),在社區組織十六大精神的系列學習后,向社區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并用60天時間,用小楷毛筆工整抄寫了十六大報告,以長卷書法讓社區居民觀賞。佳安社區回族老人李振民中風癱瘓,十三個年頭未曾出門,街道社區為他解決一輛殘疾人輪椅車,幫助他游覽蘇州新面貌,使他深切體會改革開放后蘇州翻天覆地的變化,感受黨的英明偉大。平江路街道結合“兩個率先”的教育,在中秋、國慶期間,組織社區少數民族同胞環古城運河水上游,使他們看到蘇州現代化建設的喜人面貌,增強了對蘇州的深厚感情和改革開放建設家園的信心。
4、扶貧開發進社區—發揮社區各種資源優勢,將少數民族的扶貧開發工作帶到社會的最基層。街道社區直接了解和掌握少數民族家庭的經濟、生活狀況并承擔社會扶貧各項基礎工作,在城市少數民族扶貧開發工作中,也同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街道社區協助各級民族工作部門對少數民族家庭基本情況的調查,不僅使我們了解和掌握了少數民族弱勢群體的情況和信息,而且還幫助各有關部門確定了扶持幫困的工作對象。生活有著實際困難的少數民族家庭,街道社區掌握情況后,及時聯系,采取結對幫扶、助學幫困等方式,切實為少數民族家庭排憂解難送溫暖。去年蘇州市出臺并實施了對少數民族低保戶的生活補助金在本地低保補助標準基礎上增加20%的優惠政策。在政策出臺后各街道社區便對轄區內少數民族家庭逐戶逐人調查核實,凡符合政策條件的均登記造冊,呈報民政部門,使少數民族貧困戶家庭及時享受到了優惠政策的經濟實惠。目前我市少數民族貧困戶收入水平均超過省民委少數民族貧困戶標準線,全部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