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認識浮力》課文反思(精選3篇)
八年級《認識浮力》課文反思 篇1
學生展示的課堂,同時也是多元評價的課堂。大家都說:好學生是夸出來的。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卻感覺不好意思夸,或者感覺麻木,那我們可以把這個任務交給學生。我認為這節課學生的展示還不錯,就是缺少組間的評價,每組展示完畢后,要是有同學或老師給予肯定或者鼓勵,他會感覺自己的努力有人能看見,可能會更加樂于表現和展示。
我的課堂上缺少質疑的聲音,我的學生缺少質疑的眼睛和發現問題的意識。他們顯得太乖巧了,太聽話了。在課堂上或許是我沒有跟他們質疑的機會吧,他們總認為有問題老師就會指出來,久而久之學生就失去了質疑的能力和意識。
通過一節展示課我發現了如此多的不足和問題,反思是為了進步,進步還要靠“要敢想敢做,有想法就實施”。
八年級《認識浮力》課文反思 篇2
許多結論和觀點是片面的,所以這一節讓學生通過實驗認識浮力,對于糾正學生的錯誤是至關重要的。
本節課給我的感受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要敢想敢做,有想法就實施
我在課改的過程中有許多觸動,許多想法,比如在一中報告廳聽課之后,我就想也讓我們的學生語言發生轉變,由于各種原因或者說是借口都沒有實施。這次在聽了宋玉兵老師的課后,我終于邁出了第一步,比我預想的效果要好的許多。所以說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我要努力做到敢想敢做,大膽實施。
二、要反復推敲,拿出最佳學案
課改的課堂是學生展示的課堂,那么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依據是什么呢?學案。所以一份好的學案,一份表達清楚能引導學生學習,思考,討論的學案顯得至關重要。雖然這次《認識浮力》的學案我也是用了近四個小時備出來的,經過了多次修改,可是在上課的過程中,我還是發現用的并不是得心應手,有的表述不夠清楚以至于學生不知道問的是什么,該如何回答,所以學案要反復推敲,把自己放在學生的位置去想去做,這樣才能拿出最適合自己學生的學案。
八年級《認識浮力》課文反思 篇3
今天教學了《金子》一課,覺得教學效果不錯。這篇課文是比較容易理解的,自己就沒有過多的去講解,而是敢于放手給學生,只是緊緊抓住幾個關鍵的詞語啟發學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比如在種花這個環節的教學中,我緊緊扣住“全部精力”來進行。 讓學生盡情放飛想象,體驗彼得為照顧花苗付出的全部精力。教學時,為了幫助他們理解“全部精力”,我出示了準備好的有關彼得辛勤勞作的填空,讓學生說一說,再補充些自己還想到彼得做了些什么。說話過程中,學生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有的能按一天的順序描述彼得所付出的精力,有的按不同的氣候來描述,還有的按一年四季描述。在說話中,學生也巧妙地用上了在這之前積累的詞語,這樣一來,學生對于“全部精力”,把握得比較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