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財務管理中謹慎性原則及應用
談財務管理中謹慎性原則及應用
財務管理中謹慎原則也稱穩健原則,是指在某一會計處理方法有幾種方案可供選擇時,要選擇對凈收益和財務狀況產生影響的樂觀程度最小的那一種方案,即要求人們在會計處理上持謹慎態度,充分估計可能的風險和損失,盡量少計和不計可能獲取的收益,把風險和損失縮小到最小范圍。具體而言,就是對于資產和收益確認傾向于“從緩認可”,計量上“寧低忽高”而對負債和費用在確認上遵循“從速認可”,計量上“寧足忽缺”的方法。對經營的不穩定性和風險性的各種因素作出謹慎的反映和處理以保持企業的穩健經營,增強企業后勁。
一、在財務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及其對策。
《企業會計準則》第十八條規定“會計核算應當遵循謹慎原則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發生的損失和費用”。這是我國會計制度改革的一大突破。它充分體現了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客觀要求。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⒄梗笠檔氖諧》縵鍘⒕縵鍘⑼饣惴縵盞炔蝗范ㄒ蛩丶本繚齔ぃ誆莆窆芾砩隙薊崠嬖諍芏轡侍猓渚嚀灞硐衷諞韻錄父齜矯媯?/span>
1、企業短期行為。
企業經營中的短期行為是個普遍問題。我國經濟是以國有經濟為主導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擁有國有資產所有權,企業享有經營權,考核一個企業經營者的能力通常只是看企業的經濟效益。這就有可能造成某些企業經營者為了顯示自己的業績,只顧當前效益而忽視企業的長遠利益,不對企業資產保值負責的短期行為。其表現主要有該攤的費用不攤、該提的折舊不提或少提等,導致成本不實,潛虧掛帳,利潤增大,不良資產增加,資產保值增值出現虛假成分。按謹慎性原則要求進行資產計價,提足必要的準備基金,可以防止企業收入超分配,有效地遏制這種短期行為。
2、國有資產能否保持完整性。
長期以來,國有資產遭受的侵蝕十分嚴重表現在固定資產折舊率低,資產補償不足,資產價值從分配渠道中流失;企業與外部債權債務關系日益復雜,呆帳壞帳損失隨之增大,企業很多債權難以實現,雖已掛帳,卻造成事實上的損失等等。若按謹慎性原則加以處理,不僅使資產價值得到足額補償,而且呆帳損失也可以得到彌補,從而保證了國有資產的安全和完整。
3、會計信息質量的問題。
運用謹慎性原則,對可能發生的壞帳等潛在損失予以合理確認和反映,使會計報表等信息資料真實地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從而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因為,將可能發生的壞帳損失通過計提壞帳準備金,以壞帳準備的形式作為應收帳款的抵減科目在資產負債表上列示,可以提醒報表使用者資產負債表上列示的應收帳款并不一定就能實現,或者說,該資產的實際價值有可能低于報表數字。由此使資產負債表真實地反映出了企業的債權情況。
4、應該規范會計改革方法。
近年來,為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國家對會計制度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國家為增強國有大中型企業活力,采取了在規定范圍內適當提高折舊率擴大企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的資金來源;為增強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的競爭力允許企業計提壞帳準備金等做法,都已在不同程度上體現了謹慎性原則。謹慎性原則為上述方法提供了依據,從而使這些做法規范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