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進我們的工作 讓游仙教育之樹常青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課程改革與教師,課程改革與現有教育管理體制,現有管理模式的矛盾已經日漸尖銳。眾所周知,新課程改革是以從現代教育向后現代教育、從現代課程向后現代課程轉變為課改的哲學基礎,以創新教育理論、個性教育理論、主體教育理論、多元教育理論、綜合課程設置理論作為改革的理論基礎,使教育向教育終身化、教育平民化、教育國際化、教育現代化的方向發展的。
調研報告 工作匯報 規章制度 事跡材料 心得體會 領導講話 會議發言稿 慶典致辭 競聘演講稿 晚會
縱觀這些理論,無論哪一種,即使其提法或研究側重點的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點:還學習主動權給學習者,給學習者自主自由的學習空間,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這樣,才能讓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層次獲得不同的發展,培養適合社會各階層所需要的勞動者。以體現教育的民主化與教育的人文關懷。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只有在輕松、自由、無壓力或輕壓力的愉悅的精神狀態下,智力才能獲得最大的發展空間,也才能獲得最高的學習效率。
反觀傳統課堂,教師將孩子作為被動知識接收器,以能“講”一堂精彩的課為榮,忽視學習者的主動參與與知識的主動構建生成;一個教師也以具有較強的班級管理能力,讓孩子隨著自己的指揮棒而動為榮,忽視孩子的創新能力與自我管理能力;以具有卓越的口才,教會孩子做這做那為榮,忽視讓孩子知道為什么這么做。不難看出,教師的口若懸河確實在孩子面前樹立了榜樣,也展示了教師的高水平與高素質,然而,孩子在你的滔滔不絕中到底學到了多少對孩子終身發展有用的知識?班級管理中繁雜的管理制度,以及煩瑣的班級事務確實讓孩子學會了遵從,也體現了教師的權威和師道尊嚴。然而,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你有能力將他塑造成自己理想中的“產品”嗎?顯然不能!曾有老師坦言:“現在孩子精力過剩,我不停地給他找事做,就沒有什么大的問題發生了”。試問,用大量繁雜的事務來侵占學習者應有的學習或休息時間是不是太強權了一些呢?人文關懷又何在呢?這么做是為什么?答曰:“為了成績、業績和安全”。誠然,不可否認,在現有體制下,成績、業績和安全對一個教師,學校來說是何等的重要。但相對于一個孩子來說,如何具備終身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并為自己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帶來幫助,應該才是最重要的目標啊。對于一個有教育良知的教育工作者來說,孰輕孰重,一眼即得!
所以,課程教學需要教師還時間給學習者,還主動權給學習者,還人文關懷給學習者,讓學習者能輕松自由的獲取自己想要的知識,增強能力的修養。
進而縱觀我系統的一些管理制度與學校的管理方式,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很多學校缺乏科學管理,以領導的個人素質憑經驗和個人喜好領導一所學校,讓人感慨良多,教師也頗多苦楚。因為對校長負責制的內涵不清楚,所以很多教師選擇緘默。
⒈管理方式簡單粗暴,比之某些教師對學生有過之而少不及。
很多領導動輒制定各種符合個人認知標準的制度來管理和約束教師,而無需考慮是否科學或者是否合法。搞“一言堂”,獨裁管理,認為校長負責制就是我負責就應該我說了算。工會、教代會本應發揮積極溝通與建議作用的機構純為虛設。對教師做得不如意的輕則制度懲罰,或者破口大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