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家長會教師代表發言稿
所以說,家長的身體力行、家長給孩子提供的環境和氛圍,這都很重要。當你看到孩子做的不對的時候,你就要反觀一下自己,是否哪里做的不對了……
(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是要培養孩子的是非觀。
這個問題往深里說,是想讓孩子能夠盡早的意識到和解決“人為什么活著”的問題。他們現在可能還不會問這個問題,再過三五年,他們就要問了。不過這個問題太大,本人活到“奔四”的年紀,也還沒完全搞清楚,又怎么能讓一個小孩子搞清楚呢?!所以,先簡化成是非判斷的問題。
最貼近現實的,首先是讓孩子知道學習是為了誰而學?不是為了別的什么人去學,而是為了掌握知識、理解自己所處的這個世界(社會)去學;不是為了讓別的什么人高興所以努力去學,而是要解答自己總會不時冒出來的“為什么”所以去學……凡此種種。今天早上送女兒上學的路上,她問我“爸爸,你最喜歡的東西是什么呀?”我說“我還真不清楚我最喜歡的東西是什么,但我知道我現在很迫切需要的東西是錢。”她說“你現在迫切需要的是錢,我現在最需要的學習知識。”我說“嗯,小姑娘不錯。”然后,還有一些討論在什么情況下你才會發現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的對話。撇開我當時那個很欠考慮的回答,她的回答我覺得是符合她現在的角色的。反過來說,就是她對于要學習的理解還是比較積極正面的。
其次是希望孩子不要太貪心,不光是指吃喝玩樂的,學習上也適用,什么都想學的結果多數是淺嘗輒止。所以要適度。孩子提要求,要跟她分析,想要的東西要來了能不能讓它發揮效用;不能僅僅滿足一時的占有欲,很快就扔回收站去了。感興趣的東西很多,能下功夫去學、去深入的也就一個兩個,貪多嚼不爛嘛。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是個美好的夢想,不是現實。
三是希望孩子不要太追求奢侈,要能夠知足。當然這里不能去考慮欲望推動社會進步、推動生產消費的問題。人的欲望推動社會發展,這沒錯。每人都一年換一部手機,全中國每年手機可以賣掉幾億部,要是三年才換一部手機,手機市場就得縮水2/3。要是大家都不消費,好多企業都得倒閉了。對吧?!但這不能作為個人不斷膨脹欲望的借口。凡事自己覺得“夠用”就好,我個人理解的“夠用”的標準是滿足基本的需要——或者說是符合社會平均的需求水平。大環境是解決了溫飽、正在建設小康,那“夠用”的生活水平就是跟這個差不多匹配就可以了。以前汽車是奢侈品,現在已經成為了日用品,但沒必要總看著鄰居家的保時捷、法拉利眼紅對吧?!以前一家人住個3、4十平方的大板樓覺得挺好,現在住個一百三四十的房子也要滿足啦,不用總盯著你同學家住的是3、4百平方的獨棟別墅對吧?!欲壑難填的人總會有,但你只要做到這個人不是你就好。日常生活中把這個觀念逐漸的讓孩子去理解、接受。人活著不能成為欲望的奴隸,而應該努力讓欲望成為關在籠子里的老虎。即使你的(家庭的)收入水平能夠讓你擁有更高水平的生活,你也同樣可以主動選擇放棄~。古人言“儉以養德”嘛!
四是希望孩子不要太功利。學習是這樣,生活當中也要這樣。不能說對自己有利的,就緊緊抓住;沒有好處的,充耳不聞、視而不見。小朋友間找玩伴也是同樣,先別急著把班上的同學分個三六九等。
五是希望孩子不要太執著。小時候這個問題體現不明顯,可能有點兒感受就是脾氣倔點兒;長大了以后這個問題就會凸顯出來了,她認定了的東西就非要怎么怎么樣,這樣不行的,搞不好在這上面要吃大虧。小時候嘗試著把孩子的倔勁化解一些,讓孩子改一改,對以后有好處。
六是希望孩子不要太浮躁。要能夠靜的下來、沉得下去,不要天天太鬧騰,一會兒折騰這個、一會兒折騰那個,剛才講習慣的時候也有所提及。老話說“靜以修身”、又說“寧靜以致遠”,對養成一個恬淡的性格,是有好處的。
七是要教會孩子懂得感恩、要有所敬畏、要有愛心。什么是感恩,就是對什么事情,不能總認為它是應該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是應該的,爸爸媽媽對我好也是應該的,……等等等等。你要感恩的東西很多很多。就說一碗飯,就需要有天、地、陽光、風雨、還有很多很多的勞動者們……,等等等等。西方人感恩造物主、感恩上帝,中國人不這么講。但要懂得。懂得感恩,然后才會有敬畏、才會善待別的人和事。有個老同學的qq簽名是這么寫的:活著,就是幸福;如果還能健康的活著,就是最大的幸福。沒錯啊!不能健康的活著的人太多啦,天災、人禍、病魔,不說老的,多少年紀輕輕的沒法兒壽終正寢呢?!所以健康的活著的你就應該感恩哪,你會畏懼那些帶來危險的東西和事情啊,你會憐憫那些不幸的人和事啊,你會想著幫助那些有困難的人哪,你才會對別人寬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