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政治經濟學中若干問題的認識
另一方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各工業化國家的政府作為經濟組織進入生產過程,不僅在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的生產上對生產資料進行直接的社會占有,而且對各種私人資本和社會資本的運作進行規范——這些規范不光是政府制定的,更主要的還是國家組織中的立法機構制定的——使得這些資本的占有具有社會性或者更高程度的社會性。因此,當今工業化國家的生產資料的占有方式已經基本上或主要表現為社會占有的形式。當然,這種社會占有仍然處于私人財產的范疇內,但是,生產資料在法律上的私人所有權已經由于這些規范而逐漸模糊并逐漸脫離對生產資料的占有活動,其作用已日益表現出減弱的趨勢。
6.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對物的私人占有所形成的法的關系是財產權即所有權,而隨著對物的占有的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對物的社會占有所形成的關系就是現代產權。因此,現代產權關系與歷史的所有權關系已有很大差異。從歷史的所有權概念已不能推導出現代產權概念。西方經濟學家對現代產權概念的定義也尚未統一,而是各自從不同角度去定義產權概念的。有的從信息不對稱理論出發,有的從不完備合同理論出發,有的從外部不經濟性出發,等等,都可以引出產權概念。但這些定義都只是對產權運作表象所進行的描述,尚未從本質上規范。因此,如果我們把產權概念定義為占有社會化的法的關系,前述各種不同的產權概念就都統一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