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民營經濟唱主角挑大梁
三、以培育壯大骨干企業為重點,提升民營經濟發展的綜合競爭力
骨干企業是展示區域經濟實力的窗口,是民營經濟發展水平的標志。近年來,我們把培育壯大骨干企業放在突出位置來抓,在全市篩選了30家支柱企業和100家骨干企業,堅持投入拉動、改革推動、品牌帶動“三措并舉”,集中力量重點扶持。一是投入拉動。把抓大投入、上大項目作為拉動民營經濟發展、優化經濟結構的戰略舉措,通過謀劃一批、跑辦一批、開工一批、竣工投產一批,確保重大項目不斷檔,投入不停步,全市民營經濟實力和發展后勁進一步增強。去年,民營投資項目1400多個,其中超1000萬元的157個,超億元的35個。二是改革推動。鼓勵、引導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國有、集體企業改革,通過參股、入股,組建投資主體多元化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業,使其成為對整個產業具有較強拉動和支撐作用的龍頭。目前,全市已涌現出80多家資產超億元的企業或企業集團,20多家企業規模效益居全國同行業前列。其中,春風、京華集團分別入圍全省十強鄉鎮企業。三是名牌帶動。實施“質量興市、名牌興企”戰略,出臺了《衡水市企業爭創名牌產品獎勵辦法》,對獲得國家名牌和中國馳名商標的民營企業,市里獎勵50萬元;對獲得省級名牌和著名商標稱號的民營企業,獎勵10萬元,以此激發民營企業重視質量、爭創名牌的積極性。目前,全市民營企業中,擁有省級名優產品35項,創建中國馳名商標和河北省著名商標27項。
四、以工業區建設為載體,搭建民營經濟發展的新平臺
我們把工業區建設作為統籌城鄉發展,加快縣城和小城鎮建設的亮點,作為城鄉工業優化布局、整合優勢、加快發展、提高聚集效應的有效載體和突破口。一是精心搞好規劃。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和“特色興縣、產業興鎮”的思路,著眼長遠發展,把工業區建設與城鎮建設統籌考慮,納入城鎮建設總體規劃,通過修編,明確功能分區,按規定上報審批,取得建設用地的合法使用權,既有效地解決了項目擺放、產業支撐的問題,又有力帶動了城鎮發展。二是規范管理體制。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精簡、效能的管理體制,實行扎口式管理,一站式服務。在管理模式上體現一個“特”字,在運行機制上體現一個“活”字,在發展環境上體現一個“優”字,促進了民營經濟更快更好地發展。三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堅持“靠內資啟動,借外力發展”的原則,充分發揮工業區的“洼地”效應,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及毗鄰京津的優勢和南資北上的機遇,吸引更多的大項目、好項目向工業區集中。從2000年到現在,我們依托縣城和有產業基礎的鎮,重點抓了13個工業區的建設,入區企業達980家,吸納從業人員28萬人,企業總收入達到120億元,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工業區已真正發展成為對外開放的窗口、招商引資的載體、工業騰飛的基地、項目建設的平臺、城鎮建設的亮點、經矯發展的增長極。
五、以機制創新為動力,激發民營經濟的發展活力
一是創新領導機制。在領導力量擺布上,把主要精力向民營經濟傾斜,在全市形成了“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全力抓,班子成員合力抓”的工作格局。在領導方法上,努力推進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由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轉變。在工作指導上,建立健全了各級各部門“工作抓服務,環境抓優化,政策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及時幫助企業解決生產經營中存在的問題,在全市營造了競相發展的濃厚氛圍。二是創新政策機制。為切實解決民營經濟發展中的資金、項目、用地等方面的“瓶頸”制約,我們先后制定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發展民營經濟的若干規定》等十多個政策性文件,真正做到了思想上放心放膽,工作上放手放開,政策上放寬放活。同時,結合城鎮規劃調整,整合現有資源,盤活土地存量,實現占補平衡,初步形成了具有衡水特色的扶持發展民營經濟的政策體系。在解決企業貸款難的問題上,我們從衡水實際出發,采取“政府扶持,股份經營,市場運作”的方式,積極建立和完善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最大限度地啟動民資、吸引外資,發揮銀行主渠道作用。目前,全市已有5家擔保公司掛牌營業,正在籌建的9家也將于上半年全部建成。屆時,全市擔保機構可達14家,年底擔保資金將達到4億多元,形成近20億元的擔保能力。三是創新激勵機制。先后出臺了《工業發展年度考核獎勵辦法》、《企業爭創名牌產品獎勵辦法》等一系列考核獎懲辦法,并按照有關規定,每年都要評選和隆重表彰十大民營企業家、十大創業功臣以及民營經濟的支柱企業和骨干企業,努力使民營企業經營者在政治上有榮譽、社會上有地位、經濟上得實惠,全面營造有利于民營經濟能人脫穎而出的濃厚氛圍。四是創新服務機制。發展民營經濟,搞好服務是關鍵。我們在全市深入開展了以創新機制優勢、創造人才優勢、創建環境優勢、爭先晉位為主要內容的“三創一爭”活動,并以此為總抓手,下大力治理整頓發展環境。以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為重點,投資1400萬元建立了政務服務中心,設立統一對外窗口,實行陽光操作、集中審批,從根本上解決行政審批部門多、項目多、手續多、效率低、辦事難等問題;為徹底治理“三亂”問題,我們在市縣兩級都成立了優化環境委員會,設定了經濟“110”,制定并實施了檢查企業許可證制度、執收執罰審批制度、行風評議制度、重點企業掛牌制度、工業區封閉管理制度等一系列保護民營企業的有效措施,全力打造優質的經濟發展軟環境,營造親商、富商、安商的良好氛圍,有力地推動了民營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