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明禮誠信演講稿(通用9篇)
小學生明禮誠信演講稿 篇1
中國素以禮儀之邦、文明古國著稱于世。“貴者敬焉,老者孝焉,長者弟焉,幼者慈焉,賤者惠焉”,“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這些都是中國自古講究禮儀、禮貌的代表言論。
的確,明禮是人的外在行為表現,而誠信則是人的內心狀態。“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無本不立,無文不行”。誠于內而禮于外,是對明禮誠信的最佳詮釋,明禮,只有表現了人內心的誠信本質,才不會流于虛偽的形式;誠信,只有通過明禮的外在形式,才能最恰當地表現出來。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的身邊,禮儀和誠信是處處可見的,它們完完全全反映了一個人的人品。
在學校,見到老師要問好;回到家,見到父母要問好,禮貌是我們基本的道德。我國更是禮儀之邦,文明古國,所以,我們要更好地將禮儀充分發揚下去,讓所有人見到這個“禮儀之邦”的魅力!
但是,僅有這些外在的禮貌是遠遠不夠的,誠信才是做一個人最重要的根本。假如,人沒有了誠信,假如,這個世界上沒有了信任,那么,一切將會是虛偽的,一切也會變得黑暗,人,會更加貪婪,后果將會一發不可收拾。沒有了誠信,誰還會有信任?沒有了信任,誰還能一輩子安安逸逸地活下去?這些如同食物鏈一樣,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一樣東西丟失、毀滅,后面依靠它生活的東西也會消失。
有一次,我和奶奶一起去買菜,好些人都要吆喝著,叫賣著。有一位的菜十分新鮮,而卻沒什么生意,一旁走過的人低聲說著:“她賣菜總是缺斤少兩,菜新鮮也不買她的。”可見,一個人的誠信是多么重要啊!
小學生明禮誠信演講稿 篇2
迎著五星紅旗在空中飄揚的旗影,我們共同在旗幟下成長。文明和禮貌伴隨我們成長,誠實和守信在我們心中滋生。
溫馨的大家庭中總不時回蕩著朗朗書聲,校園里的句“老師好”溫暖了老師的心,一句禮貌的話語,足以表現我們的成長在一步步向文明的未來進發。當我們為老奶奶、老爺爺讓座時,總是聽到他們表達的謝意;當我們以微笑待人時,也總能看見他們泛起微微的笑容。所以,文明、禮貌不僅是我們表現的進步,更是社會中美的傳遞。
《狼來了》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通過這個故事,我們都知道了誠實是多么地重要,如果總是撒謊,那別人就再也不會相信你了。誠實是中華民族的一種美德,也是我們當今中學生應有的一種修養,我們都能場起“明禮誠信”的風帆,一路前進!
未來的世界,我們不知是怎樣的,可如果我們能攜手一起創造出更美好的現在,那么,我相信我們就一定能暢想出未來的綠色自然!
我想,“明禮”兩字并不是單單說出來的,社會中的許多人現在仍還在為我們做出榜樣,在我們年輕一代的身上大力地倡導文明、誠實。禮貌是中國自古以來所崇尚的一種文化,我們應該更加努力地將中國“禮儀之邦”的美名名傳承下去,懂得尊敬老人、孝順父母、感恩老師、和諧相處同學等一些文明禮儀,讓我們的身邊永遠飄蕩著那正義的道德之風。
誠實,我們每個人所必備的原則。有了誠信,才能有朋友,有了誠信,才能樹立個人的品質。即使在面臨誘惑時,也絕不能放棄自己的原則,愿我們每個人都能遵守自己的原則,不在誘惑面前屈服。
小學生明禮誠信演講稿 篇3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歷史淵源,這是每一個中國人值得驕傲的一點。
文明,這是一個人人向往而又憧憬的字眼,可為什么有“請不要隨地扔紙,吐痰”的字眼一次又一次出現在國外的街道、公園?而且是用中文書寫。這一切不都是在告訴我們中國人的文明令人堪憂嗎。
“中國是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現在我們要解決的難題之一是文明禮儀”。這是一位國家領導人說的話。中國的網民對此持有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中國人的素質沒問題,是外國人輕視中國的緣故才這樣說;有人則認為,中國的文明是應該注意一下了,在這樣下去,危害的是一個一個稚嫩的幼小的心靈啊。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文明讓世界更美好,在我們的身邊都會有榜樣,我們何不去嘗試學習呢。文明透露著一個人的素質涵養,我們又有什么理由不注意這些呢。
中國就業網的數據顯示,每年有23。8%~30%的人是因為講話隨意,不注意文明用語而被辭退,可見文明的重要性。
身為一位中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應該更加懂事不對嗎,更加的注意個人的談吐舉止,這難道不好嗎。
做一個合格的中學生很容易,也許就是一個親切的問候,一次彎腰撿拾垃圾的動作就可以讓你脫穎而出。
嚴以律己,是人生不變的法則。
講文明懂禮貌,愛國守法,明禮誠信,這是每一位公民應盡的責任。
如果你是一位學生,請你再好好學習的同時,少說一句臟話,直至沒有了為止。如果你是一位家長,那你就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了,每天與孩子朝夕相處的您,是否也在不經意間說一句臟話呢?
讓我們行動起來,每天進步一點點,日積月累,你會成功的。
讓文明的摩天輪永遠旋轉在我們的心中,加油!
明禮誠信,你也可以!
小學生明禮誠信演講稿 篇4
各人好!今天咱們一起接頭的標題是誠信。甚么是誠信?顧名思義,同生共死。各人坐在這里聽我陳訴,是誠信;商家犯科運營,是誠信;人們之間互相對等交往,是誠信。孔孟之家,禮、義、仁、信;商鞅變法,“徙木為信”。
誠信,作為中華文明古國的激進美德,幾千年來,遭到人們的盲目信仰和推崇。而時至不日,我們為何又重提誠信?是的,這是由于有許多的事令人駭然:假煙、假酒、假種子、假化肥、假的文憑、假職稱、化名子?不勝羅列。“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獲得誠信,必然獲得進行的空間,失去堅定有力的贊成,獲取人格與自尊。誠信是由"誠"和"信"兩個觀念形成的。誠,即是樸拙,誠心;信,等于守允諾,講光采。
通俗地講,誠信就是說老謊言,辦老實事,做老實人。言而無信是中華民族的保守美德。哲人的"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官方的"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無不說明了誠信的須要性。言而有信是咱們每一個人都應堅守的生活準則。由于只有以誠待人,外干才會同樣以誠相待。古語說“一諾令媛”,不管是在平常保留中,仍是在企業運營中,誠信都是最根本的原則。
然則,遺憾的是,其時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人見利忘義,為了尋求面前目今的長處而置誠信與不顧。如北京電視臺“第七日”中所暴光的“贗品一條街”,那些販子就純粹迷失了這一準則。所以,我認為提出“以言而有信為榮,以過河抽板為恥”。可以說是切中了短處,非常需求。
我認為我們青少年也應當努力造就自身的誠信了解,從大事做起,做一個鐵面無私的人。許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叫孟信的人,家里很窮,無米下鍋,只有一頭病牛。一天他外出,他的侄子將牛牽到集市上賣了。孟信歸來回頭后頗為生氣,斥責他的侄子不該把病牛賣給人家,并親身找到賣主將錢如數退還,牽回了自家的病牛。透過汗青的煙塵,咱們清晰地看到孟信手中牢牢牽住的絕不是一頭罹病的黃牛,而是一條安康與神圣的人品纖繩,它將一小我私家的人品、素養引入了圣潔的圣地。這就是誠信的力氣。
小學生明禮誠信演講稿 篇5
老師們,同學們:
早上好!
今天我也來談一談“誠實守信”。
我先來談一談什么是“誠實”。看到是什么,就說什么,心里怎么想的,就讓他表現出來。這就是誠實。誠實最主要在于不假不欺,我講的不欺是“內不欺己,外不欺人”。誠實的人,言行一致。文不飾,不虛美,胸懷坦蕩,光明磊落;誠實的人總是以真實的一面出現在世人面前,不管什么人,也不管什么時候。所以誠實的人總能贏得普遍的信任。我們通常把“誠實”與“守信”連起來說,這其中誠實是前提,是原因,而守信是結果。人的美德可以列舉出很多,“誠實”是一切美德的基石。“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是誠實的巨大作用。誠實表現在勇于承認錯誤、承擔責任上,這一點尤其顯得難能可貴。不誠實有可能欺騙一時,但長期下去終會露餡,而且失去人們的信任,實在有點得不償失。
再來談一談“守信”。守信乃立身之本,守住信用就是守住人品、守住人格。守信總是以極其負責的態度對待別人,以極其嚴格的要求對待自己。真正的守信者不輕易許諾。是否許諾,以能否踐約為標準。所以,一旦答應,必定做到。在踐約過程中,會有意想不到的困難出現。因而守信者就更加令人尊敬。楚漢時期的季布,重諾言、守信義,當時的人們便有“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的贊言。由此看來,守信在人們的心目中比金錢重要得多。
開學以來,我們學習了《弟子規》。《弟子規》第四章就是講“信”。它教導我們做人要守信,要講究誠信,同時也要有高尚的信念。其中“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就是講說出來的話以信為先,欺騙別人,講不誠實的話怎么可以呢?
在教學過程中,有時候會碰見學生不交作業的。問他,便說沒帶回家或者找其他借口。或者有些同學做作業時抄襲等等,這些都屬于不誠實的表現。這時候就可以用“信為先”來對照自己。說話要以信為先,如果欺騙別人,一次兩次之后別人就不在信任你。“狼來了”的故事我們應該都知道。我們應該吸取那個孩子的教訓。
還有更想說的是信守承諾。答應別人的應努力做到,若沒有做到也要解釋一下。我記得以前老師給我們講過:兩個同學之間的借書,答應第二天借給別人書的人,可是第二天卻不帶,因此失去了同學信任。有的學生犯錯之后通常會答應老師不再怎么怎么做,但有些同學過不了多久就忘掉了。這樣又失去了老師的信任。長此以往就會失去更多人的信任。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一個人如果沒有了信用,他一定不能在社會上立足。所以我們踐行《弟子規》、踐行“誠實守信”不僅僅在現在、在學校,應該在整個人生歷程、在每一個地方。
人生短暫,歲月無情,讓我們以誠實守信來體現尊重生命、尊重生活的執著吧!銘記誠實守信是做人的根本。
謝謝大家!
小學生明禮誠信演講稿 篇6
曾參是孔子的弟子。一天,曾參的妻子安慰哭著的兒子,說不跟她出門,回來殺豬吃。當他從街上回來后,制止正要殺豬的曾參。曾參卻說欺騙孩子就是教子說謊,堅持把豬殺了。從曾參殺豬教子一事,可知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早已融入我們民族的血液中。現今,誠信二字從小到大參透在生活的各個層面。
在我們周圍,常常看到一些不負職責的行為。例如,答應別人的事,并不兌現;明明是自我職責范圍內的事,卻百般推卸職責或者嫁禍于人;為了到達自我的目的,不擇手段、不惜損害他人的利益;不珍惜自我的人格,做事投機取巧;等等。海涅說:“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敷衍了事,弄虛作假,就做不好事,更做不成大事。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中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做人不講信用,不知他怎樣能夠立身處世。生活經驗告訴我們,不講誠信的人能夠欺人一時,但不能欺人一世,一旦被識破,他就難以在社會上立足,其結果既傷害別人,也傷害自我。為人誠信,言而有信,能得到別人的信任,也是自身道德的升華。所以,言而有信,一諾千金。
當然,誠信并不是一昧說實話,在特定的交往情境中,有時需要我們隱瞞事情的某些真相,說些“善意的謊言”但這不是出于個人的“私利”,而恰恰是維護對方利益的需要。“一個癌癥晚期的病人,生病即將走到盡頭,但她并不知自我的的事不治之癥。接診的醫生說:‘你的病并不嚴重,只要自我有信心就必須能治好。’”誠信的核心是善。只要我們正確理解誠信的原則,我們就能擁有誠信的智慧……
無數事實告訴我們,正因我們擁有了誠信,擁有了誠信的智慧,生活才會越來越精彩,開出生命誠信中燦爛的鮮花!
小學生明禮誠信演講稿 篇7
誠信,大意者也。事業憑誠信而漸進,人才籍誠信而玉成。孔明理解“拖孤”為一“誠”字,曾子殺豬為一“信”字;有了“誠信”二字,百年的老店得以顧客盈門,劉邦的約法三章得以千年傳為美談。古人云:索物于暗室者也,莫良于火;索物于當世者,莫良于誠。
金錢有價,誠信無價。然奸詐者,當誠信為手中的籌碼;自私者,視誠信為身上的累贅;真誠者,則當誠信為無價的美鉆。
千兩黃金易得,誠信之人難尋。茫茫人海,環視四周,何人擁有誠信何人堪稱誠信之人誠信者,遵守諾言,履行承諾。好比從前,有一男子,與一女子相約橋頭,到了時辰,女子未到,但他不離去,下了“不見不散”的決心,洪水來時,他緊抱柱子,最終死在了洪水的催殘下。他為誠信而活,為誠信而死,是誠信的化身,是誠信的軀體。
誠信是偉大領袖毛主席喊出的“中華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錚錚口號;誠信是鄧小平爺爺眼望深圳發下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宏偉誓言;誠信是新一代領導人“開發西部”的偉大決心;誠信是小孩子把一分錢交給教師的甜蜜笑容;誠信是運動員們頑強拼搏的點點汗水……
誠信是一種風格,一種形式,一種人品,一種態勢;誠信是一種修養,一種瀟灑,一種境界,一種偉大;“誠實”是誠信之本,誠時才是實實在在的人生,才能使高貴的頭顱真真昂起;“受信”是誠信之則,受信才能有始有終,善始善終。
誠信是人之脊梁,有詩云“山無脊梁,要塌方;虎無脊梁,莫稱王;人無脊梁,別做人,做個飯袋,裝米糧。
小學生明禮誠信演講稿 篇8
這星期,舉行了一次英語預考,雖然沒有取得我盼望的100分,可是令我刻骨銘心…
悅耳的鈴聲一響起,教師就笑瞇瞇地走進了教室,手里拿著一沓厚厚的試卷:“同學們,這節課進行英語預考。”話音剛落,原本安靜的教室立刻沸騰了,“糟了,我沒有復習!”“教師怎樣突然襲擊啊?”“這次考試我肯定考不好!”同學們七嘴八舌地叫道,有的急忙翻看書本,有的拿出單詞表,嘴里念念有詞。我卻鎮定自若地坐著,靜靜地等待著教師發試卷:我可是英語高手,對付這種考試,還不是小菜一碟!
聽力過后,教室里鴉雀無聲,只聽見沙沙的寫字聲。我奮筆疾書,從容不迫地攻克一道道題目。唉,“趣味的”英文單詞怎樣拼寫啊?霎時,我的腦子一片空白,原本熟悉的單詞怎樣也想不起來了。我心急如焚,只好先做后面的題目。其他題目我都會寫,并且十分有把握拿到全對,如果因為一個單詞被扣掉一分,真是太不應當了!偏偏這時候草稿紙又沒了,我嘀咕著“倒霉”,翻找書包里的草稿紙,突然,眼睛一亮,瞄到了英語書:只要看一下單詞表,那一分就能拿回來了!我的手不知不覺伸向英語書,猛然間,我仿佛看見幾只眼睛在瞪著我,我連忙縮回手。望了望墻上的時鐘,只剩下五分鐘了!抬頭看了看教師和周圍的同學,還好沒人注意我。再不抄就來不及了!我像下了決心似的,再次把手伸向英語書。也許是因為做賊心虛,那本英語書竟是那么的沉重,我的手居然無法移動它分毫。這時,教師和媽媽失望的眼神,同學們歧視的目光,一一浮此刻我的腦海中,耳邊又回想起教師教育的言語:人最重要的是誠實。最終,我還是沒有拿出英語書,因為我要做個誠實的學生。這時,鈴聲準時地響了起來……
雖然這次考試我沒能得到夢寐以求的100分,可是我收獲了比這還寶貴的東西——誠信。孟子曾說過:“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誠信是每個人應有的品質,在成長路上,我會一向攜帶著它。
小學生明禮誠信演講稿 篇9
家風正則民風淳,民風淳則社稷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華民族歷來講究修身養性、家風傳承和家國情懷的關系。"我家兩堵墻,前后百米長。德義中間走,禮讓站兩旁。"今年的兔年春晚,一首歌曲《六尺巷》,讓全國觀眾重溫了安徽桐城張氏家族"里仁為美,謙遜禮讓"的良好家風。家風是什么?好像很具體,就體現在我們日常生活的舉手投足、待人接物中;但又很抽象,并非三言兩語就能總結完。
我認為,家風就是一個家庭所有成員共同恪守的處事規范和為人準則,家庭中所有成員在這些準則和規范的教育、訓導、打磨、熏陶下,以規矩塑方圓,明白為人處世,自覺道德規范。家風在對內約束的同時,也受到外界的評判。有時候,我們批評一個人"沒家教",也隱含了對其整個家庭教育的評判。
作為一個普通家庭的小城青年,我們家既沒有聲名顯赫的高官,也沒有博學多才的鴻儒,當然也沒有《顏氏家訓》《朱熹家訓》《曾國藩家書》那樣底蘊深厚的經典家訓留存下來,但在"仁義禮智信"這些中華民族最最傳統的核心價值體系上,卻是奉行不悖的。
我的爺爺和奶奶雖然只有小學文化,但在做人的大智慧上,永遠是父母和我的導師。從記事起,我吃飯就要遵守很多規矩:"不許吧嗒嘴,就近夾菜吃,筷子不能插碗里,來了客人要回避。"做客訪友面見長輩爺爺說:"要尊稱問好,來去有聲。"小時候貪玩,放學寫完作業出門玩,奶奶總不忘交代:"天一擦黑就得回家。"鄰里有了爭執,奶奶爺爺各勸一邊:"禮讓三分,吃虧是福"。尤其"踏踏實實做事,老老實實做人"這句話,我從小聽到大,而且,隨著年歲漸長,感悟更深。
有一年高中暑假,我和爸媽一起回老家看望姥姥,正是正午,時值盛夏,公交車上的乘客都昏昏欲睡,媽媽突然拍了拍我和爸爸,示意我們往斜前方看——一個20出頭的小伙子正在同伴的遮擋掩護下偷竊鄰座一個酣睡女孩的'包包,爸爸剛準備起身,旁邊一個老太太突然按住了爸爸,悄聲說:"這倆人是這一帶的慣偷,他們還有同伙。"正在這時,公交到站了,兩個小偷已經把女孩的錢包和手機揣到自己衣服里準備下車了,爸爸還是站了起來,抓住其中一個小偷高聲說:"司機,別停車!"另一個小偷用兇狠的表情厲聲恐嚇爸爸說:"你干啥呢?我們要下車了!"爸爸仍然抓住小偷不放,說:"快把別人的東西還給人家!"被抓的小偷惡狠狠地說:"你在這瞎說啥?我不認識你,亂說話可是要負責任的!"他的同伙已經使勁去拽爸爸的胳膊,還對司機高聲吆喝道:"還不開門!耽誤我們趕火車了!"車上其他乘客被爭吵驚醒了,都面面相覷,默不作聲。這時,一向靦腆內向的媽媽也站了起來護住爸爸,對車上的其他乘客說:"這個人是小偷,偷了那個姑娘的東西,大家要是就這么讓他們下車了,誰敢保證哪天不偷到你們家人朋友的頭上?"被偷的姑娘這時才顫抖著說:"我的錢包和手機被偷了,我家是外地的,這個月的生活費都沒有了。"車上又站起來幾個小伙子沖過去,和爸爸一起抓住了兩個小偷,司機撥打了110。警察趕到時,被偷的姑娘一直對爸爸媽媽說謝謝,一開始勸阻爸爸的老太太也向爸爸媽媽投來了敬佩的眼神。
下車之后,爸爸對我說:"如果以后你遇到這樣的事情了,爸爸不是一定要你像爸爸這樣做,遇到危險的時候,自己的人身安全是最重要的,但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有些事情你不做,良心會不安的。"媽媽接著說:"大家都說現在社會人與人之間越來越冷漠,但媽媽不希望你以后也變成一個冷漠的人,有時候,可能別人的行為會讓你對自己的選擇產生動搖或者疑惑,但媽媽還是希望你在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像你爸爸一樣,遵從自己的原則。"他們的這番話,我至今不曾忘記,也一直告誡自己:諸善奉行,諸惡莫作。關鍵時刻,要勇敢,要敢于堅守自己的原則。
前兩天,北京和頤酒店女孩遇襲事件曝光后,我又想起了那年夏天的那輛公交車,當他人置身于的欺凌之下,只有我們都選擇不去做那個沉默的觀眾,冷漠的看客,這個社會才會逐漸往我們所希望的方向去發展。我的父母,他們并沒有為我寫過什么白紙黑字的"家書"或者"家訓",卻早在十幾年前,就用自己的實際言行為我樹起了家風和準則,社會的正能量,是需要千千萬萬個家庭共同來弘揚的,文明的根基就是產生家風的根基。根基沒有了,家風也就蕩然無存。家風沒有了,又何來社會風氣風清氣正。
"德澤源流遠,家風世澤長。"中國傳統文化和道德既是形成家風的基礎,又通過家風在每一個家庭中傳承。家風是我們引以為豪的中華文明的一部分,同時,也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得以發展的載體。愿這樣的對聯,不僅掛在中國人的家族祠堂里,更掛在中國人的靈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