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發揮“五老”作用 致力關心下一代工作
四是建造福泉山“紀念碑”、“鐵流亭”。建造該碑亭,是為了紀念臺屬武裝“鐵流”部隊在寧海革命斗爭史上的功績。1994年9月,前童鎮熱心教育下一代事業的一批老干部提議要建立紀念碑亭,得到了縣、鎮兩級黨委的重視。寧海縣委于1995年11月18日批示同意,建造紀念碑亭是為了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的具體體現;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歌頌革命前輩的歷史功績的義舉;開辟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是功在千古的事業,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此工程于1995年9月15日開工建設,至1996年7月5日全面完工。整個工程占地960平方米,總造價18萬余元。1996年7月5日,也就在寧海解放47周年紀念日當天,前童鎮黨委、政府隆重舉行了“鐵流亭”、“紀念碑”落成揭幕儀式;縣委在此建立的“寧海縣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碑也同時揭碑。福泉山“紀念碑”、“鐵流亭”已成為縣、鎮兩級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每年至少有4、5千人到此接受教育。此碑亭的建設,凝聚了前童鎮關工委和一批老干部不辭辛勞,干凈做事,甘于清貧,樂于奉獻的精神,是對先烈的最好紀念。然而,前童鎮關工委王恕寅、王興全、童中法、楊志肯等老干部,為建造此碑亭,嘔心瀝血,從嚴冬到盛夏,跑鎮里、上福泉山、進城關聯系工作100余次,均無享受任何補貼,車旅費、餐費總計不上100元人民幣。
五是創建前童民俗博物館。此館是在前童村文物保護利用辦公室領導下,發動全村“五老”人員開辦的,搜集了日用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民間珍藏的古文物,還有鼓亭、千工床等工藝品,館藏豐富,充分展現了這一地區從古老向近現代發展的農村文明史。現在,此館已被列為“縣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教育廣大青少年更加熱愛家鄉,珍惜古文化,不斷創新,熱愛科學,立志成材,為建設美好家鄉而努力。
前童鎮關工委在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通過全體離退休干部的共同努力,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上級要求和兄弟單位相比,還有一定的距離,今后我們一定要按照中共寧海縣委辦公室[2004]96號文件精神認真學習,并在學用結合上下功夫,爭取做出更大的成績,為培養“四有”人才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