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優秀區隊長發言材料
實習,就這樣結束了。由于海關商檢的影響,到貨時間被迫延遲。但刨煤隊并沒有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在職工全部分到下機電實習的同時,全體隊干不等不靠,抓住這一空隙,根據《刨煤機設備操作手冊》等相關資料,結合外培實踐經驗,在礦黨政的大力支持下,僅用一個多月時間,就編印完成了6章20多萬字的《刨煤機培訓教材》,下發到了職工手中。這是國內第一本自編完善的刨煤機培訓教材,是刨煤隊全隊職工心血的凝聚啊!
終于,比預定到貨期推遲了一個半月后,設備陸續抵礦。開箱工作被迫于10月27日才開始進行。按照老外推算,僅拆箱最少需要15天時間,井下安裝最早要在12月10日才能進行,至于設備調試、試運轉那就是春節以后的事情了。然而時間就是效益,我們和時間開展了一場艱苦絕倫的競賽。原機電礦長特助耿德玉,每天除了白天到安裝車間把關,協調工作,晚上還要和職工一起參加培訓,研究方案,眼睛熬紅了,嗓子喊啞了,嘴里全是泡,但他從來沒有說要休息一下。書記張德彥,父親病危彌留之際,他還在井下和工人奮斗在一起,都沒有來得及看上父親最后一眼……被譽為刨煤隊“活字典”的機電副隊長司雷山,對設備存在的每一處瑕疵都精心測量,常常為了繪制一張圖紙通宵達旦,無論在何時何地,不需查找圖紙資料,就可以告訴你所需要的每一個技術參數,甚至一條不起眼螺絲的規格型號,更為難得的是,在刨煤機的兩次大搬家中,由他負責的安裝組織工作,上千條螺絲他都一一清點,貼上標簽,不曾丟失一條;主管技術員黃志德為了搞好調試,婚期一推再推,白天下井,晚上又在冰冷的車間,趴在地上,一個支架一個支架地進行測控桿測試;復轉軍人趙慶擁,帶病堅持工作,我實在于心不忍,就強迫他回去休息,但是只輸了一天液就又跑回安裝現場,終因體力不支,暈倒在支架旁……當然,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在此,我就不再一一列舉。就連最初一味以“侵犯人權”相要挾,要撂挑子的老外,也被深深感動了,他們主動延長了工作時間,并豎起了大拇指:“chinese worker, very good!”(中國工人,好樣的!)
正是有了這樣一群團結、拼搏、忘我奉獻的人們,在到貨時間被迫推遲了一個半月的情況下,我們卻比計劃整整提前7天完成了開箱驗收,提前25天完成了地面調試,提前20天,完成井下安裝。時間本來沒有這么倉促,只是“非典”影響了兩個月,海關商檢又延誤了一個半月,如果不能如期完成安裝任務,丟的不光是鳳凰山人的臉,更是晉煤集團乃至整個中國人的臉!面對德方您無需解釋,他們看的是合同上的時間,他們的工作觀念是:“today’s work must be finished in time ,if you can’t finish it, that is to say, it isn’t fit for you!”(今天的工作必須今天完成,如果不能完成,那就是說你沒有能力勝任這項工作)。這里我不想描述井下安裝的辛苦,但是,安裝前后,刨煤隊人均瘦了十多斤哪!那是在12月23日,井下調試完畢后,司雷山和石俊民還有幾名工人一同隨我上井,交礦燈的時候,久久不見他們,我返回去找,發現他倆穿著工作服,正靠在井口山墻上曬太陽。“多好的太陽啊!許隊,一塊來曬會吧!”我忽然想起,我們每天早上5:00下井,晚上12:00以后才上井,已經連續一個多星期了,能曬一下太陽對我們來說,都是一種奢侈啊。但是,為了刨煤機早日投產,我們無怨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