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書工作拒絕的禮儀技巧
無論是人際交往,還是公關交往,有求必應是每個人都在追求的理想目標。但是,由于主客觀條件的限制,我們事實上不可能有求必應。實際上,拒絕別人的思想觀點、利益要求、行為表現的時候總是多于承諾、應允的機會。沒有允諾或沒有拒絕的交往是同樣不可想象的。
拒絕,可能是因為我們的條件有限,可能是我們要維護自己的利益,可能是我們不得不兼顧第三者的利益,也可能是對方的要求不合情理。總之,理由可能是很多的。但是,縱使我們的理由有千條萬條,由我們的拒絕所引起的對方的心理抗拒以及由此產生的消極情感后果往往是不可避免的。為了使這樣的消極后果能降低到最低限度,公關人員應當學習和掌握一些拒絕的禮儀技巧。
該說“不”時就說“不”
在社會交往中,經常會遇到許多社會組織、群體或個人有求于你的時候,這些期求多數情況下又是不能全部滿足的。例如,朋友請你聚會,你卻不得不加班;上司讓你晚上加班,你卻必須照顧身邊無人照料的生病的孩子;鄰居托你出差時捎帶東西,你卻因日程太緊,沒有時間關照此類事情;外單位來你公司要求采購緊俏商品,而你公司確已無能為力;某公司代表的請求有違國家法規等。遇到這種情況,該怎么辦呢?一概承諾?不可能,也辦不到,如果都答應下來,最后只能落得個“言而無信”的壞名聲。支支吾吾,不置可否?也不合適,對方會以為你不負責任,缺乏能力。
不予拒絕的理由可能很多,比如,擔心傷了對方的自尊心,怕傷了雙方的和氣,怕由此招來不測的后果等等,正是這樣一些理由,制約著我們常常不能果斷地、面對面地拒絕別人,甚至違心地給予肯定的答復。
客觀上不能滿足對方,或者很難滿足對方,而主觀上又當面給予了肯定的承諾,其后果只能是這樣:要么自我譴責,產生自我抑制,后悔“早知今日,何必當初。”;要么勉強應付,使自己或組織受到損害;要么“言而無信”,可能引起對方反感,甚至憎惡。
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一個人的心理期望值越高,其實現值往往就越低,期望值與實現值常常是成反比的。有些場合,我們也許以為承諾是為了禮貌,是出于保護對方的自尊心不受傷害,是替公眾考慮。可是,從我們承諾的那一刻起,對方的期望值就可能達到了飽和狀態。如果最后的現實是我們的承諾根本不能兌現,對方的心理實現值就會從飽和狀態一下跌至負值狀態,就有可能出現情感情緒反常,甚至失態。這個時候,因我們的“有禮’,承諾所引起的失禮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為了長遠、有效、腳踏實地地發展公共關系與人際關系,使眾多的不得不采取的拒絕行為所引起的抗拒心理和消極情緒反映降低到最低程度,公關人員應當首先自覺地建立起一種隨時準備說“不”的勇氣和自信心。
巧言誘導,委婉拒絕
拒絕,是一項高難度的專門技巧,公關人員應當認真學習和探討;要善于根據不同情況運用不同的拒絕藝術,才能收到演禮的效果。
雖然應當提倡在適時地表達“不”,但真正能愉快地接受“不”字的人恐怕是沒有的。相反,斷然的拒絕必將導致公眾的不滿;輕易地、直截了當地說“不”,只會讓人以為你是一個毫無誠意的人。著名心理學家杰?達拉多認為,人的攻擊行為的產生,常常以欲求得不到滿足為前提。如果我們一遇到需要否定的場合,就連聲地說:“不,不,不!”不僅表現了我們的淺薄幼稚,而且很有可能破壞人際友誼,斷送組織與公眾之間的良好關系,毀壞組織的形象。