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反思回顧(通用3篇)
白楊反思回顧 篇1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語文課上應該聽到的是朗朗的書聲。執教完《白楊》一課后,我深深地感觸到:給學生充分的機會地去讀,學生能從中了解到文章的內容,感悟到人物的情感,領會出文章的中心。
《白楊》這篇課文講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親,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借以表達自己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發芽、成長。
對白楊的特點和父親表白的心愿這一難點,在備這一課的時候我有些擔心學生是否能體會得出來,于是課堂上我創造一切機會盡量讓學生去讀,我發現我的擔心是多余的。如對白楊的特點的理解,主要抓住爸爸的一段話來領會,在這部分,我先重點指導學生朗讀這段話,學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再分小組討論,當學生還有些困難的時候,再次來朗讀這段話,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學生體會到了白楊具有高大挺秀、生命力強、堅強不屈的特點。又如父親向孩子們表白自己的心愿這一段中,我先跟學生一起分部分朗讀,再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學生在初步感知后,我讓學生又討論白楊和爸爸有哪些相似之處,從中進一步感受到爸爸自己服從祖國的需要,像白楊扎根戈壁一樣地扎根邊疆,并希望自己的子女在邊疆落戶,學好本領,長大參加邊疆建設。在處理課文難點部分,我給學生充分的機會去讀,讓學生在讀的基礎上,再分組合作學習,文章難點慢慢地化解了。
白楊反思回顧 篇2
在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大致分了三步:
第一步,課前讓學生搜集白楊的資料,了解白楊的生長環境,外在特點,以便為下文體會白楊的內在品質作鋪墊。課堂上通過朗讀兩個孩子的對話,歸納出白楊的外在形象——高大挺秀。
第二步,深入研讀父親對孩子們說的話。通過朗讀、思考、小組交流,全班交流,讓學生充分與文本對話。抓住關聯詞“哪兒……哪兒……”和“不管……不管……”反復朗讀,充分體驗感悟,自由發表自己的獨特感受,最終體會白楊樹不擇環境,生命力強的特點。雖然此時學生還是不太明白爸爸說這句話的真正意思,但也是不要急。至少學生在此時已經體會到了白楊樹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品質。通過質疑: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繼而引出最后一個自然段,理解爸爸所要表達的自己的“心”。爸爸望著窗外的白楊樹“又陷入了沉思”,接著又“浮起了一絲微笑”。由爸爸的神情變化深入體會最后一句話“那時因為他看見前進方向的右邊,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通過聯想:爸爸看到了什么,在想什么?體會父親的話是托物言志,表面上是寫物,實際上是喻人。爸爸自己已經扎根邊疆,獻身邊疆,他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樹一樣成長,經受磨練,成為祖國邊疆的建設者。
第三步,回過頭來朗讀爸爸臉色變得嚴肅起來的時候說的那段話,從而真正領悟爸爸的話的深刻含義。通過對白楊樹的贊美來歌頌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建設者,歌頌他們無論在什么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像白楊那樣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現在讀這句話,學生已經清楚地明白原來“樹似人,人似樹”啊,樹的形象與人的形象合二為一。借此進一步體會文章表達上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特點。
白楊反思回顧 篇3
走路不闖紅燈、吃飯不剩飯菜、上網不說臟話、旅游不扔垃圾……通過召開的全市網絡文明傳播培訓交流會獲悉,本地廈門將吹響網絡文明傳播志愿者“集結號”,開展“四不”文明行動網絡傳播活動,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網絡文明,凝聚正能量。
厚德的基本內涵是公共文明。公共文明中的“公共”一詞在英文中是“public”。這個詞既可以譯成“公共的”,也可以譯成“公眾的”。“文明”指人類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公共文明是人類在公共生活領域體現的文明狀態,是人類在公共生活中所創造的文明,特別是精神文明的總和。它標志著人類公共生活中文明進步的狀態和程度。
上網不說臟話文明行為,今天來看,在虛擬空間里用虛擬身份說臟話,侮辱、謾罵、詆毀他人,已經慢慢成為某些人的生活習慣和生理慣性。從一個人上網時的語言、態度,頗能展現其自身的修養與教養。人之可以隱身、可以匿名不自今日始,而今天的所謂隱身、匿名其實也遠沒有古代的時候更加隱蔽。但許多人錯誤地以為,隱身、匿名是當代人的專利,通過網絡,不用實名,就可以信口開河,就可以滿嘴臟話,只要換上一副面具,就可以無所顧忌地侮辱別人、誹謗別人、傷害別人。這不是網絡時代的問題,而是文明程度和道德底線的問題。希望大家學會慎獨。己所不欲,無私與人。
吃飯不剩飯菜的文明行為 ,網絡上正在提倡“吃飯不剩飯菜”,提起這個,我覺得這個必須得有,因為“民以食為天”,糧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所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們敬重糧食,同時也是在表達自己對農民的一份深刻敬意。背朝黃土 ,后朝天的日子我們也許沒有經歷過。但是每一顆糧食都是榮民辛勤與汗水澆灌而成的啦。我們不可以讓費糧食。,吃飯時剩飯剩菜,這不僅僅是對糧食的浪費,更是道德的滑坡、良知的泯滅、社會責任感的缺失。同時,它也代表了一種文明心聲,代表了一種時代風尚,代表了人們對過去一些不良做法的反思與矯正。而它的意義,不僅限于節約本身,更在于這是每個公民的一種社會道義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