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民營經濟唱主角挑大梁
創新優勢 放手發展
讓民營經濟唱主角挑大梁
尊敬的省領導,省直各部門及兄弟市的領導和同志們:
值此全省民營經濟工作會議召開之際,我謹代表衡水市委、市政府對各位領導和同志們蒞臨我市指導工作,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
衡水在計劃經濟時期,國家基本上沒有擺放大的工業項目,國民經濟以鄉鎮企業為主,鄉鎮企業又以民營經濟為主,民營經濟既是衡水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衡水經濟發展的希望和潛力所在。基于這一基本市情,我們始終把民營經濟作為推動全市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牢牢抓在手上,按照圍繞一條主線(結構調整),破除兩個障礙(思想障礙、體制障礙),推進三個創新(機制、技術和管理創新),抓好四個一批(優化政策環境催生一批、擴大招商引資引進一批、加快產權改革轉換一批、實施骨干帶動壯大提高一批)的思路,強力推進民營經濟大發展、快發展。到2003年底,全市民營企業已發展到12.3萬家,從業人員達到85.8萬人,增加值、上繳稅金占全市生產總值和工商稅收的比重分別達到72%和75%。具體工作中,我們主要抓了五個方面:
一、以創新發展理念為先導,夯實民營經濟大發展的思想基礎。
衡水的民營經濟起步早、發展快,具備了一定的規模基礎和競爭優勢。黨的十六大“兩個毫不動搖”的重要論斷和省委、省政府關于發展民營經濟的重大部署,為民營經濟大發展帶來了新的歷史機遇。以此為契機,我們在全市上下深入開展了“解放思想、加快民營經濟發展”大討論,使廣大干部群眾普遍認識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民營經濟是主體力量;實施“以工強市、開放興市、特色立市”三大主體戰略,民營經濟要挑大梁;落實科學發展觀,民營經濟要唱主角。從而在全市上下進一步形成了關心、鼓勵、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濃厚氛圍,激發了人民群眾投資創業的積極性,全市民營經濟發展總體上實現了四個轉變:一是指導思想上由追求數量為主向追求質量效益為主轉變;二是發展方向上由粗放、分散的低水平重復生產向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生產轉變;三是企業管理上由傳統的家族式管理向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轉變;四是發展布局上由村村點火、戶戶冒煙向城鎮工業區集中轉變,推動全市民營經濟進入了一個更高層次的發展周期。
二、以特色產業為依托,促進民營經濟增總量、上規模。
特色產業是我市民營經濟的主體。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市形成了絲網、玻璃鋼、橡塑制品、工藝美術、采暖鑄造等十大特色產業,占到了全市工業經濟總量的2/3以上,基本形成了一縣一業、一縣兩業、多縣一業的發展格局,涌現出中國絲網基地、中國工程橡膠基地、中國玻璃鋼生產基地、中國采暖鑄造生產基地和中國工藝美術之鄉、鐵塔之鄉等一批在國內外享譽盛名的特色產品生產加工制造基地。目前,全市十大特色產業中,安平絲網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85%,占全國出口量的80%以上;桃城工程橡膠占全國市場份額的40%;棗強玻璃鋼是國內三大玻璃鋼生產基地之一;冀州采暖鑄造業占全國市場的1/8并批量出口。在特色產業發展上,我們按照“縣域經濟特色化、特色經濟產業化、產業經濟規模化”的路子,主要從四個方面加以推動和引導。一是抓整合重組,培育和打造支柱型產業。根據我市資源特點和特色產業發展現狀,我們制定了《關于加快培育壯大主導產業構筑衡水經濟發展戰略支撐的建議》,把現有區域特色產業整合聚集,提升發展,集中培育金屬制品、醫藥化工、食品加工、林紙林板四大支柱產業,全力打造絲網、玻璃鋼、橡塑制品等十大制造基地,進一步提高產業支撐力、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構筑特色產業發展新格局。二是依托產業興市場,建好市場促產業。近年來,我們先后投資20多億元,完善和新建了安平絲網大世界、大營皮毛、棗強玻璃鋼、武強小食品、桃城區工程橡膠等各類專業市場48個,其中,年成交額億元以上的市場達到17個,有10個進入省百強市場,在吸引客商,提高產業知名度,促進產業發展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去年,全市專業市場實現銷售額160億元,占到相關行業銷售總額的68%。三是推進技術創新,實現傳統加科技異軍再起。創新是企業前進的發動機,是民營經濟克服弱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勝的法寶。我們抓住國家重點支持技術改造的機遇,每年都投入60多億元資金,堅持不懈地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改進工藝,更新設備,開發新產品,增強市場競爭力。同時,大力實施產學研工程,全市已有580多家民營企業與省內外300多所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建立了緊密穩固的技術協作關系,規模以上企業全部建立了科研開發機構,創建了省級行業性技術創新中心8個,為企業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四是充分發揮中介組織和行業協會的作用,著力提高企業組織化程度。我們以骨干企業或經紀人為龍頭興辦中介組織和行業協會,規范競爭秩序,實現技術、信息共享,在質量信譽上相互監督,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目前,全市已建立區域性和專業性行業協會22個,合作經濟組織1781個。在玻璃鋼、工藝品、橡塑制品等產業內部全面推行了品牌、質量、標準、檢測“四統一”,使產業納入了良性發展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