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培訓就業機制 充分開發農村人力資源
二是對進入本縣城鎮務工經商的農民,我們還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探索出一條農民進的來,住的下的工作路子。對戶籍制度實行重大改革,實行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同時,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相應改革與戶籍制度緊密相連的勞動就業、住房、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等制度,努力創造一個使城鄉勞動力在就業、對社會生活的參與以及社會福利保障等方面權利平等、機會均等的制度環境。在就業方面,取消各種準入條件,農民和市民享有平等就業的機會。在教育方面,進入本縣城鎮務工經商的農民,安排其子女就近入學,不收取任何附加費用。在社會生活方面,樹立進城農民是“新的市民”的價值理念,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暫住人口”,使他們盡快融入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新環境。到2003年全縣就有4萬多名農民進城落戶,從“農民”轉化為“市民”,他們的居住條件、生活環境和應享受的權利待遇與當地市民一視同仁。
四、建立異地輸出與本地轉移同步的就業機制
近年來,我縣堅持本地與外地市場一起抓,不斷擴大就業領域,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就業格局。
一方面,抓住發達地區經濟高速增長對勞動力需求增加的機遇,加強區域勞務協作和山海勞務協作,做好勞務異地輸出。各鄉鎮主動出擊,充分利用山海協作、招商引資的機會,想方設法參加沿海地區召開的各種勞務交流會,進行廣泛的勞務交流和洽談;定期同沿海發達城市舉辦人力資源招聘交流會、勞務供需見面會,有序組織農民外出務工。縣勞務輸出服務中心與上海、杭州、寧波、溫州等大中城市勞動力交流中心簽訂長期了長期的勞務協作關系,雙方定期舉辦勞務招聘會;五鳳鄉引導本地農民走“電子裝配”特色勞務輸出,每年都組織溫州電子加工企業前來招工;沿浦鎮每年都會邀請制鞋公司和當地農民舉辦以“鞋文化”為主題的文藝晚會,把打工經濟與當地文化產業兩塊蛋糕一同做大;赤溪鎮利用省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程結對幫扶工作開展之際,聯系結對幫扶的寧波市北侖區有關企業來本地開展訂單培訓,最多一次就簽定150人的勞務輸出合同。
另一方面,通過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農村城鎮化的“三化”戰略,為農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使20多萬農村富余勞動力實現就地轉移。到2003年,全縣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100多家,帶動農戶5.6萬戶,占總農戶數的30%。有注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300家,直接安排近2萬名農民就業。各地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注重培植城鎮產業體系,為農民提供就業新載體。近年全市新開發城區面積500多萬平方米,吸引了一大批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經商與定居。新上工業項目300多個,提供就業崗位3萬多個;新增市場經營面積40萬平方米,增加就業崗位10000人。
五、建立外出就業與回鄉創業并舉的雙向流動機制
在抓好農民外出就業的同時,我們還積極引導和鼓勵那些已經完成資本原始積累的外出務工農民回鄉創業,為他們提供能夠施展聰明才智的創業平臺。一大批外出務工農民從“打工者”變為回鄉“創業者”,從農民變為商人,他們帶回資金和技術的同時,也帶回了先進的管理經驗和全新的市場意識,成為一支推進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帶動農民致富的生力軍。他們的角色轉換,突出的表現在三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