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財務管理中謹慎性原則及應用
二、慎性原則在會計中的具體應用。
目前謹慎性原則在我國會計工作中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關于存貨計價。
傳統的存貨計價方法有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個別計價法,由于近幾年我國的物價水平普遍處于上升狀態,因此又產生了比較科學的后進先出法。由于個別計價法的適用范圍小,加權平均法的作用又介于先進先出法和后進先出法之間,所以我們重點對先進先出法和后進先出法加以分析。
先進先出法是假定先購進的存貨先發出,并根據這一假定的成本流轉順序,對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進行計價。它的優點是存貨成本流動比較接近于實際的貨物流動,期末結存商品價值比較符合物價變動趨勢,也使管理人員不能隨意操縱收益變化,保證了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后進先出法是假定以最后購進的存貨先發出,并根據這一假定的成本流轉順序,對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進行計價。他的優點是較好地使接近當期的成本與當前的收入相配比,從而計量的營業收益較為真實。
根據謹慎性原則的要求,先進先出法適用于市場價格普遍處于下降趨勢的商品。因為采用先進先出法,期末存貨余額按最后的進價計算,使期末存貨的價格接近于當時的價格,真實的反映了企業期末資產狀況;期末存貨的帳面價格反映的是最后購進的較低的價格,對于市場價格處于下降趨勢的產品,符合謹慎原則的要求,能抵御物價下降的影響,減少企業經營的風險,消除了潛虧隱患,從而避免了由于存貨資金不實而虛增企業帳面資產。這時如果采用后進先出法,在庫存物資保持一定余額的條件下,帳面的存貨計價永遠是最初購進的高價,這就造成了存貨成本的流轉與實物流轉的不一致。
后進先出法適用于市場價格處于不斷上漲趨勢的商品。因為采用后進先出法,發出材料的單價比較接近市場價格,而企業期末存貨的帳面價值反映的是最初購進或發生的存貨價值對物價呈上漲趨勢的產品在計價上持穩健態度這樣企業的經營利潤能夠比較客觀合理地反映企業經營成果。這時如果采用先進先出法,則使早期的低成本與現在的營業收入配比,使毛利虛計,這樣勢必造成企業的短期行為,在企業較高盈利水平假象的背后隱藏著很大的潛虧因素,留給企業無法消化的歷史包袱,增加企業經營風險。
因此,企業采用哪種存貨計價方法,要視價格變動趨勢而定。從謹慎的角度出發,寧可選擇少計期末存貨價值,高估發出成本的方法以便保證企業的存貨重置能力,確定企業的真實利潤。
2、關于固定資產折舊。
對固定資產采用加速折舊法是謹慎性原則的又一典型應用。固定資產的一個主要特征是能夠連續在若干生產周期內發揮作用并保持其原有的實物形態,其價值通過提取折舊的形式逐漸轉移到產品中去,實現價值補償。長期以來我國對固定資產折舊一直采取平均年限法和工作量法,按固定資產使用年限或固定資產所能工作的時數平均計算折舊。忽視了由于技術進步而引起的價值上的損失及物價上漲因素。《企業會計準則》規定:“如符合有關規定,也可以采用加速折舊法。”行業會計制度進一步規定某些企業經財政部門批準可以在雙倍余額遞減法和年數總和法中選定一種方法進行加速折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