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家教家風講話稿(精選6篇)
家庭家教家風講話稿 篇1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經常聽說某某班成績如何,是好是壞,歸根于班風。班風好,成績自然好,家風亦然。如果把一個人比作向日葵,那么家風則是決定它發展方向的縷縷陽光。因為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導師。
古今中外,諸如此類的事例不勝枚舉。
古有孟母三遷。孟子自幼喪父,由母親帶大。孟母帶他遷居三次,從而使孟子養成樂于讀書的習慣。正可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由此可見,風氣的好壞對于人的成長有很大影響。尚年幼的我們沒有“近墨者未必黑”的定力。所以,良好的家風是我們迫切需要的精神養料。
今有傅雷諄諄教子。中學語文課本對《傅雷家書》注解為苦心孤詣的教子篇,傅雷之子傅聰的成就不亞于他的父親,歸根結底還是家教嚴。傅雷的愛子之情或許不是特別明顯,但在他極其嚴格的家教中樹立的家風卻無疑成了傅聰取得成功的奠基石。那些家風不正的家庭中,孩子不誤入歧途的有幾個?有一番作為的又有幾個?由此可見,家風不正,人亦不正;家風正,人亦正。
外國的教育制度與中國的教育制度有著明顯的差異。外國人從小就教育孩子要擁有博愛之心,而中國的教育嚴厲、呆板、傳統。地域之間的不同文化造就了家庭觀念的不同,家庭風氣的不同又使人的成長各異。因此,家風是人成長模塊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
人生如涓涓細流,家風不正會使河流結凍,家風純正會使寒冰解凍;人生如萬縷陽光,家風不正會使烏云籠罩,家風純正會使烏云消散。生活在良好的家風中,讓美好人生伴我同行!
家庭家教家風講話稿 篇2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焦裕祿讓我感動的地方很多,最難忘的是他"不能搞特殊"的家風。焦裕祿用一絲一毫絕不放松的嚴格要求,鑄就了嚴謹的家風。
他不準兒子"看白戲"。戲院工作人員得知焦國慶是縣委書記焦裕祿的兒子,就讓焦國慶沒買票進去看戲了。因為當時戲院有不成文的"規矩",前三排座位留給縣上家屬看戲。焦裕祿知道后非常生氣,他訓斥兒子,帶著兒子把戲票錢如數付給戲院。焦裕祿還在縣委常委會上主動作檢查,說自己沒有教育好子女。他還親自起草《干部十不準》,不準干部特殊化,不準干部及家人"看白戲"。他嚴了自家規矩,改了戲院使干群疏遠的舊"規矩",立起群眾愛戴的新"規矩"。作為縣委班長,履行嚴管責任,以身示范,帶領員干部樹立良好家風。
他讓女兒當普通工人。女兒焦守鳳中考落榜后,想復讀,焦裕祿沒同意。女兒想到好的單位當打字員、做老師、話務員等,焦裕祿也沒同意。他對子女要求嚴格,不但不搞特殊,還要帶頭去最艱苦的地方。焦裕祿把焦守鳳送到蘭考食品加工廠,當腌咸菜的小工。工作辛苦,還得抹下臉面挑著咸菜沿街吆喝。經歷了歲月磨礪,才懂得靠雙手勤奮努力打拼出的生活,每一步都走得踏實,每一天都過得實在。
焦裕祿對家人的愛是大愛,是絕不搞特殊的嚴格要求,是腳踏實地做人做事的諄諄教誨,是絕不侵害群眾利益對和人民的忠誠。
貧賤不移,焦裕祿清貧一生,為為民鞠躬盡瘁,清廉清正走完人生。他沒有給家人留下富貴榮華,沒有給家人留下金玉財寶,他把良好家風留給家人,把嚴厲家規留給后代。良好家風讓后代都有光明磊落的人生。焦裕祿的后人大都是普通人,有的走上崗位,像焦裕祿一樣親民愛民、無私奉獻;有的成了下崗工人,生活清貧卻能像焦裕祿一樣堅持正道、愛愛國,他們在普通崗位踐行著責任和使命,以實際行動傳承著焦裕祿。
焦氏家風是焦裕祿的重要組成,"不能搞特殊"的家風,是留給焦氏后人的寶貴財富,也是留給所有員干部的寶貴財富。
強調,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員干部,特別是干部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人民群眾對感情。員干部要嚴守《準則》《條例》,必須從嚴格要求自己和家人做起。員干部要親民愛民,必須從愛老敬老做起。細微之處見真章。員干部對家人的嚴謹,必將促進對工作的嚴謹;對自己和家人的"規矩意識",必將促使他對紀規的尊崇。而那些家教松、軟、寬的干部,管理必將缺位、履責必將失職,特別是那些縱容家人、以權謀私的干部,必將帶著家人走向無邊的深淵。
家風正,則家興旺。民風正,則國興旺。良好家風是中華民族綿延不息的軟實力,是中華文明燦爛輝煌的重要基因。好家風是一筆寶貴財富,傳承好家風,將促進形成好的政風民風,促進社會健康向上、文明進步。
家庭家教家風講話稿 篇3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家風,是一首詩,給人以美的意境;家風,是一杯茶,沁人心脾,芳香四溢;家風,是一陣芳香,使人沉醉其中……萬物因為有了陽光雨露的滋潤,才會如此生機勃勃;莊稼因為有了農民伯伯的汗水澆灌,才會成熟豐收。而孩子,因為有了良好的家風家教,才能出類拔萃。
我家是個普普通通的四口之家。我們家風淳樸,外婆操持家務,爸爸媽媽上班賺錢,我努力讀書。我們都在為建設這個幸福溫暖的家庭而努力著。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彼此關愛,一直是我們的持家之道。
今年媽媽病重,需要去南寧做手術。爸爸一有空就往南寧跑,陪伴病重的媽媽,外婆內心焦灼,但卻強顏歡笑。因為我快要參加期考了,外婆擔心大人的焦慮影響我的心情,他們都希望我能考出好成績。我理解大人的良苦用心,唯有用最優異的成績來報答他們的殷切期望。一個月后,媽媽病愈出院。我也考取全班第一名。我領回獎狀的那天晚上,我們全家談笑風生,其樂融融。“咔嚓、咔嚓”拍下了一張張快樂和諧的全家福。瞧!這就是我幸福的小家,團結友愛,齊心協力,多大的病痛和困難都會過去。
一天晚上,爸爸媽媽帶著我去逛超市,突然,微信朋友圈傳出一個產婦大出血急需O型血的消息,爸爸媽媽毫不猶豫地就領著我往獻血屋狂奔。爸爸義無反顧地挽起衣袖,讓護士抽血。殷紅的血液汩汩流入采血袋中。媽媽大病初愈,但聽到產婦還需要大量O型血,仍不假思索就加入獻血隊伍。血站的護士阿姨向我們豎起大拇指:“你們真有愛心,謝謝!”我年齡太小,不宜獻血,于是我就主動提著去超市買回的大包小包的東西,盡量讓剛獻血的爸爸媽媽空手走路。回到家時,外婆看到我滿頭大汗,直夸我是個懂事的好孩子。
家庭家教家風講話稿 篇4
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良好家風的是我們創造完美世界的第一步,它影響著一個人一生的走向。從孟母三遷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訓、家規、家風不僅僅承載了祖祖輩輩對后代的期望,對后代的策鞭,也同樣體現了中華民族優良的民族之風!
我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他們雖然沒有明令家風家訓,卻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中言傳身教,構成一種無形的道德力量,為我的獨闖世界指引方向。小時候家里很窮,在那個溫飽都不能解決的年代里,一家人卻有著太多的歡樂和幸福。父親淳樸勤勞,愛看書,閑暇之余會給我們講故事。母親忠厚善良,勤儉節儉,喜歡唱歌,偶爾也會唱給我們聽。那時候,我們家破落的院子里,時常飄出歡歌笑語,讓艱苦的歲月也變得歡快無比。每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母親會說:“堅持就是勝利!”;父親每每都會表現出男子氣概:“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在父母的教育下,我們兄妹五人,三個大學生,這對于一個農民家庭來說,所經受的經濟困難可想而知。此刻回望,匆匆那些年,所有困頓窘迫竟沒有一絲印象,去應對眼前的重重困難,留下僅有一家人進取陽光笑臉和團結奮進完美的畫面。
誠然,再和諧的環境也會有波瀾,再茁壯的成長也會生側枝。記得我小時候,因為鄰居家的南瓜蔓爬進我家的棉花地,幾經周折也沒能阻擋它開花結果,瓜蔓纏繞著我家的棉花枝,氣勢洶洶,大有稱雄霸道之勢。我勢單力薄,拖不動瓜蔓,于是直接把他的南瓜摘回家,還一臉得意的向大家炫耀:“再讓它亂爬,以后結的瓜就是我們的。”
這時候父親沒有責罵我,而是讓我去拿成語詞典來,查一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含義。十歲左右的我,根本不懂父親的意思,于是興致勃勃的查字典,找到后拿給父親看。父親卻讓我自我讀出來。沒等讀完,我的臉就紅了,站在原地不知所措。父親說:“想想這件事該怎樣解決?是要我去跟人家說呢,還是你自我去承認錯誤?”我想了想,很堅決的說:“自我做的事,自我承擔職責。”父親就是用這樣的方式教會我如何做人,讓我永遠記住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道理。這兩句簡短的話,掌控著我的人生信條,使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的更踏實,更平穩。
父母用行為教導我們怎樣做人,傳承那歲月沉淀下來的之光!我期望我的家風能世世代代發揚下去,實現幸福的四大目標:和諧、禮貌、健康、富有。
家庭家教家風講話稿 篇5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外公,開蛋碗啰!"10歲的女兒,乖乖地把蒸蛋端到父親的面前,等他拿湯勺挖了一小勺入口,自己才開始自在地吃起蒸蛋來。從小的培養和灌輸,她早已對這一必要的程序諳熟在心。
由年紀最大的長輩開蛋碗,夾第一口好菜,這是我們家自老祖宗傳下來的家風。據父親說,他也不知道傳了多少年多少代,只記得極小的時候爺爺就告誡他:"小孩子不能開蛋碗,否則男的娶不上老婆,女的嫁不出去。"后來他長大懂事一些,明白這只是教育小孩子的一種說辭。但敬老尊長的家風,其實早已在他心中深深扎根。
的確,在那衣食不豐的年代,饑餓是生活的常態,人們對葷腥的渴求更是達到了極致。窮人家里,能吃上一碗蒸蛋,不啻于一場盛宴。如若孩子不懂得孝道,待得長輩上桌,極有可能已經絲毫不剩了。但在我們這個家族,這種現象從未發生過。因為一代又一代人,都嚴格地遵循著祖上的家訓:長輩沒有上桌,孩子不能搶先吃飯;長輩沒有夾菜,孩子不能伸出筷子;長輩沒有開蛋碗,孩子不能先行舀蛋……這是家風,是對長輩的敬重,更是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優秀傳統。
我仍然記得小時候,家里窮,物資又匱乏,家里養的母雞生的蛋都要拿去賣了換錢用。母親只有在農忙時節才會蒸幾個蛋,以犒勞大家辛苦的勞作。往往在清早割稻歸來,我們兄妹早已筋疲力盡、饑腸轆轆,恨不得馬上來一頓饕餮大餐。此時掀開鍋蓋,望見熱氣騰騰的米飯上方,平放著一大盆色澤金黃的蒸蛋,上面還薄薄地鋪著一層碧綠的韭菜葉。那誘人的香味,傳入五臟六腑,令人不能不垂涎欲滴。但是我們都不敢輕舉妄動,因為,還沒開蛋碗呢。
終于等到媽媽把蒸蛋端上桌,猴急的我第一個催促奶奶:"奶奶,快來開蛋碗呀。"這是我從小就知道的規矩,奶奶沒動手,我們就不能開吃。奶奶明白我們的心思,她總是笑模笑樣地走過來,拿起勺子輕輕地舀一點兒,咂咂嘴巴,好像陶醉在世間最美的滋味中。我和哥哥這才像下山的餓虎,你一勺,我一勺地將蛋拌進飯里,吃得肚兒圓圓。其實,奶奶和父母,都是象征性地吃一些,更多的,還是讓給我們兄妹吃了。直到最后剩下一丁點,按規矩也要給年紀最小的孩子拌蛋碗。當然了,我是最大的受益人,一直拌了十多年的蛋碗,直到外出念書。我想其實在我們的家風里,尊老和愛幼原是相輔相成的。
如今,我們全家早已告別了缺吃少穿的歲月,蒸蛋更是想吃就吃。但是長輩開蛋碗這種傳統仍然一直沿襲下來,直到我的孩子這一輩。我相信,將來它還會繼續傳承下去,因為尊老敬老的家風,永不過時。
家庭家教家風講話稿 篇6
尊敬的老師、同學們:
中華文化傳承千百年,歷久彌新,恩澤了無數炎黃子孫,之所以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沿傳千百年不絕,是因為其核心“孝”道,孝作為各大世家的家訓家風,是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和傳承優良家風必不可少的,傳承中華文化必以“孝”道為核心。
還記得央視的一則公益廣告嗎勞累一天的年輕母親,晚上給自己的孩子洗完腳,又大汗淋漓地端著一盆水給自己的婆婆洗腳。孩子沒有睡覺,跟在后面偷偷看到了,就仿效著也端著一盆水走向這位年輕的媽媽。
人間自有真情在,那窄窄的樓道,那不太穩健的腳步,還有那微波蕩起的水花,孩子純真的笑臉,再加上那句稚嫩的童聲:“媽媽,洗腳。”多么溫馨與幸福啊,年輕媽媽滿臉的疲憊瞬間化成世界間最美的笑容,人間的真情與天倫之樂的幸福展露無疑。
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而孝心的培養要從娃娃抓起,里面的兩位母親,一位慈祥可愛,一位賢惠孝順,而里面的兩個孩子,一個以身作則,一個懂事可愛,受母親的影響,小小年紀就懂得孝敬父母。這則廣告感動了無數人,很好的詮釋了“家風”這個詞語,
宣揚了中華民族的“孝”,呼吁現在的人們要常回家看看,,關愛老人與兒童,“媽媽,洗腳”這個稚嫩的童聲依然回蕩在我們心中,成了“孝心”的代名詞,“中華美德,代代相傳”也成了我們行動的指揮棒。我們中華民族有重視家風的傳統,講究道德,勤儉持家,看重親情,嚴于教子。隨著社會的發展,應該在新的條件下,繼承和發展這個優良傳統。孩子的未來其實就是掌握在成年人的手中,所以,每一位成年人都要把握好自己的言行,為子女的成長營造良好的家風。家庭教育史孩子成長過程的基礎性教育,良好的家風是未成年人成長的基石。家風通過日常生活影響孩子的心靈,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種無言的教育、無字的典籍、無聲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經常的教育。因此,家長首要的任務就是要形成一種有利于孩子成長的良好家風。
家風是一個家族歷經歲月的沉淀,世世代代的相傳,從而形成獨具特色的優良的風氣,是一種讓后代繼承人立身于社會,讓后代繼承人終身受益的品質。形成優良家風,“孝”是不可或缺的,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孝者必繼先人之志,傳承先輩之業。這使得優良家風能夠經久不衰,這是傳承家風的核心內容。子曰:“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為人子要孝順尊敬父親,為人父要關愛教育兒子,形成子承父志的家風,這也是構建和諧家庭達成“家和萬事興”的基本途徑。
百善孝為先。孝作為中華文化的根源,有千年的淵源。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家風主要是教育后人成為棟梁之才,然做人必先學孝,羔羊尚且跪乳,烏鴉尚懂反哺,人若不孝,何以萬物靈長自詡古人較為重視家風的作用,培養子女以孝為核心的倫理道德體系,更兼以悌、忠、信、禮、義、廉、恥,讓后人繼承懂得進取,胸懷凌云,心系國家名族之榮辱,會為社會創造價值,為人民謀福利。這也是我們當代面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
一個國家必須要有自己的國魂,一個民族必須要有自己的,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來,形成無比強大的力量和物質財富。繼承傳統美德,弘揚民族,倘若我們都重視家風風作用來重振家風,那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會的到弘揚,社會風氣將會蔚然成風,讓我們手拉手、心連心共同把文明美德傳承下去,弘揚我們的民族,讓中華民族這朵美麗的生活之花開遍世界的每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