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家長會教師代表發言稿
八是希望孩子學會正確對待挫折。這個我女兒是經歷了一些啦。現在的很多孩子,都是寵著長大的。這個要注意,小時候適當的讓他們受點兒挫折是好事兒不是壞事兒,要借這樣的機會讓孩子學會疏導管理自己的情緒、心理,改變思考問題的方式,不要把問題往壞的、極端的方向去想,而是要尋找積極的方面化解。不要等到孩子上了中學、大學以后才發現孩子的抗壓能力這么差,想補救都很棘手啦。新聞里大家也看到很多,遇到點兒不是什么大事兒,就跳樓輕聲的、報復社會的,不管是學生還是成年人都有。心理承受力差、思想極端是很重要的因素。
講到這里,可能有的家長已經發現了,孩子照這個樣子培養大,很可能會是缺乏明顯個性的、很“中庸”的一個人。這個問題,我自己也有意識到,好還是不好、對還是不對,很難說!但就我自己的取向,是傾向于這樣的,覺得這樣沒什么不好。風聲雨聲讀書聲,聽著,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家事國事天下事,了解,漫隨天外云卷云舒。孩子長大以后是不是要治國、平天下,老話講“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現在已經十歲了,我沒看出來,那就老老實實的把“誠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養性”的事兒做好就好了嘛!
(以上是第二點)
第三點是要積極發現孩子的優點,認可孩子的努力。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每個孩子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只是因人而異、各個不同罷了。生活中要傾向于相信孩子、鼓勵孩子、認可和賞識孩子,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對立面看待問題。當然這不是說什么事情都由著孩子自己來,一點兒不干預;有些情況下,也需要適當的監督或抽查對孩子有個警示作用,如果發現孩子走偏了,及時糾正。
日常多給孩子一些嘗試或鍛煉的機會,讓孩子逐漸的學會自理。就我女兒說的話,平時放學是一個人在家的,是不是按時寫作業,還是看電視、玩游戲了,主要是靠她自己把握,我是要等到下班6點半左右才能回家的,她媽媽有時候會中間抽查。有時候也發現她會貪玩,那發現了就要跟她溝通,講道理、敦促她改正。
要允許孩子有時間玩、又不能無節制的玩,慢慢地讓她學會控制時間,這比逼著她表面上不能玩背地里偷著玩要強,偷著玩、玩、玩……,慢慢地就沒有節制了。
孩子在家里可能會主動的幫忙做些家務,比如說端飯、洗碗、疊衣服之類的,做的好不好另講,但這事兒本身要積極的給予肯定和鼓勵。在外面她會注意環境衛生、遵守交通規則、還會跟你說要提倡光盤行動、先給長輩盛飯什么的,這都是很積極的方面,就要多鼓勵。
日常生活當中,我能感受到她在努力,就像我能感受到她身上還有很多不足之處一樣。對不足之處后面繼續改,不能因此而否定她的努力。
第四點是多跟孩子交流,多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要能夠融入孩子的生活。
課外的時間,家長盡量多陪孩子一起,可以是學習、也可以是運動、或者其它活動、玩耍;無論是一位家長還是兩位家長同時,都是必要的。當然如果有差不多同齡的孩子讓他們在一起玩,也很好,但不能替代父母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如果也沒有同齡孩子玩兒,把孩子留給老人其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微信里面看到一句留言:對單位來說,你其實很不重要;對家庭來說,你真的很重要。每位家長有自己的價值取向,我也沒打算改變家長們的觀念,但就這句話來說,我個人認為很有道理。最簡單的設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你不在了,單位會不會怎么樣?你的家庭會怎么樣?!……結果一目了然。
家長在跟孩子交流的過程中,要有耐心,要注意傾聽,了解孩子的想法、情緒,要鼓勵孩子勇于表達。
如果孩子說出來的想法和意見不符合家長的預期,一定不能急著潑冷水甚或一棒子打死,否則以后她就再也不會跟你說了。即使她的意見是不合理的,也要有一個讓她一步一步明白為什么這是不合理的這樣一個過程。朋友圈里有個同學有一次發了一個她跟她兒子講道理的小段子,一個晚上搞了4個小時,她的留言是“只有對我兒子,我才有這樣的耐心”。我說這是我學習的榜樣,現在我還做不到這樣子的程度~
如果孩子講的是合理,要尊重她的意見,家長要會適當的讓步;如果家長錯了,也要會跟孩子承認錯誤,不能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孩子。這樣才能使以后更多更好的跟孩子溝通。
當然在這點上,兩位家長的步調最好能保持一致,不能一個說這樣,另一個說那樣,那孩子就混亂了~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現代的觀點講父母要跟孩子做朋友,不要動不動擺一張家長的面孔,但做朋友起碼也應該有個“長幼有序”的前提吧?!很多人對待孩子的方式還越過了做朋友、走了極端,把孩子養成了老子,做父母的怕孩子,什么都好好好、是是是,不敢跟孩子說重話、孩子不高興了還沖父母發火。這就成了完全顛倒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