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的反思(精選3篇)
出師表的反思 篇1
文言文的教學是以文言字詞積累為主還是以理解內容為主。 我認為,這并不是矛盾的問題。比如關于識字教學的問題,小學初年級 采取集中識字的方法,而高年級則采取分散識字的方式。從人的長遠學 習來看,字詞的掌握和文本內容的理解是融和在一起的。“融和觀”也應 該是符合語文學習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片面強調文言字詞的積 累只會把文言文學習推到純粹技術化的尷尬境地。我們應該相信,文言 學習也不能夠脫離語言學習的一般規律。當然,有意識地恰當的總結歸 納文言字詞的用法是有必要的,這和片面追求文言學習字詞化不是同一 個概念。
這堂課不足的是,因為重情感體驗,所以在字詞咀嚼的精微程度上 還遠遠不夠。爭取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既能夠盡可能地多積累品味字 詞,又能讓學生對人物和主題有較為深入的理解,這就是文言教學的較 高層次了吧。
出師表的反思 篇2
這堂課,本質上還是一種文言“仿真學習”,其所“仿”之“真”,乃是采用 角色換位的方式,讓學生真實地進入文本描述的情境,真實地揣測人物 心態,真實地體驗人物情感,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地品味、咀嚼文言。 這次特殊的文言情景教學,促使我對現在關于文言教學的兩個熱門論題 繼續進行著思考。
文言文的教學是背讀在前還是分析在前。傳統的文言教學模式是 重背讀在前的。現在中國臺灣等地正在大力倡導的幼童讀經活動也在回歸傳 統力主文言學習“背下來”再說。為了讓《出師表》的這次“背讀在前”的 學習能夠有效實施,我采取了很多的輔助措施。比如為學生講述劉勰、 文天祥、杜甫、陸游、岳飛等人和《出師表》的故事,激發學習熱情。 讓學生聽課文錄音,發起總動員,掀起背誦大潮。采用豐富多彩的比賽 的形式進行誦讀比賽,如“背誦擊鼓傳花”、“背誦pk賽”等,力爭優生中 等生熟誦,“憂生”重點段落基本成誦等等。有了全文的反復誦讀,才可 能有整體的獨特感知,“情景教學”才能取得實效。可以說,從語感的培 養規律來說,“背讀在前”的方式對學習文言文是經濟有效的。
出師表的反思 篇3
《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的一篇文包詩,課文根據《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還原了1200多年前李白與孟浩然在黃鶴樓邊深情話別的場景,讓學生能在具體場景中感受李、孟二人依依惜別的深情。這一課,我是這樣進行教學的:
一、理解“一串詞”
《黃鶴樓送別》的“文”雖是白話文,卻有幾分古典韻致。文中不少詞語組成詞串讀一讀、品一品,都頗有味道。“暮春三月、煙霧迷蒙、繁花似錦”既交待了送別的時間,又渲染出煙花三月的盎然春意;“依依惜別、楊柳依依、沙鷗點點”營造出臨別時依依不舍的氛圍;“永世不絕、譽滿天下、膾炙人口”則表達出李白對孟浩然的一片敬仰之情以及李、孟之間深厚的友誼。這三組詞語,請學生先認一認,說說它們的意思,再有滋有味地讀一讀,既為朗讀課文掃清障礙,又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詩歌情感奠定基礎。
二、了解“ 一件事”
五年級的學生讀《黃鶴樓送別》一文,已經能夠初步理解,所以理解課文內容并不是本課的學習重點。文包詩類課文,除理解課文內容以外,還需要詩文對照,嘗試以文解詩。因此,“詩文對照,以文解詩”可作為本課教學重點。讀完課文后,可請學生試著說一說文章寫了一件什么事,要求在概括課文的過程中,將文與詩對照起來。“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孟浩然)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對應“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對應“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理解古詩,如果把詩句拆開來,逐一注解,固然可以準確理解詞義,但同時也就消解了詩歌的韻味。教學文包詩類課文,通過閱讀易懂的現代文,將文中相關語句梳理出來,與古詩對照,可不著痕跡地完成理解詩意的教學任務。
三、品味“一段情”
從文中讀出“一件事”,是閱讀《黃鶴樓送別》的第一個層次。由字里行間品出依依惜別的深情,是理解這篇課文的關鍵。細讀一番,課文按照送別的過程,寫了“看景藏情”“舉杯話情”“吟詩寄情”三個部分。
“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云,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這句描寫頗有畫面感,將兩位詩人正在觀賞江景的畫面呈現在讀者面前。然而,不難發現,其間“看景”是表象,“藏情”才是根本,“一會兒……一會兒……”便透露出李白與孟浩然心有所掛、心緒不寧的心理狀態。
如果說,上一段“看景”的動作描寫只是鋪墊,那么,接下來李白與孟浩然“話別”的語言描寫則是送別的高潮部分。在李、孟二人的對話中,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兩人之間的深厚情誼。“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這里,李白稱孟浩然為“孟夫子”,第2自然段中先后出現了六個“您”字。可見,李白對孟浩然深懷敬仰之情。“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作我的兄長 和老師。”這句話又表現出他們之間的師生之情、兄弟之情,由這句話,我們甚至可以想到在兩人相處的過程中,年長12歲的孟浩然無論是在詩歌創作,還是在生活上,都對年輕的李白格外關照。“今天您就要順江而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還沒分別,李白就已經在期盼著再次見面,這份牽掛,這份思念之情溢于言表。作為兄長,孟浩然借用王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詩句勸慰友人,并進一步表達:“雖然我們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品讀“舉杯話別”這段文字,從兩位詩人的對話中,我們感受到他們之間的濃濃情誼。而正因為友誼深厚,離別時才如此依依不舍。
“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李白在長江邊一站,站出了一幅動人的畫,站成了一尊感人的像。“佇立”意指長時間地站立。由此,我們腦海中便會浮現出一幅畫面——孟浩然登上了船,李白站在岸邊;解開纜繩,船緩緩離開岸邊,李白站在岸邊;船漸漸駛向江心,李白站在岸邊;船在水天交接處變成一個黑點,李白站在岸邊;船消失在天邊,李白站在岸邊……當我們將這組鏡頭在腦海中呈現出來時,我們既能理解什么是“佇立”,更能感受什么是依依惜別。再聯想起長江上的白帆片片、旅人往來,在李白眼里卻是“孤帆”,這一深情“凝視”,正是依依惜別之情的流露。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中蘊含的依依惜別之情比較含蓄,而《黃鶴樓送別》一文將其渲染得淋漓盡致。所以,學習文包詩類課文,把“文”用好了,可以為理解“詩”提供很好的鋪墊。
四、欣賞“一組詩”
通過詩文對照、以文解詩,對于解讀這篇文本,應該可以畫上句號了。但語文教學,貴在“用教材教”,貴在“以課文為例子”,能讓學生通過閱讀一篇而帶動多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一首送別詩,是我國古代眾多送別詩中的優秀代表。以此詩為引子,我們自然會想起《別董大》,想起《送元二使安西》,等等。請學生再讀一讀這些詩,結合相關資料介紹,我們也可以嘗試再現高適與董大、王維與元二分別的場景,甚至還能細細體會同是送別詩,但因為前往的地點不同、離別的環境不同、分別的境況不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哀而不傷,《別董大》強作勉勵,《送元二使安西》充滿感傷。這些差異,可以在閱讀中通過對比,逐一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