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家庭美德踐行優良家風講話稿(精選3篇)
弘揚家庭美德踐行優良家風講話稿 篇1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二零那年,我降生在現在生活的家庭里,到如今已經12年了。生活中,父母常教育我要做一個孝敬老人、勤儉持家、會感恩、懂禮儀的孩子。父母的耳濡目染、日常的潛意默化,使得我家的家風在我身上逐漸凸顯出來。
“百善孝為先”。孝是我家家風亙古的主題。孝順父母,孝敬老人。我一直懂得要孝順父母,是父母把自己生出來并養育長大,我們要尊重父母、孝敬父母、報答父母。不要讓父母擔心,更不能讓父母傷心,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孩子。同樣2我的父母也很孝順他們的父母。
“儉”是我家家風的第二個特點。我們家提倡不浪費一滴水,一度電,一張紙……節儉從小事做起。記得有一次我們家的水龍頭壞了,怎么也關不緊,媽媽就在水龍頭下放一個桶,一天滴的水裝了滿滿一大桶,媽媽就用這一桶水做飯洗菜。并且把洗菜的水留著沖廁所。節儉這兩個字深深的刻在我的心里,從小我就懂得節約。比如紙寫完正面還可以用反面來寫,寫完后還可以用來折紙飛機玩,這樣不僅節省了紙張,還可以廢物利用;廢紙、易拉罐、礦泉水瓶收集起來拿到回收站賣后買學習用品。從小我就養成了節儉的習慣。
我們家也非常注重禮儀。我爺爺是教師,教書育人。非常重視對我爸禮儀方面的教育,以至于今天我也深受爸爸的影響。“您好”、“請”、“不好意思”、“打擾一下”、“謝謝”……這些文明用語,時常掛在我嘴邊。在公眾場合不大聲喧嘩;吃飯時不狼吞虎咽;走路不瘋逗打鬧。見人打招呼,對人有禮貌。良好的禮儀,不僅提高自己的素養,也構建了良好的鄰里關系,促進了社會的和諧。
家風是祖祖輩輩一代代傳下來的,它教導我們如何做人,如何處世;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我們要讓這良好的家風一直延續下去,讓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得到傳承和發展。
弘揚家庭美德踐行優良家風講話稿 篇2
早些年,家里境況不好,五口之家,基本上就靠父親給人家干些泥匠活來維持一家生計。為了支持我和兄弟幾個的學業,從我讀高中那會兒起,父親便戒了煙。
我清楚地記得,父親每天晚上從工地上回來,口袋里都會揣著一包香煙。這是房東家每天發給工匠師傅的,算是“額外補助”。父親不抽煙了,除了有時候因交際需要拆一包遞給工友師傅抽外,大部分都原封不動地帶回家,然后交給母親放進衣柜里。日積月累,數量多了起來,母親會隔三差五地拿幾包香煙到附近商店兌貨一些家庭日常生活必需品。兌換價比香煙的市場售價低一點,這種生意店老板自然也樂意做。
我讀高中時是家里經濟最拮據的時候。因離家較遠,我只能寄宿。我的寄宿用品都是用父親攢下的香煙兌換來的。每逢學校放雙周假,父親便早早地張羅,母親拿幾包煙到店鋪兌些豬肉,給我改善一下。晚上,父親從工地歸來,還要仔細詢問我的情況,從學習到生活,從身體狀況到人際交往。望著這用香煙兌換回來的肉湯,想起這來之不易的香煙,肉湯蒸騰起來的熱氣模糊了我的雙眼。
如今參加工作、成家立業多年了,吃肉也早已不是什么奢望,苦日子熬過來了。我還是會想起多年前父親戒煙省錢、母親兌肉煲湯的情景,內心總是久久不能平靜,因為那香煙里、肉湯里,包含著太多太多的父愛和太深太深的親情,更為重要的是,父輩言傳身教的儉樸家風,讓我在耳濡目染中成熟。
弘揚家庭美德踐行優良家風講話稿 篇3
一到周末,我們總會提前接到媽媽打來的電話:“休息趕緊回來,我給你們做好吃的。”每次接到這樣的電話,我的心里總是滿滿的感動。
我的媽媽出生于1960年,那時正值中國鬧饑荒的時期,媽媽是家里的老大,下面還有陸續出生的5個弟弟。從懂事起,她就成了外婆的好幫手,在家負責燒火做飯,照看舅舅們。到了該上學的年齡,媽媽央求著要跟著院里的同齡孩子們一起步入學堂。好不容易上了兩個多月,外婆患了心臟病,媽媽只能輟學回家幫忙照顧家里,從此失去了讀書的機會。后來,舅舅們一天天長大,媽媽跟著上學的舅舅們學會了數學加減乘除口訣。雖然她只會寫自己的名字,認識的漢字也不多,但是我剛上學時家庭作業都是媽媽指導的。媽媽經常鼓勵我,在學校要老老實實聽老師的話,好好念書,莫著急家里,考取了,就是砸鍋賣鐵也會讓我上學。或許正是媽媽這般鼓勵和支持,我成為全村第一個考取中學和中專的女孩兒。
媽媽嫁給爸爸時,是在爺爺的葬禮上拜堂成親的,農村的習俗叫“隨喪磕頭”結婚,那是爺爺離世時的心愿,希望看著她嫁過來,了卻老人的念想。面對貧困的婆家和3個未成年的弟妹,勤勞的媽媽跟著爸爸一起成為家里的主勞力,每天白天下地干活掙工分,換取全家人的口糧。
到我中專上學那年,家里的田地被洪水淹沒,基本的口糧沒有了。更糟糕的是,每年為我們攢學費要賣的兩頭豬因一場瘟疫病死。這一切像一座大山,壓在媽媽的心頭。那年臘月,媽媽到處跑著為我湊學費,20xx多元錢當時來說不是個小數目,終于在過年以前湊齊了,媽媽的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然而在我讀中專第二年,我的弟弟因摔傷住院,身體一向很好的媽媽大病一場,整個家庭陷入經濟困境。眼看到了上學的時間,媽媽咬緊牙關,不顧全家人的反對,毅然做出賣房供我上學的決定。當時在鄉親們看來,媽媽簡直不可理喻,供個女娃兒讀書,還賣房子,早晚是嫁出去的人,不值。媽媽對我說:“女兒,莫管人家咋說,跟以前一樣老老實實的讀書,你要爭口氣,媽媽小時候很想讀書,沒有機會,你只要能讀,媽媽會想盡一切辦法的。”
帶著媽媽的囑托和期望,我和弟弟努力學習,從學校里帶回來的一張張獎狀是我們送給媽媽最珍貴的禮物。畢業后都回到家鄉工作,“在單位上要勤勞,要老老實實上班,踏踏實實做人,不能忘本。”媽媽的教誨時時縈繞在我們耳邊。
現在,家里的日子越過越好,我們都相繼成家立業,這一切都來源于媽媽的勤勞、善良、堅忍和無私奉獻。有人說,母愛如細水長流,我卻感受到母愛如山。正是媽媽,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信守著中國傳統美德,用自己微弱的肩膀,為我們支撐起一片廣闊的藍天,讓我們在她濃濃母愛的呵護之下長出堅實的翅膀,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