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深化*區經濟體制改革思路
9、以提升要素市場功能為重點,規范和完善市場體系。 一是重點培育發展各類要素市場。對現有的勞動力市場、人才市場、技術市場、地產市場等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加以規范和發展。要打破壟斷,逐步改變要素市場依附于相關主管部門的現象,引入競爭機制,實行優勝劣汰。要不斷提升市場的功能,增強市場的輻射力,使其更好地服務于我市經濟發展。隨著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的逐步深化,尤其要大力發展職業經理人市場。積極探索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企業經營者的產生方式。除繼續完善對現有企業經營者的錄用、評價、考核、激勵辦法外,要通過建立職業經理人市場為各類企業選人用人提供服務。二是重組現有商品專業市場。要推動現有商品批發市場的布局調整和資產重組,促進一批有發展前景的市場上規模、上檔次,并不斷完善服務功能。推動市場交易主體向公司企業轉變,推進競買制、拍賣制和電子商務等新型交易方式,有型市場和無形市場相結合,擴大市場的輻射范圍和交易規模。三是規范發展行業協會等各類市場中介組織。市場中介組織作為市場經濟體制中重要的經濟主體,對經濟的發展、市場秩序的規范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在我國加入wto的宏觀背景下,亟需發展和健全包括行業協會在內的各類市場中介組織。我市要在調查研究摸清現有各類市場中介組織基本情況的基礎上,制訂有關指導意見和促進政策。在此基礎上,按照政事分開、政企分開的原則,積極推進行業協會等各類市場中介組織改制轉型,強化其自律機制。要規范政府監管行為,做到管而有度、放而有序,努力營造有利于市場中介組織健康發展的社會環境。四是繼續發展現代流通業態,穩步推進電子商務、連鎖超市和和現代物流配送。
10、抓好就業和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要積極探索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具體途徑和辦法。在堅持按勞分配原則的基礎上,要鼓勵資本、技術、管理等其他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積極探索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的新途徑、新辦法。通過完善職工持股制度,保證職工包括經營者以按股分紅的途徑增強對企業的凝聚力,獲得應有的激勵。在高新技術企業試行技術入股辦法,把技術專利和科技成果作價折股由科技發明者和貢獻者持有。探索管理要素作價入股的方法、方式,體現經營者管理要素在企業效益中的重要作用。
繼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在建立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的同時,提倡建立各類商業保險在內的補充社會保險,為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編織牢固的"安全網"。要做好職工的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廣泛開展就業培訓,繼續推行政府出資金購買就業崗位的舉措,開辟非正規組織就業,通過政府政策扶持等多種方式最大限度地解決職工的就業和再就業問題。關注和解決社會弱勢群體的就業問題。積極探索農村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保障制度,大力發展農村合作醫療,構筑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險網絡。同時,要研究解決城鎮化過程中失土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
11、統籌城鎮管理體制改革,推進城市化進程。一是消除城鄉一體化過程中的體制性障礙,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戶籍管理體系,引導人口向城市和小城鎮有序集聚。完善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保護進入城鎮的農民的利益,免除農民對產權流失的擔心。要通過勞動力、資金、土地、房地產等要素市場的建設,以政策調控和市場服務來促進經濟要素在城鄉間的自由流動。逐步實現經濟要素從城鄉分割到市場調節與有序配置,促進非農產業向城鎮集聚和產業升級。繼續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堅持貿工農一體化的發展路子,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要不斷把農村改革引向深入,走體制創新促經濟發展的路子,在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農村經濟體制上取得新的突破。從而,從根本上解決影響現代化進程的"三農"問題。二是大力培育發展中心鎮。推進中心鎮行政管理、財政體制、投融資體制和戶籍制度等為重點的綜合改革,加快體制創新,促進中心鎮發展。同時,要處理好中心鎮建設、鄉鎮企業發展與農業現代化的關系,通過農業產業化推進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業的集約化程度,以釋放出更多的富余勞動力,同時通過延長農業產業鏈,發展農副產品深加工,建設農村專業市場等,促進鄉鎮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形成一、二、三產業互動、互促的運行格局,并以此形成中心鎮的產業依托,加快中心鎮的發展。三是解決"城中村"問題,提升城市品位。隨著城市擴容和撤村建居工作的深入,亟需解決城中村問題。要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從建設大都市的高度,著眼于城鄉管理體制的變革,采取綜合配套的措施,逐步解決城中村這一影響城市化進程的現實問題。通過戶籍、土地權屬、管理體制的轉變,使城中村融入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