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樹問題評課稿(精選7篇)
植樹問題評課稿 篇1
植樹問題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解決,這一內容具有很強的數學思維和很強的探究空間,既需要老師的引領,也需要學生的探究。
郎老師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關于一條線段的植樹問題并且兩端都要栽樹的情況,讓學生先通過在20厘米尺子上擺小棒(不同間隔長)來發現栽樹的棵數、間隔數、間隔長、總長之間的關系,再用發現的規律解決實際問題。郎老師上課的思路非常清晰,以創景引題---先學后教---鞏固提升三個模塊為主線,開展了一系列的教學活動。縱觀本節課,亮點之處有:
1、注重知識的.鋪墊和興趣的激發。
新課開始,郎老師就和學生玩起了猜謎、手指夾鉛筆的游戲,這個游戲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然后在游戲中找規律,使學生把學習中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注重“優化”的思想,學生的數學學習是學生以生活經驗為基礎對數學知識的一種解讀。師生之間的語言互動與游戲巧妙的結合,使學生一開始就明白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運用找規律解決植樹問題。
2、充分體驗,夯實學習基礎。
做完練習后,為了進一步讓學生掌握規律,理解間隔數與棵數的關系,郎老師出示了這樣一個題目“同學們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種一棵(兩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待學生解決完這個問題之后,郎老師又進行對比提升,“如果路的兩邊都載,共需要多少棵樹苗?”使學生的思維慢慢升華,逐步提高。
建議:
教師要提醒每一步算出來的單位名稱。
《植樹問題》評課稿3
星期五,很榮幸被學校派往參加片區教學研討活動。聽了李老師執教的《植樹問題》一課,頗有心得,下面就這兩節課談談自己的心得與看法。
1、創設生活情境,使學生感受數學的魅力。
“數學來源于生活,而又服務于生活。”在教學開始,出示生活中的植樹問題,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緊接著老師又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的間隔,如插紅旗,安路燈、排隊做操等,讓學生在具體生活中理解數學現象,使學生深深地體會到數學的價值與魅力。
2、關注學生的起點,引導學生畫圖理解。
植樹問題的思維有一定的復雜性,對于剛接觸植樹問題的五年級學生來說,則更有一定的難度了。李老師讓學生通過直觀的觀察初步感知植樹問題的三種情況:兩端都種,只種一端,兩端都不種。王老師則適時引導學生借用畫圖的方法去幫助學生理解。學生在畫圖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很好的理解題意,找到其數量間的關系,而且能很好的培養其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等學生找到規律后再解決這類問題就簡單多了。
3、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
植樹問題是數學中一個獨立的單元,其內容和生活聯系非常密切。這一課我們不僅是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生領悟研究復雜問題可以從簡單問題入手。在此,李老師設計了一道數字較大的問題,讓學生通過畫圖來解決,在畫圖過程中學生就會發現這樣沒法解決。從而啟發學生可以自己選擇數字小的來畫一畫。從而讓學生領悟解決復雜問題要先想簡單的。從而化繁為簡,步步深入。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經歷了猜一猜,畫一畫,算一算等多種學習形式,自主探究出規律。李老師則通過列表讓學生去算一算,然后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規律。這些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很快地發現了規律,并構建起植樹問題的數學模型。
值得商榷的地方:
1、課上的非常順利,效果也不錯。但總覺得有些程序化,在引導學生思考和操作的過程中,對學生規定的有些死。如果在探究兩種栽樹方法的規律時,再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主的去探究,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2、通過對教材和各種相關的教學資料的深入解讀,我認為“植樹問題”就教學而言,突出“分隔問題”,以“植樹問題”為背景通過適當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清楚地認識到路燈問題、排隊問題、鋸木問題、爬樓問題等都與“植樹問題”有著相同的數學結構,讓學生建構相應的數學模式。
植樹問題評課稿 篇2
植樹問題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解決,這一內容具有很強的數學思維和很強的探究空間,既需要老師的引領,也需要學生的探究。 雷xx老師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關于一條線段的植樹問題并且兩端都要栽樹的情況,讓學生先通過畫線段圖來發現栽樹的棵數和間隔數之間的關系,再用發現的規律解決實際問題。雷xx老師上課的思路非常清晰,以創景引題---先學后教---展示反饋三個模塊為主線,開展了一系列的教學活動。縱觀本節課,亮點之處有:
1、注重知識的鋪墊和興趣的激發。
新課開始,就和學生玩起了剪紙條的游戲,這個游戲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然后在游戲中找規律,使學生把學習中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注重“優化”的思想,學生的數學學習是學生以生活經驗為基礎對數學知識的一種解讀。當學習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相聯系時,容易消除數學的枯燥感,使學生學習更主動。師生之間的語言互動與游戲巧妙的結合,使學生一開始就明白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運用找規律解決植樹問題。
2、注重小老師的培養。
在上這節課時,非常成功的應用小老師來教其他學生。教師首先讓學生根據自學提示進行獨立思考,然后對不懂的問題進行小組討論交流來完成,之后讓小老師上臺,對自習提示中的問題一一進行講解,在講解的過程中并且讓學生對不懂的'問題進行提問,讓小老師來解答。雷xx老師這樣做,充分的鍛煉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如果能長期堅持,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一定會很優秀的。
3、充分體驗,夯實學習基礎。
做完練習后,為了進一步讓學生掌握規律,理解段數與點數的關系,雷xx老師出示了這樣一個題目“同學們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種一棵(兩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待學生解決完這個問題之后,雷xx老師又追加了一問,“若路的兩邊都載,共需要準備多少棵樹苗?”使學生的思維慢慢升華,逐步提高。
4、注重應用意識的培養,訓練貫穿始終。
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是新課程中明確指出的培養目標之一。本節課一開始教師就結合剪紙條,創造性地設計植樹方案問題,進而比較段數與點數之間的關系。例題結束后,雷xx老師緊接著設計了一道有坡度的題(兩邊都要栽的問題),在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雷xx老師適當的點撥與引導,這樣的過程給了學生多次嘗試,修正的機會,打破了課堂內外的局限,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應用。最后給學生充分反饋本節課知識的空間。
5、注重逆向思維的啟蒙訓練。
在學生已掌握“點數=段數+1,段數=點數-1”的規律的基礎上,雷xx老師巧妙的引導學生解決了逆向思考“總長=段數X間距”的問題,學生在頭腦里建立了數學知識模型,達到了舉一反三,靈活應用的效果,給學有余力的學生更廣闊的空間。
當然,本節課也有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
雷xx老師可以從生活中抽象出這種植樹的模型,這樣讓學生感受到植樹、折紙、路燈等不相關聯的事件中存在著內在的本質的聯系,使數學問題生活化,直切本節課的主旨,直接突破難點。 總之雷xx老師的這節課,思路清晰,條理清楚,教學環節環環相扣,整堂課節奏緊湊,一環緊扣一環,使學生學有所獲,學生的知識在不斷的內化中升華。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單純的看法,說的不到之處,還請見諒。
植樹問題評課稿 篇3
植樹問題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解決,這一內容具有很強的數學思維和很強的探究空間,既需要老師的引領,也需要學生的探究。
孫老師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關于一條線段的植樹問題并且兩端都要栽樹的情況,讓學生先通過畫線段圖來發現栽樹的棵數和間隔數之間的關系,再用發現的規律解決實際問題。孫老師上課的思路非常清晰,以創景引題———先學后教———展示反饋三個模塊為主線,開展了一系列的教學活動。縱觀本節課,亮點之處有:
一、注重知識的鋪墊和興趣的激發。
新課開始,孫老師就和學生玩起了剪紙條的游戲,這個游戲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然后在游戲中找規律,使學生把學習中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注重“優化”的思想,學生的數學學習是學生以生活經驗為基礎對數學知識的一種解讀。當學習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相聯系時,容易消除數學的枯燥感,使學生學習更主動。師生之間的語言互動與游戲巧妙的結合,使學生一開始就明白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運用找規律解決植樹問題。
二、注重小老師的培養。
孫老師在上這節課時,非常成功的應用小老師來教其他學生。教師首先讓學生根據自學提示進行獨立思考,然后對不懂的問題進行小組討論交流來完成,之后讓小老師上臺,對自習提示中的問題一一進行講解,在講解的過程中并且讓學生對不懂的問題進行提問,讓小老師來解答。孫老師這樣做,充分的鍛煉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如果能長期堅持,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一定會很優秀的。
三、充分體驗,夯實學習基礎。
做完練習后,為了進一步讓學生掌握規律,理解段數與點數的關系,孫老師出示了這樣一個題目“同學們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種一棵(兩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待學生解決完這個問題之后,孫老師又追加了一問,“若路的兩邊都載,共需要準備多少棵樹苗?”使學生的思維慢慢升華,逐步提高。
四、注重應用意識的培養,訓練貫穿始終。
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是新課程中明確指出的培養目標之一。本節課一開始教師就結合剪紙條,創造性地設計植樹方案問題,進而比較段數與點數之間的關系。例題結束后,孫老師緊接著設計了一道有坡度的題(兩邊都要栽的問題),在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孫老師適當的點撥與引導,這樣的過程給了學生多次嘗試,修正的機會,打破了課堂內外的局限,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應用。最后給學生充分反饋本節課知識的空間。
五、注重逆向思維的啟蒙訓練。
在學生已掌握“點數=段數+1,段數=點數—1”的規律的基礎上,孫老師巧妙的引導學生解決了逆向思考“總長=段數X間距”的問題,學生在頭腦里建立了數學知識模型,達到了舉一反三,靈活應用的效果,給學有余力的學生更廣闊的空間。
當然,本節課也有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
孫老師可以從生活中抽象出這種植樹的模型,這樣讓學生感受到植樹、折紙、路燈等不相關聯的事件中存在著內在的本質的聯系,使數學問題生活化,直切本節課的主旨,直接突破難點。
總之孫老師的這節課,思路清晰,條理清楚,教學環節環環相扣,整堂課節奏緊湊,一環緊扣一環,使學生學有所獲,學生的知識在不斷的內化中升華。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單純的看法,說的不到之處,還請見諒。
植樹問題評課稿 篇4
植樹問題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解決,這一內容具有很強的數學思維和很強的探究空間,既需要老師的引領,也需要學生的探究。 雷玉英老師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關于一條線段的植樹問題并且兩端都要栽樹的情況,讓學生先通過畫線段圖來發現栽樹的棵數和間隔數之間的關系,再用發現的規律解決實際問題。雷玉英老師上課的思路非常清晰,以創景引題---先學后教---展示反饋三個模塊為主線,開展了一系列的教學活動。縱觀本節課,亮點之處有:
1、注重知識的鋪墊和興趣的激發。
新課開始,就和學生玩起了剪紙條的游戲,這個游戲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然后在游戲中找規律,使學生把學習中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注重“優化”的思想,學生的數學學習是學生以生活經驗為基礎對數學知識的一種解讀。當學習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相聯系時,容易消除數學的枯燥感,使學生學習更主動。師生之間的語言互動與游戲巧妙的結合,使學生一開始就明白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運用找規律解決植樹問題。
2、注重小老師的培養。
在上這節課時,非常成功的應用小老師來教其他學生。教師首先讓學生根據自學提示進行獨立思考,然后對不懂的問題進行小組討論交流來完成,之后讓小老師上臺,對自習提示中的問題一一進行講解,在講解的過程中并且讓學生對不懂的問題進行提問,讓小老師來解答。雷玉英老師這樣做,充分的鍛煉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如果能長期堅持,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一定會很優秀的。
3、充分體驗,夯實學習基礎。
做完練習后,為了進一步讓學生掌握規律,理解段數與點數的關系,雷玉英老師出示了這樣一個題目“同學們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種一棵(兩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待學生解決完這個問題之后,雷玉英老師又追加了一問,“若路的兩邊都載,共需要準備多少棵樹苗?”使學生的思維慢慢升華,逐步提高。
4、注重應用意識的培養,訓練貫穿始終。
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是新課程中明確指出的培養目標之一。本節課一開始教師就結合剪紙條,創造性地設計植樹方案問題,進而比較段數與點數之間的關系。例題結束后,雷玉英老師緊接著設計了一道有坡度的.題(兩邊都要栽的問題),在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雷玉英老師適當的點撥與引導,這樣的過程給了學生多次嘗試,修正的機會,打破了課堂內外的局限,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應用。最后給學生充分反饋本節課知識的空間。
5、注重逆向思維的啟蒙訓練。
在學生已掌握“點數=段數+1,段數=點數-1”的規律的基礎上,雷玉英老師巧妙的引導學生解決了逆向思考“總長=段數X間距”的問題,學生在頭腦里建立了數學知識模型,達到了舉一反三,靈活應用的效果,給學有余力的學生更廣闊的空間。
當然,本節課也有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
雷玉英老師可以從生活中抽象出這種植樹的模型,這樣讓學生感受到植樹、折紙、路燈等不相關聯的事件中存在著內在的本質的聯系,使數學問題生活化,直切本節課的主旨,直接突破難點。 總之雷玉英老師的這節課,思路清晰,條理清楚,教學環節環環相扣,整堂課節奏緊湊,一環緊扣一環,使學生學有所獲,學生的知識在不斷的內化中升華。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單純的看法,說的不到之處,還請見諒。
植樹問題評課稿 篇5
x月x日校本教研中聽了x老師講的植樹問題,“植樹問題”是人教版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內容。x老師利用學生的動手操作,小組活動等形式向學生滲透復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明確了植樹問題中兩端都栽情況的解決問題,教學效果良好。
1、導入新課的形式新穎,教師利用猜謎語的形式導入,激發學生興趣,在伸出雙手,找出手指之間的間隔,理解間隔的概念,以及間隔數,將復雜的問題形象化,學生易學、易懂,開了一個好頭。
2、x老師上課的思路比較清晰,她先提煉出數學模型(間隔數+1=棵數),最后將這一數學模型應用與生活實際。整堂課節奏緊湊,層層深入,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引發了樂學的動機,在開放的`課堂中提供了樂學條件,在活動的氛圍中增加了樂學的體驗。在上課過程中,“猜想到驗證”的學生學習過程一直貫穿著整節課中。
3、課堂教學體現系統性。x老師能靈活構建知識系統,注重教學內容的整體處理。能活用教材,讓資源啟迪探究。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通過例題,讓學生比較系統地建立植樹問題中“兩端都要種”的情況。
4、課堂練習設計合理,如采用表格的形式出現不同的已知的條件,解決不同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解決問題,感受植樹問題服務于生活,同時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5、x老師還注重了利用例題的教學進行了歸納與總結,經過老師與學生的共同研究交流,總結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的學習。這節課充分體現了老師與學生、教法與學法的和諧。
植樹問題評課稿 篇6
現在在應用同題異構的教研活動中,常用的是多人同題異構模式,因為這種模式是多人參與,這樣就更能展示更多人智慧,而且多人同時進行上課,對比性更強,那么就更具有研討意義。
今天兩位老師上的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植樹問題》這節課,我認為可比性就很強,我們可以很好地對照思考。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兩節課的對比性
(一)教學結構不一致。
第一節課是從日常生活中的實例入手找出兩端都種的情況下間隔數與棵數之間的關系;而第二節是從抽象的應用題入手通過畫線段圖從而發現出兩端都種的情況下段數和棵數之間的關系。個人認為第一節課能善于預設學生對“間隔”這個抽象概念容易出差錯的現象來入手,而且能采用很直觀的五個手指入手,這點我認為預習的很好,而且也能采取很針對性的解決對策。
(二)教學內容密度安排不一致。
第一節課的教學密度偏大,第二節課教學密度恰到好處。第一節,首先為了分析“間隔”這個較抽象的詞語,用了手指、小朋友列隊以及天安門12根柱子三個實例找出規律,簡單問題復雜化了,用學生不易理解的“間隔”一詞來導入這很好,這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適當解說就可以了,沒必要小題大做,從而照成讓費時間,而且學生聽得沒意思,不夠挑戰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跟隨慢慢下降了。后面又設計了樓梯、電線桿的例子,又有求棵數的、求全長的、求間隔數的,還有拓展題等等,雖然實小學生總體素質會較高一些,但是《植樹問題》這個知識內容本身就比較抽象,所以內容太多會照成消化不了,灌輸太過于多學生聽得悶,老師也越上越著急,從而師生的互動也就受到了影響。
而第二節的'內容就明顯單一一些了,練習題都是求棵數的問題,沒以逆運用形式出現,這能結合教材情況和學生的實際進行預設教學密度,以至學生回答積極,學生反饋到位,學生學習效率高,這點值得學習。
(三)教學導入方式不一致。
第一節用猜《手》的謎語導入,將為后面觀察五個手指之間有幾個間隔做準備;第二節是問學生3月12日是什么日子直接導入主題,直接為下一環節的植樹問題求需要幾棵樹做準備。這兩種情況雖然都不相同,但都能結合下一個環節順利過度。我認為都是能緊扣主題,并都是直接為后一環節做準備的,都是可以的。
(四)教學板書設計理念不一致。
第一節課能把書上的重難點知識(間隔數+1=棵數這一規律特點)寫在黑板上,這樣便于學生對照和記憶。而第二節的板書除了課題,其它的均為學生的上臺板演作業。些時本人想質疑:學生上臺板演的作業能否替代老師的板書設計?
二、兩節課共同的優點:
兩節課都非常注重指導畫線段圖的畫法。畫線段圖對于學生學習數學確實能幫助分析題意作用,能使問題直觀化,能有效提高學生解答問題的能力。可是畫線段圖對于小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在這里老師注重指導把抽象的植樹問題有畫線段圖表示來幫助理解,這點做得很好。
三、兩節課的今后要注意的地方:
1、要注重方法多樣性的指導。
如:用什么方法可以驗證例題算出答案是否正確,應該先讓學生想一想并說一說有什么辦法可以驗證?也許學生會有很多驗證辦法。然后老師才指定用畫線段圖的方法來驗證,而不是老師直接告訴學生可以用線段圖驗證,這不一定是唯一的方法,所以今后要結合新課標課程的標準注意方法多樣性的引導。
2、應該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兩節課都是老師講得較多,包辦太多,今后要注意課堂上應該多讓學生思考的空間,應該讓學生多說,要結合新課標課程標準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這一特征。
植樹問題評課稿9
上次,我很榮幸地參加了全縣教學研討活動。聽了雷老師和長沙老師執教的《植樹問題》一課,頗有心得,下面就這兩節課談談自己的心得與看法。
這兩節課的共同點是:
1、創設生活情境,使學生感受數學的魅力。
“數學來源于生活,而又服務于生活。”在教學開始,兩位一約而同的利用五指手指個數與手指縫之間的關系,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緊接著老師又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的間隔,如插紅旗,安路燈、排隊做操等,讓學生在
具體生活中理解數學現象,使學生深深地體會到數學的價值與魅力。
2、關注學生的起點,引導學生畫圖理解。
植樹問題的思維有一定的復雜性,對于剛接觸植樹問題的四年級學生來說,則更有一定的難度了。徐老師讓學生通過直觀的觀察初步感知植樹問題的三種情況:兩端都種,只種一端,兩端都不種。王老師則適時引導學生借用畫圖的方法去幫助學生理解。學生在畫圖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很好的理解題意,找到其數量間的關系,而且能很好的培養其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等學生找到規律后再解決這類問題就簡單多了。
3、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
植樹問題是數學中一個獨立的單元,其內容和生活聯系非常密切。這一課我們不僅是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生領悟研究復雜問題可以從簡單問題入手。在此,王老師設計了一道數字較大的問題,讓學生通過畫圖來解決,在畫圖過程中學生就會發現這樣沒法解決。從而啟發學生可以自己選擇數字小的來畫一畫。從而讓學生領悟解決復雜問題要先想簡單的。從而化繁為簡,步步深入。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經歷了猜一猜,畫一畫,算一算等多種學習形式,自主探究出規律。徐老師則通過列表讓學生去算一算,然后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規律。這些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很快地發現了規律,并構建起植樹問題的數學模型。 值得商榷的地方:
1、兩節課上的都非常順利,效果也不錯。但總覺得有些程序化,在引導學生思考和操作的過程中,對學生規定的有些死。如果在探究兩種栽樹方法的規律時,再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主的去探究,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2、通過對教材和各種相關的教學資料的深入解讀,我認為“植樹問題”就教學而言,突出“分隔問題”,以“植樹問題”為背景通過適當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清楚地認識到路燈問題、排隊問題、鋸木問題、爬樓問題等都與“植樹問題”有著相同的數學結構,讓學生建構相應的數學模式。
3、多引導學生思考。植樹問題的公式不只是用于植樹問題,兩位老師在練習中滲透了很多相關的問題。練習時先讓學生判斷此問題屬于植樹問題的哪一類,然后直接套用“公式”不假思索的說出答案。我覺得這樣不妥,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貽”。數學是一門鍛煉思維的科學,不是一個死記硬套的科學,這樣不利于他們的數學思維。我覺得教師沒必要特別強調這三種情況的區別以及每個練習屬于哪種情況,而是讓學生在練習中體會每種植樹問題的差別,也可以更深的體會為什么“加一,減一”,從而,學生既能實現公式的應用,又能訓練思維的靈活性。
植樹問題評課稿 篇7
施老師上這節課的思路非常清晰,先是通過圖片的展示,讓學生觀察、思考,并動手畫線段圖,提煉出數學模型(棵數=間隔數+1),最后將這一數學模型應用到生活實際。整堂課節奏緊湊,層層深入,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引發了樂學的動機,在開放的課堂中提供了樂學條件,在活動的.氛圍中增加了樂學的體驗。在上課過程中,“猜想到驗證”的學生學習過程一直貫穿著整節課中。下面來談談蔣老師的亮點之處:
1、把枯燥的數學理論轉換成通俗易懂的生活事例。
本節課由觀察圖片、植樹、欄桿、學生團體操隊列、路燈、課中舉例生活中哪里有間隔及創造間隔。所有的學習材料都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實際,降低了學生認知的起點,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同時也讓學生切切實實感受到身邊處處有數學,使學生深刻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2、概念剖析清晰,注重學生體驗。
例如:蔣老師對重點詞“間隔、兩端要種”的解釋到位,還有在教例1時,得出答案,要求驗證,不同方法畫圖的探究過程,讓學生的個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從而對植樹規律的得出了實踐性的體驗,加深了對這個規律的理解。
3、學生方面,學生上課熱情高,主動參與,全班不同層面的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有充分參與的時間和空間。
4、整堂課中,蔣老師注重了學習方法的滲透,復雜問題———簡單問題——找出規律,再用規律來解決復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