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會上的精彩講話稿(通用3篇)
畢業會上的精彩講話稿 篇1
老師們、同學們、各位家長:
大家下午好!
感謝學院給了我這次機會,讓我在三年后再次走進西階的這個教室,再次感受新聞學院這個娘家永遠的歡樂、祥和與親切。
我非常能理解此刻臺下師弟師妹的心情,感傷、激動、躊躇滿志、意氣風發。因為三年前我也和你們一樣,戴著學位帽,拿著畢業證,歡歡喜喜邁出校門,沖進職場,期盼著自己一展抱負,成為青年才俊。但現實似乎不是這樣的。所以今天以下所有的內容,濃縮成一句話送給大家,就是畢業生,你慢慢來。
從我自己的經歷說起吧。
畢業進了新華社,一聽名字,好工作。主流媒體、記者,每天圍著國家大事轉,采訪寫作編輯,一切都太符合一個新聞人的理想了。
然而,進新華社總編室工作的第一年,我干的工作是什么呢?在總編室值班室,接電話、發傳真、送文件、復印材料、擺桌簽、做會議記錄、改文件錯別字……我的工作時間,常常是下午5點到第二天上午8點。
不是說這些工作沒有意義,學不到東西,而是我心心念念想要從事的“鐵肩擔道義,妙筆著文章的新聞工作,反差太大了。
我甚至想到過“不干了。于是我找到李彬老師,說了我的郁悶。李老師跟我說:其實人生能“做事的時候本來就不多,不能做事的時候,就“做人,就思考人生。末了,他又囑咐了一句:別著急,慢慢來。
三個字,但后來的經歷和所思所得告訴我,這三個字的含義,實在太豐富了。
有人說,出名要趁早。我不以為然。事業是一場馬拉松,在馬拉松你見過有人搶跑嗎?沒有。為什么呢?因為馬拉松拼的是全程如何分配體力、耐心的智慧,起初那一段的狀況和最后的成績,往往天差地別。
其實,新聞是個很浮躁的行業,對大多數從業者來說,每天都在不同的議題間頻繁切換,跟著輿論的變動疲于奔命,對看似豐富的內容蜻蜓點水。這跟如今最火爆的“微博很像信息過載、碎片化、非線性、缺乏邏輯。
我最近讀了一本書,名叫《淺薄》,說的就是互聯網的快速淺閱讀引起了人大腦生理學和解剖學上的變化,很多時候這種變化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說在互聯網時代,人類正在慢慢喪失深入閱讀、線性思考的能力。我們獲得了越來越多、越來越快地“知道,卻越來越不能慢下來去“理解。(勵志演講;)那句話怎么說來著,Listen half, understand quarter, remember zero, and reactdouble.但是,作為一個合格的真正意義上的新聞人,恰恰需要輸出的是你的“理解,碎片化的“知識是過眼云煙。
事業如此,人生也一樣。怎么才能獲得“理解,而不是滿足于浮光掠影的“知道呢?
這就要求一個即將走上職場的新聞人、傳媒人,在這看似“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的世界里,能慢下來,能淡定起來,按照自己的步驟,踏踏實實地去走、去積累、去生活。
回到現實,發傳真、打電話,或者說就算是每天寫稿子,這些瑣碎的事情又怎么能和清華要求我們的“上大舞臺,干大事業聯系起來呢?這兩者之間難道不是注定矛盾的嗎?
《城記》的作者王軍老師曾告訴我,無論你干什么,一定要給自己的工作找一個大的命題。以媒體人為例,你會跑口,那么在你跑的口子里,能不能發現一個大問題呢?比如他要回答的問題是有關中國“這個世界上發展最快的經濟體,是怎么快速完成城市化的。于是,我們讀到了他筆下一本又一本真知灼見。
我還記得他跟我說過,新聞人面對的世界就好比是一張桌子。怎么才能像現在很多所謂的“名記“名嘴那樣快速出名,火爆網絡呢?最好的辦法,就是沿著桌子邊走,作搖搖欲墜狀以博得叫好。但不要忘記,桌子的中心卻有那么多的命題無人顧及、無人理睬。作為清華新聞學院的畢業生,你選擇站在桌子的什么位置?
幾天前,我讀到了一條微博,這是一位詩人,也是新華社著名記者陳先發寫道:“搭我私車的朋友常會蹦出幾句怨言。確實,作為有20年駕齡的老把式,我太謹駕慎行了,開得太慢了。當年也曾飆過,逆風一尿三丈遠。如今我越開越慢,遇誰讓誰。既讓謙和的,也讓耍橫的。既讓平頭的,也讓卷發的。既讓板車客,也讓踱步男。我愿意比世界任何人都慢一天。沒關系的。世界很快,你們先請
這最后一句,在一剎那打動了我。
世界太快,所以我們更要“慢慢來,不要在乎當前眼下、一時一地的得失取舍。
前幾天我采訪北京四中的校長,他感嘆,現在的人,總在每一個階段都用跟別人一樣的標準來衡量自己,還總要求自己做得比別人好,從不曉得去尋求“與別人做得不一樣,這不是跟自己過不去嗎?
是的,從過去的厚積薄發,到如今的邊積邊發,這都沒有錯。但當所有人都在急匆匆地想要有所表現、有所作為時,你的淡定會讓你現在及將來,跟別人大為不同。
周慶安老師有次開玩笑,說每個畢業生回學校交流,都一定會跟師弟師妹說“我那時候讀書太不認真,你們要好好讀書,可等這撥師弟師妹畢業了,回頭還是會回來囑咐說“你們要好好讀書。無論你是不是不幸成為了“下屆復下屆的典型,那請一定記住,畢業真的應該成為耐下心來,努力學習的開始。
“慢慢來的'還有一個含義是關于物質。
去年回學校交流,大一的師弟師妹一上來就問:“師姐你一個月賺多少,買房子沒,夠花嗎?我當時一驚,既覺得“現在的孩子比我們當時成熟多了,可又覺得“是不是有點太著急了?
在這里,我負責任地說,作為清華的畢業生,只要你們能有點正常人的努力水平,將來大部分人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是沒有問題的。
當然也可能在座要笑話我:“師姐你太操心了吧,我們是有理想的畢業生,怎么會天天圍著房子車子轉,切!
不要笑。環境對人的影響不可小視。你現在不操心,是因為你周圍的環境很單純。等到你邊上的人都在討論房子車子票子孩子時,少則一個月,多則半年,你會跟他們一樣,不淡定的。
那時希望你想起一句話:年輕時把腦袋裝滿了,年長時才能把口袋裝滿;年輕時就著急把口袋裝滿了,也許老來,腦袋和口袋都是空的。
總之,面包會有的,能喝的“蒙牛牛奶也會有的,咱們不著急,慢慢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畢業會上的精彩講話稿 篇2
親愛的同學們:
歲月匆匆,我們來不及更多地問候,來不及將每個人再仔細而深情地看上一眼,來不及把老師額頭上新添的皺紋數清楚,來不及敘說彼此之間的情誼有多濃……今天,我們就要分別了,就要分別了!歲月何無情,聚散兩匆匆!
四年的歲月,一千四百多個日日夜夜,我們終日相守,朝夕相伴。在課堂、寢室;在操場、圖書館——早晨一聲“你早”,晚上一句“晚安”,多少情意,幾多依戀!今日分別,我們何時再相見,何時再相見?
當年初相見,我們都是羽毛未豐的雛鳥,帶著求知的欲望,帶著父母的囑托,更帶著祖國的希望,來到這神圣的學府,遨游這知識的.海洋。轉瞬間,四年已經過去,太陽依然是昨天的太陽,學校仍舊是當初的學校,但是,我們,卻已不再是當年的我們!親愛的老師已為我們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可愛的母校已為我們鼓起了起航的風帆!別了,老師,我們飛的再高,心兒總與您連在一起;別了,母校,我們航行再遠,總與您遙遙相望!我們將永遠記住:我們的事業是從這里開始,我們的未來是從這里起步。讓我們共同說一聲:謝謝您了,我可愛的母校!
如果說,我們當年的相識或許顯得平淡,那么,我們今天的分別則情真意切,依依難舍。你說一聲“別了”,我心兒發慌;我道一聲“再見”,你鼻子發酸!同窗情誼,天地共鑒!
如果說,我們當初相見是為了尋求知識,積蓄力量,那么,我們今天相別則是為了實現理想,大展宏愿!學校雖是寧靜的港灣,我們終究要駛向廣闊的大海;學校雖是安全的機場,我們終究要飛向萬里藍天!不要悲傷,同學們,讓我們飛向藍天,讓我們駛向大海,讓我們走向未來!
讓我們輕輕說一聲:再見!在我們理想與現實的會合處再見!
畢業會上的精彩講話稿 篇3
五月十七日,郭林老師鄭重的交給我一個任務,要給同學們,特別是即將步入社會的一部分同學們談談從畢業到社會必須注意些什么,談點有益于大家今后生活的點點滴滴。
經過4年的艱苦卓絕的學習,同學們在知識的海洋中,博得了你自己事業的“第一桶金”,并能以優異成績畢業于長沙理工大學,這所曾經承載了我們交通戰線數十代人夢想和前程的光輝學校,在此,我表示衷心的祝愿。
說實在,談經驗、談體會,給大家的將來開路,我是很犯難的。作為社會一成員,我非成功人士,20多年的社會跌宕起伏,也沒有取得社會認可的的傲人的成績;也沒有在經濟的浪潮中翻爬滾打,成為浪里白條,得心應手。能談些什么呢?憑作對母校的熱愛和對大家的感激,我豁出來,就談談我的社會生活的感受吧,談談我歷經20年的社會滾打,在激情昂揚、舒暢平緩、迷惘無助中體會的形形色色的生活吧。
從步入社會的第一天起,我們不再是曾經為社會恭維的“天之驕子”,命運又一次把你們拋到了人生的“風口浪尖”,“求職”,讓你們對社會生活知之甚少的人來說,無疑是艱難的一步,“彷徨四顧而左右言他”,無從下手。或言“路漫漫而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社會關系的紛繁蕪雜,人情的冷暖和人生的無助,你倍感失落,求索的路又在何方?
我想結合我對我和大家的理解,加上歷年來我帶大學畢業生工作的經驗,談談看法。
一、 畢業的理解:
“畢業了”,今天的花朵,明天的棟梁,畢業酒會后微醺的醉意中,我們甚至看到了一個專業人才在廣袤的東方冉冉升起。同學們,這里,我必須打斷你們的美夢,畢業的你只是比非專業人士更多的掌握了一把開啟專業的鑰匙,有一把你在專業領域里開展工作的斧頭和鋸子,懂得了順紋砍和垂直砍將達到的結果,能否做出走向市場、闖入國際的家裝品牌,還靠你在社會生活的砥礪和磨難。
二、認清自己:
我自己是誰,我不知道嗎,無聊!有同學肯定會這么回擊我。事實上真實的自我的認識與有眼睛有鼻子的有形的自我還是有一定距離的。這中間包含兩點:
1、 “成熟”的差距:
20多歲的人了,我能不成熟嗎?同學們會迷惑。不錯,從生理上分析,大家確實已經成熟,按照法律賦予大家的權利,我們都已成人,有為自己的行為獨立承擔責任的能力。然而,部分同學的心理年齡是不成熟的,表現在社會生活的應付、處事原則上的不成熟。
前幾年,我在浙江天宇建設集團公司負責技術管理工作,從西安交大同一次分配的六個大學生,經過近3個月的生產實踐,生活的無聊和艱苦首先就擊敗了他們;加上不會主動走向基層群眾、聯系群眾,在二者之間產生了隔膜,個別人的冷潮熱諷再一次擊敗了他們。大家幾乎在同一時間內苦著來找我辭工、回家。同學們,男兒有淚不輕彈啊,只因不在傷心處,F在,從群的八尺男兒流淚如斯來見你,同你訴說,我能不認真聽嗎?待我從他們斷斷續續的訴說中,明白他們哭的原因時,我也有些驚訝,社會的復雜如此,一點滴困難和挫折,我們的同學喝奶的勁就上來了,有欠成熟啊!確實值得我們同學和家長、甚至教育機構深思!
2、 知識的社會化問題:
離開學校,離開我們4年來熟悉的校園,對一個熱愛生活,喜歡動,期望生活能給我一個舞臺,給我理解,舞動自己編制的生命樂章,把自己所學的知識回饋社會的我來說,是多么艱難的第一步。那時候,盡管分配的工作單位不是很理想,我還是蹦蹦跳跳的離開了學校。一種對新生活的期待洋溢在我的身心,我陶醉于夢想中的將來了。
走在常德的大街上,遍尋了我可能問道的地方,終因供貨量不夠而返回益陽。無助的我,徘徊在益陽的大街上,餓著肚子,我終于打聽到“草包”是地方防汛專供產品,由市防汛設備材料供應處統一提供。興奮的我,一個晚上都沒有睡著。
市防汛設備材料供應處好找,第二天,我就早早地來到了它們的供應科。然而,事情并沒有那么簡單。供應處的領導,看到我的介紹信,掛在臉上的笑容僵住了。說,你這么大的量,不能掏一點預付款,一旦我發車運到沅陵(280多公里山路),你不要了或貨不對路,我怕連運費都得賠給你。不發貨。我給工地回電話,陳述上述情況,領導給了我一個不冷不熱的話。你看的準的話,就叫人運過來就是,到工地再付款,而且要快點到位。
怎么辦!我也不可能找到預付,那年頭,草包這個東西,是防汛專項物資,他做不做生意無所謂,“大鍋飯”端在手里穩當;想起失手可能承擔的后果,和當時政治問題的嚴肅性;加上“烏紗帽”本身超能的含金量,和獲得之艱難,官員們(那時間,國營企業的領導是按領導級別來的,它們不是商人),患不著為你來擔這風險。因此,我的一切解釋、乞求理解都沒有用,似乎路又走到盡頭了。
后來的突變,竟是在我最灰心的時候。我準備去另尋他途時,碰到了我一位學長,由于在學校里有些聯系,加上他對我的了解,愿意出面幫我找相關方面斡旋,把我手里的身份證、差旅費全部扣壓給運輸公司,才成功裝車的。
山道彎彎,可謂“驚心動魄”。幾次都險些陷入泊車待援的情況,我卻是一直睡著到沅陵的。
現在一個電話就能解決的問題,對一個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的我來說,無疑是一次蛻變,一個多星期的外購活動,幾多的大起大落和不眠,我終于帶著書卷氣走近了現實生活。
前幾年,大家都在聊綜合型人才的培養問題,其實這里就是知識的社會化問題。一個人專業知識和能力的發揮,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這是不爭的事實。良好的社會環境受國家政策的左右,更多的還受大家社交能力的制約。在國家政策你不可支配的情況下,相鄰學科知識面、社交能力差不多成了左右你成功的環境。“讀書死、死讀書、讀死書”會把你拉到四面楚歌的境地;加上現行的規程和規范錯誤頻仍,且跟不上路橋專業新技術的發展,自然,舉步維艱是必然的途徑,這點需要大家理解中應用。
大學教育內容的滯后和相對貧乏,和路橋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生活的豐富多彩,使大家在步入社會的第一步就會遇到與基層“群眾的溝通,包括專業知識的溝通難問題”,面對老師傅不屑一顧的瞟你一眼,從鼻子縫里拋出的“我造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要多”指摘,我當時還可以用“兩塊磚頭搭塊板子也能算橋,多又怎么樣,充其量不過是小孩擺家家吧”為自己辯護,以半年后該橋的頂推梁成功的修改設計來回應他,告訴他“我們的分工不同,不要盲目樂觀”。那么,今天的你怎么回復他呢?現在大家所處的時代是一個路橋專業翻天覆地的變化時期,你也不應該盲目樂觀啊。我們必須靜下心來,向老一輩人學習,吸取其精華,拋棄其糟粕,用理性來武裝自己的頭腦,不要排斥“知識社會化”。
三、 知識的更新和繼續教育:
浩如煙海的專業知識,面對又是不斷花樣翻新的具體工程項目,涉及的專業知識范圍也各有不同,大家應該如何應對呢?顯然,以不變應萬變的只能是我們所學的定理、定義、公理、原理,變才是必然的邏輯。盡管如此,知識仍有一定的相對穩定。因而,在實際生產生活中,要求我們及時總結生產經驗。
這里,我提供大家兩種手段,輔助大家記憶和理解:
第二種:在有限的時間里,要盡可能多地參觀和參加同類工程建設現場和學術討論會,通過參與、了解本行業知識在高層次研究領域的發展趨勢,便于今后工程建設過程碰到的問題的解決。
我做個一個統計,從學校畢業后的學生,10來年以后,能再真正從事專業工作的人,幾乎不達10%。絕大多數同學,他們可能已經成為了黨和國家某一級領導者、企事業單位的各級管理者、和個體企業的管理者,而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社會中堅。部分同學可能轉行去其他專業,利用在學校里所學的知識,拓展自己的發展空間。所以說,作為我們一個大學生,參加工作后,絕大多數情況下均會作為一個管理者而存在。不論你管理范圍的大小,大家通常都需要學習一些管理學知識和工程現場管理的專業知識和經驗,使自己在生產建設過程中操作起來,得心應手。當然對你拓展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就業道路,也是一個極其有益的嘗試。
四、 專業上的個性發展:
這里我們談的是專業的特殊需要。大家知道早幾年,不少人都喜歡自謙于人前,“呵、呵,我啊,搞這行幾十年,可以說是盒萬金油,到處都可以擦”,意氣揚揚,似乎獲得某種殊榮一樣。但我可以告誡大家,如果你也是萬金油,你的專業發展是不會取得很好成績的。很簡單,你會被人理解為所從事專業各領域都比較膚淺。
實際上,找到自己比較熱衷的專業領域,多加些時間和精力,一點突破可以帶動專業知識的全局發展,更好的贏得社會的認同,何樂而不為呢?
五、 求職和就業:
細心的同學還記得曾經有一句名言,那就是“理解萬歲”。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人來理解和體會你的苦衷呢。特別是你就業伊始,社會各種暗流、就業騙局集中到一起來,你時常都會感到一種深深的無助和無奈。
這里,我也無法表達更多的內容,提醒大家幾點:
第一, 就業時,要把學問和生活分開,不要祈求一城一地的得失。關鍵是要認準你準備為之奮斗的企業和事業,從基層作起,獲得大家的認知。不要期望一步到位。
第二, 培養自己積極向上的精神,學會抵抗社會各種各階層,各種不良文化意識帶來的“人為施壓”。要敢于“抗壓”和善于“抗壓”,把壓力轉化為自己前行的動力,探索出自己在逆境中成長發展的道路。
第三, 誠以待人,不要以對方的身份貴賤,官位高低來決定你的行為準則。
“興亡誰人定,勝敗豈無憑”。天道酬勤,成功的光環只會獻給你們中那些勤勉努力,敢于奮斗同時又善于奮斗的人們,也只會獻給你們之中那些用心籌劃、苦心經營、并奮發有為的人們。今天,我們同時踏上社會生產的熱土,若干年后,大家再相聚,來聽各位的成功經驗。如果我今天的講話對大家將來的生活有所啟迪,則是我非常欣慰的事。
再次感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